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2021年奧斯卡頒獎前:疫情下的巨大變動,哪些值得注意的細節影響了電影獎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第93屆奧斯卡即將於台灣時間4月26日揭曉賽果,今年因疫情關係,對奧斯卡產生哪些影響?
任何人要是說他能夠精準預測今年的奧斯卡,要嘛他是來自未來的時空旅人,要嘛他根本還沒搞清楚狀況。
本屆奧斯卡確實是個前所未見的詭異獎季,主要原因當然是令世界都措手不及的疫情,一夕之間讓全世界皆變了調,對影視產業來說,拍攝中的計畫被迫暫停、預計要上映的電影一再延期,種種實體活動的暫緩,也逼得奧斯卡頒獎典禮不得不將原先預訂的2月28日,延期至北美時間的4月25日,造成了史上最長的獎季。
傳統上,近幾年的獎季主要從9月的威尼斯影展開始,緊接著有多倫多影展、特柳賴德影展、紐約影展,以及金球獎、各大影評人獎、工會獎項,為這些獎季影片拉抬聲勢,往獎季最終站奧斯卡邁進。過往從9月一路延伸至隔年2月將近半年的獎季,由於2020年威尼斯影展仍維持原訂的9月時程,舉行實體與線上合併的影展(由獎季強棒《游牧人生》獲得最大獎金獅獎),隨後的多倫多影展也採取類似的策略 (同樣是《游牧人生》奪下最大獎觀眾票選獎),使得本屆獎季硬生生比以往增加了兩個月的時間。

雖然時間延長了,但受到疫情限居令的影響,好萊塢娛樂重鎮洛杉磯的光彩早已不見以往,過去為期數個月熱鬧奔騰的公關活動,包括私人放映會、酒會派對等場合,還有幾乎霸佔整個城市天際線的巨型廣告看板,在本屆獎季徹底消失,發行管道也多半改由線上串流平台發行,使得這些獎季影片少了一種「隆重感」,彷彿都成了那種週末你會窩在沙發上觀賞的肥皂劇。
《娛樂報》(Variety)前幾週就曾針對這議題進行一項調查,指出一般觀眾幾乎不知道本屆的最佳影片入圍者,最高曝光度的為2021年日舞影展首映的《猶大與黑色彌賽亞》,約莫46%的受訪者聽聞過這部電影 (請注意:僅僅是聽聞的比例,實際有觀賞過的觀眾肯定更低),其餘入圍影片由高至低分別為:《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39%、《游牧人生》35%、《花漾女子》34%、《夢想之地》24%、《父親》24%、《靜寂的鼓手》23%、《曼克》18%。
上述呈現的這項數據,透露著一般觀眾對於本屆獎季的關注程度令人堪憂。這個憂慮將會影響下週頒獎典禮的收視率,轉播權的授權金是演藝學會的最主要收益來源,要是本屆頒獎典禮垮台了,很難推估明年的奧斯卡將會變成什麼模樣。
撇開大眾,來看看業界的角度吧。
前面提到,幾乎所有的實體宣傳活動皆無法舉行,而轉往線上的公關活動,某種程度上也使得獎季的整體盛大感被大打折扣,以往我們都喜歡出席各種大大小小的活動,與入圍者直接面對面互動,或是與業界友人在這些場合碰面、交換意見 (過去這很容易造成某幾部影片呼聲極高、橫掃各大獎項的情境,而今年你可以看到各個前哨戰獎項結果普遍分歧),這些活動多少能夠讓人更加貼近影片與入圍者,有時甚至能讓一些原先不被看好的入圍者,最終抱回小金人獎盃。
另一方面,對於負責操盤獎季策略的團隊來說,這些實體活動也能藉機從第一現場觀察風向,進而調整日後策略的機會,奧斯卡獎季在惡名昭彰的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仍叱吒風雲時,被拉至成總統大選等級的層次 (這不是誇飾,溫斯坦真的曾聘請操盤總統大選的團隊負責獎季策略),使得這些公關策略的必要性缺一不可。
只是在今年,一場又一場的活動變成電腦螢幕前Zoom的小頭像,各部入圍電影的獎季公關團隊,仍耗盡腦力希望能找到一個折衷方案持續為入圍者宣傳,除了線上虛擬的公關活動外,寄送試片帶、禮品、周邊商品、文宣等,但效果實在有限,且時間一久,令人感到麻痺。
例如我前幾週參加了《曼克》的活動,入圍最佳導演的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最佳女配角的亞曼達塞佛瑞(Amanda Seyfried),以及其餘幕後工作人員,一起在Zoom視訊聊天群組上,和與會者互動,除了閒話家常,也深度聊了不少關於電影的話題,雖然虛擬線上的活動讓此時位於世界各地的入圍者難得能齊聚一堂,但始終令人覺得仍有些距離,途中大衛芬奇甚至兩度斷線,讓他不停尷尬地向大家道歉。

從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被硬生生拉長將近8個月的獎季過程,讓各公關團隊對於宣傳的安排頭大,這都是他們未曾經歷的情境,使得不少團隊在本屆的策略有些凌亂,我有幾位友人便任職於獎季公關團隊,近期光是透過通訊軟體聊天,都能感受到他們緊繃的神經。
你或許會想說:本屆時間被拉至這麼長了,具備投票資格的近一萬名影藝學會成員,這次終於能好好把所有影片看完了吧!答案是否定的,從奧斯卡3月中旬公布入圍名單,至投票將截止的今日,其實也只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跟以往的時間差不多。多數演藝學會成員仍是活躍的電影工作者,疫情期間被迫轉至線上作業,整體而言效率欠佳,工作時間都被拉長,就更沒有時間好好坐下來觀賞所有入圍影片。
加上不少成員仍熱愛至大銀幕觀賞電影,往年成為各大獎季團隊鎖定的洛杉磯戲院Landmark與Arclight (上週不敵疫情宣布永久歇業,引發電影人與洛杉磯影迷的集體哀號) 未營業的情況下,就更不可能去觀賞入圍影片了。況且少掉實際的票房數據,無論是發行公司、公關團隊都難以從數據中重新檢視他們的獎季策略,無法分析觀眾分佈、現場反映,團隊們今年手上僅有的資料,恐怕只有電影在iTunes、Google Play等販售平台上的排行榜 (Netflix、Amazon等公司根本不會將這些內部資料提供給外界)。
Tags:
GIMBA雙聯學位,跨界培養AI大數據人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WMU)和國立中正大學於2020年開始合作雙聯學制,以培育高階企業管理人才為軸心,創造多元彈性的就學環境,甚至學生可以直接選擇在台北完成學位,取得美國校本部MBA碩士同等學歷。如果你正在考慮在職進修,那麼進入WMU GIMBA的西方管理科學碩士學程,將會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和國立中正大學於2020年開始合作雙聯學制,以培育高階企業管理人才為軸心,創造多元彈性的就學環境。全新的1+1碩士學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學生可以在台灣奠定基礎實力一年,然後前往美國校本部就讀,或可以直接選擇在台北完成學位,取得美國校本部MBA碩士同等學歷。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全球創新管理碩士今年邁入第四屆招生,推出了最新的BAGC(Business Analytics Graduate Certificate)大數據商業分析證照課程。學員可以取得證照後,銜接線上或實體MBA課程,並彈性抵免學分。透過七個月的實務主題包含商業分析、商業資料管理、視覺化分析、預測分析與資料探勘,讓專業工作者在未來虛實交互的商業營運模式中,找到最適決策。

今年五月初,西密西根大學商學院行銷學首席教授Kelley O'Reilly親自來台授課。接受中心採訪時,她談到對人工智慧如何顛覆傳統產業的樂觀態度:「我認為人工智慧的出現對人類文明是有益的。我們不需要過度驚慌。人工智慧會進化,而人類當然也會。懂得運用就能截長補短,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Global Innovation MBA學員來自各方產業的菁英,現任仁寶電腦品管副理的第一屆校友黃先生特別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回顧:
記得Kelley教授的跨國談判溝通課是場震撼教育;教授指派了一項任務,內容是和旅行社議價所有可能的旅遊方案,這對當時的校友來說是一項艱難的挑戰。Kelley教授在課程中說道,「談判最重要的是提供雙方所需的資源,創造互利共贏的長久合作關係,而非視對方為敵人。」在大數據的時代,我們有太多可運用的AI工具,幫助我們將數據影像視覺化達到更精準的預測。無論是在談判的過程或是向客戶提案,能看懂圖表的言外之意,將是一個能讓你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專業技能。
校友黃副理也在文末有感而發:真心感恩,能在台灣完成我第二個碩士學位,而且是用相對低的成本體驗了國外的教學方式,兼顧工作與學業的方式,非常適合經理人的需求,藉此在這一新世代科技轉折「奇異點」中勝出。如果你正在考慮在職進修,想創造全英文環境並提升自己的英文口說與報告能力,那麼進入WMU GIMBA的西方管理科學碩士學程,將會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 更多精采課程內容請洽: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在台辦事處(02)6605-0679
- 預約課程說明會:https://www.wmumba.com.tw/wmu_contact_me_tw/
本文章內容由「中碩教育集團」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