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記者面臨政府與老闆「雙重壓力」:長官點菜找碴縣市首長,直到取得業配

台灣記者面臨政府與老闆「雙重壓力」:長官點菜找碴縣市首長,直到取得業配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多數媒體的記者員額遭到再三裁減,如果有同事請假加上輪休,會出現「1個記者需要防守看顧1到2個縣市的新聞」、「1個人跟同1個集團下的2個不同電視台連線」等情況。

*首圖為立法院議場前進行採訪的新聞媒體記者。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與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今(21)日舉辦記者會,發表「台灣新聞自由與記者權益監測計畫」成果,並發布《2020台灣媒體工作者權利受害紀錄》報告,結果顯示在過去一年中,新聞媒體工作者在工作中感受到威脅的來源前三為「來自媒體老闆的壓力」占30.1%、「工作不穩定性」占25.3%、「來自政府機關的壓力」占23.8%。

《2020台灣媒體工作者權利受害紀錄》中,總共列出了12起以上團體或個人媒體工作者勞動權益受到損害的事件,影響了約600位的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權。然而許多新聞工作者認為自己可能受到權利侵害,但由於擔心遭到報復、安全考量等,因此可能選擇不通報。

新聞工作者記者受威脅情況
Photo Credit: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提供

記者:長官點菜找碴地方政府,直到取得業配

記者採寫新聞受到不當干預,型態包括處理自家老闆營運企業的負面消息時,以簡單乾稿帶過,不做進一步探討,或被要求淡化處理,甚至長官要求做常規程序以外的審查、被要求淡化處理特定政黨或政治人物的負面新聞等等。

記者更被要求承擔各類業務工作也已經屢見不鮮,甚至直接出現在「104徵才網」的徵才條件上。業務工作內容型態包括向地方政府推銷有償新聞或廣告、為服務機構遊說或影響政府,以承包政府標案、向受訪者,多半是企業要求贈品提供業務部門辦活動之用。

已經在第一線擔任記者18年,全國傳播產業工會理事鄭一平就表示,在承受「媒體老闆」跟「政府機關」的壓力,他曾經親身經歷連續1個月被主管「直接點菜」要求他針對某個縣市首長「天天找碴」、抓他的疏失,所以當時每天幾乎都會報導該位首長1到2則行政瑕疵,然而有天忽然間主管又說「不要再報了」,他一問才知道,原來公司已拿到那個縣市政府的「業配」;所以從那天開始,過去所有行政瑕疵都沒了,就算有也略過不報。

鄭一平直言,作為記者,經常需要同時面對這2種壓力,「立委前陣子不是出了問題、出軌了,但是在某些台就是沒有新聞報導。錢櫃不是失火了嗎?這條新聞在某些台就是不會出現。這是媒體記者沒去採訪嗎?有,記者都到現場,該收的都收回來,但就是不發。」

而據了解,不管是中央或地方,哪個政黨執政,都會發生以「業配」為威脅線上記者的情況發生;假如記者某篇新聞報導方向較為尖銳、揭露內幕或是指責報導單位的工作沒做好,就算刊出了,記者可能就會面臨所報導的單位表示要「抽走業配預算」來要脅該媒體,甚至是報導單位的高層透過主管對記者施壓,要求改稿等,這樣類似的事件時有所聞。

記者新聞工作者媒體調查
Photo Credit: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提供

另外工作勞動狀況也成為許多記者反應的問題,網路時代對於時效和點閱率的要求幾乎沒有底線,前線記者心理壓力大增,許多傳統媒體如電視台、報紙希望「轉戰網路」,記者工作加倍、薪資卻沒有增加。而且多數媒體的記者員額遭到再三裁減,如果有同事請假加上輪休,會出現「1個記者需要防守看顧1到2個縣市的新聞」、「1個人跟同1個集團下的2個不同電視台連線」等人力困窘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記者的報導品質也難被保障。

民團立委齊呼籲:「編輯室公約」應落實,保障第四權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執委吳柏軒表示,針對老闆或是業配影響記者的新聞報導方向,NCC應該針對這些現象做出處置,例如應明確要求有線、無線電視台新聞部經營者與員工訂定「編輯室公約」。並且將「是否訂定」、及「是否有違反公約事件」明訂列入換照審查條件。NCC應該明確將有線、無線廣播電視台是否出現違反勞動法規,侵害員工權益等事件,明訂列入換照審查條件。

另外也應增加公部門對新聞採訪自由的認識,請政府機構認識新聞採訪是受到《憲法》保護的權利,不該以個人的認知和好惡阻礙新聞採訪權利的行使。另外媒體機構雇主應加強對員工勞動權益的重視,NCC或媒體機構總部所在的縣市勞動局,應該針對電視及媒體新聞工作者心理健康情況進行全面調查或勞動檢查。也要建立適當的記者權利受害通報機制,不要讓記者求助無門。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顧問余佳璋表示,最重要的可能還是必須增進大眾對媒體工作的了解與尊重,也就是強化媒體識讀能力,政府機構與民間團體都應該做出更多努力,透過對媒體產製背景的了解,為自己選擇良好閱聽環境,進而根本性地改善媒體工作者的勞動條件。立委洪申翰則表示,媒體作為監督政府的第四權,對第四權正常運作的保障,其實才能讓其他三權也都順利運轉。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