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場死了20萬人的戰爭,而他們唯一的期待是自己能順利當個媽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敘利亞難民Wadhah Hamada受訪時說道:「我毫無頭緒自己肚子裡四個月大的胎兒是否安然無恙。」
文:劉祥裕
敘利亞自2011年起爆發內戰,至今烽火尚未平息,數百萬的難民流離失所,紛紛逃離至鄰國,躲避無情的戰火。
敘利亞內戰的導火線,起因於一場反政府的遊行活動,隨後情勢急轉直下,反政府軍與親政府軍在國內爆發軍事衝突。這場內戰原先在各國的外力干預或援助下,早已演變成難分難解的局勢,然而近年來興起的伊斯蘭國(ISIS)勢力,更讓敘利亞的國內動盪情勢陷入膠著。
在無止盡的軍事衝突下,最令人不捨、也是最無辜的莫過於手無寸鐵的百姓。連綿的戰事打亂人民日常的生活作息,同時拆散無數個家庭。為了能繼續生存下去,人民被迫離開原生熟悉的地方,逃至鄰國。據無國界醫生組織的統計,百萬名敘利亞難民,約有三分之一逃到約旦。

約旦(Jordan)北臨敘利亞(Syria),在敘利亞內戰中,約三分之一的難民逃至約旦。 Photo credit: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顛沛流離的難民之中,有些是身懷六甲的婦人,縱使她們孕育著新的生命,理應盡量避免奔波而動胎氣,仍同樣受情勢所逼,不得已的遷離戰亂之地。駐約旦的攝影師MUHAMMED MUHEISEN,用鏡頭帶領我們深入了解那些被遺忘的故事。
故事的場景發生在約旦馬弗拉克(Mafraq)的郊區,一個位於敘利亞與約旦邊界的臨時難民安置處(Informal Tented Settlements)。

一位敘利亞婦女抱著女兒,沉默的坐在帳外。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根據聯合國2014年敘利亞難民於約旦的評估報告,所謂的「臨時難民安置處」,是「緊急臨時性」的難民營。通常來說,正式的難民營是經過完整規畫,且會有常駐的醫療團隊(如無國界醫生)以及聯合國難民署(UNHCR)穩定的資源補給;反觀臨時難民安置處(ITS),則缺乏穩定持續的資源補給,因此在醫療援助、生活物資、教育資源及公衛設施等方面都較為匱乏,造成身處該地的難民面臨後續的衝擊。

她是敘利亞難民,名叫Adala Ismail,懷著六個月大的胎兒。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五個月大的嬰兒Farah Awad,躺在ITS的帳篷中,帳篷內設備簡陋。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她是Mahdiya Alkhalid,今年36歲,懷胎9個月。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22歲的Wadhah Hamada,從敘利亞的哈塞克(al-Hasakah)逃至約旦。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Wadhah Hamada受訪時說道:「我毫無頭緒自己肚子裡四個月大的胎兒是否安然無恙。」「因為我負擔不起約莫美金70元(折合台幣2100元)的超音波檢測以及其他醫療診斷。」「我們的未來是晦暗不明,我的餘生將在帳篷裡度過,第一個小孩的人生也不會不同。」

24歲的Shams Alhamadah,手牽著第五個小孩,然而她的肚子裡懷著兩個月的新生命。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380多萬名的敘利亞人民因內戰逃離敘利亞當地,同時已經被聯合國認證為難民身分,其中大多數的難民面臨悲慘絕望的困境。

她的名字是Samira Helal,今年17歲,懷胎兩個月。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今年20歲的Huda Alsayil。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Huda Alsayil受訪時說道:「幾個禮拜前,我因無法感受到肚子裡嬰兒的反應而深感痛苦,不知道他是否還有生命跡象。當時因為我負擔不起診斷的費用,不知道該如何是好。」Huda Alsayil三年前從敘利亞的哈馬(Hama)逃出,現在是懷胎五個月的孕婦。

Khalida Alfarraj今年22歲,,肚子裡的寶寶是頭一胎。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Khalida Alfarraj受訪時感性的說道:「我現在很害怕,因為這是我第一個小孩。但是我想告訴全天下懷孕的婦女,能生活在安全的屋簷下並且有家人在左右陪伴,是件再幸福不過的事。」
Khalida Alfarraj因為敘利亞內戰而逃到臨時難民安置處,她的家人也因戰事四散各地。此外,她自從懷孕兩個月後,開始受到低血糖與暈眩等症狀的侵擾,但由於負擔不起藥物的費用,仍飽受症狀之苦。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去年在約旦的敘利亞第一大難民營Zaatari,有超過3,500名新生命平安的誕生。然而,於臨時難民安置處(ITS)的環境下,因為資源極度的缺乏,導致安置處只能純粹作為「庇護所」,無法提供免費的醫療救助、健全的公衛設施以及良好的教育環境,長期下來,對身處於此的難民而言,仍是另一個大考驗。
「敘利亞內戰四週年」推薦閱讀
- 【影片】敘利亞悲歌》烽火煉獄四周年,一場看不見盡頭的人道災難
- 在自己土地上打別人的戰爭:倒楣的敘利亞為何成為「中東的巴爾幹半島」
- 你能想像台灣有一半的人成為難民嗎?8大關鍵點讓你看懂敘利亞內戰為何打不完
- 敘利亞內戰4年成「黑暗國度」》全國照明減少83%,平均減壽20歲
責任編輯:鄭少凡
核稿編輯:楊士範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