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憂花旗消金退出台灣僅冰山一角,金管會嚴防高資產客戶轉介星港

外界憂花旗消金退出台灣僅冰山一角,金管會嚴防高資產客戶轉介星港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花旗集團日前宣布,出售台灣消費金融業務,留下新加坡與香港兩地專攻亞太地區的企業財富管理,引發市場譁然,今(21)日於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立委斷言未來肯定會陸續退出,在保險公司和證券商將更明顯。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委黃天牧則表示,目前正受理幾個外銀申請來台,且無收到其他外銀撤離消息。

花旗集團日前宣布,出售13處地區含台灣的消費金融業務,僅留下新加坡與香港兩地專攻亞太地區的企業財富管理業務,引發市場譁然。今(21)日於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立委斷言未來外銀肯定還會陸續退出,在保險公司和證券商將更明顯。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委黃天牧針對立委質疑表示,除了沒收到其他外銀撤離消息外,還正在受理幾個外銀申請來台,花旗集團退出僅是企業策略考量,台灣金融環境並無問題。

外界憂心外資銀行恐陸續撤離台灣

日前,花旗銀行宣布結束在亞洲、歐洲和中東地區13個市場的消費性金融業務,包含台灣、中國、印度以及韓國等。立法委員曾銘宗表示,除了花旗銀行以外,包含如瑞士信貸銀行、南非標準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奧成銀行以及花旗銀行等,已經在近年陸續撤出台灣。

曾銘宗認為,根據過去的資料,未來將有更多外資保險公司跟證券商放棄台灣市場,要求金管會持續緊盯日後的發展,且在花旗一案上,必須確保客戶和員工的權益。

黃天牧回應,並沒有收到更多外銀退出的資訊,但目前正有外銀申請來台,但程序尚未完成,後續審核完畢將會公布,而就花旗員工勞動權益,已找花旗銀董事長莫兆鴻,要求依法處理後續問題,並發函給客戶說明,確保無論員工或客戶權益不會受到侵害。

另一方面,中央銀行在社群媒體上呼應黃天牧說法強調,印尼商印尼人民銀行,已在去年8月取得金管會核准來台設立分行,顯示外資銀行仍對台灣市場有信心。

中央銀行表示,截至今年3月底,共有13個國家(地區)共26家外國銀行(不含3家大陸商銀行)在台設立分行,其中美商占6家最多,法商4家次之,日商及新加坡商各3家,香港商2家,德商、英商、瑞士商、荷蘭商、西班牙商、泰商、菲商及澳商各1家。

截至2020年底全體外國銀行在台分行總資產為新台幣3.37兆元,占我國全體銀行資產總額之5.48%,其中日商瑞穗銀行在台分行資產規模最大。獲利前3名依序為日商瑞穗、美商摩根大通及法商法國巴黎銀行在台分行。根據以上,顯示台灣金融市場目前獲利穩定,花旗退出台灣僅為個案。

台灣金融環境不佳? 花旗集團退出現端倪

立委吳秉叡指出,目前台灣銀行數是否過多,導致整體金融業的業務量衰減,可能在消費金融市場出現問題?另外,就花旗一案後續是否有帶走台灣客戶,轉往新加坡和香港兩處做財管業務的疑慮?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強調,會嚴防花旗將高資產客戶轉介星港,而花旗不是僅退出台灣,還包含其他地區。主要是花旗集團認為這13個地區無規模經濟,在股價的考量上能夠精簡業務,提升獲利潛力。近年跨國銀行在各地區消金市場面臨轉型,競爭力逐漸喪失,更重要的是,數位金融轉型也讓銀行某些業務陷入不敷成本的窘境,才有退出市場的舉措,再次強調本次事件並不是看衰台灣市場。

面對近年來金融市場的轉變,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沃牆強調,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 FinTech)浪潮下,破壞性創新完全顛覆過去的金融模式,它開啟全球傳統金融產業的另一個新競爭起點,同時也將網路創業家、科技廠商帶入數位金融領域,共同創建新生態圈。

李沃牆說明,過去台灣於1990年推動「亞太營運中心」,盼成為亞太地區的經濟樞紐。但推動卻未如預期,終告失敗均因政府對金融的高度管制、自由化程度不足、國際人才不願意來台等因素而成為空中閣樓。

李沃牆談到,台灣法規採較為封閉的大陸法系,許多創新必須在法律允許的環境下才可運作。但主管機關往往是除弊有餘,興利不足,最終阻礙數位金融創新的時機。

傳統金融環境面對數位化浪潮,法規鬆綁可以讓台灣金融市場更創新,如2017年上路有關「金融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的「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未來若能更緊密結合現有的金融創新基地,才有助於進一步打造「台灣金融科技聚落」。

如今,花旗集團退出台灣,可能是面對新金融科技的應對策略,其中包括了行動支付,大數據應用、P2P貸款、P2P跨國匯兌、群眾募資、機器人理財等新興模式的調整。這趨勢對全球傳統金融業造成極大的衝擊,台灣金融業者要能把握局勢變化,將危機變成轉機。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