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治療》:情緒只是此時此刻你的狀態,情緒不等於你

《情緒治療》:情緒只是此時此刻你的狀態,情緒不等於你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要當情緒的主人,不要當情緒的奴隸。」說得很有道理,但什麼叫做「當情緒的主人」?恐怕很多人都誤解了,以為我們得學會去「控制」自己的情緒,但真的是這樣嗎?

生命是流動的,情緒也是流動的。情緒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情緒是一種情感的流動狀態,情緒不等於你。當你說「我感到悲傷」時,你只是在表達「此刻」我的生命狀態是悲傷的而已,但不等於你永遠都是悲傷,因為悲傷是會流動的。

此刻你很生氣,也不代表你就是一個容易生氣的人。情緒就像你身上穿的衣服一樣,你今天穿黑衣服,明天可能穿紅的、後天穿白的,我們每天都在換衣服,你不可能每天都穿同一件衣服出門。情緒也是,你不可能每天的情緒都一樣,除非你患了憂鬱症,那另當別論。

當我們可以覺察情緒,覺知自己的悲傷時,你就可以運用「外化」語言跟情緒產生「位移效果」。例如,當我們說「我與我的悲傷同在」、「悲傷在我的肩膀上哭泣」時,此時「悲傷」彷彿是我們的朋友、寵物,讓我們可以去陪伴它、與它「同在」,這同時也表示了「你不等於悲傷」、「悲傷不等於你」。

一旦「外化」了悲傷,我們就可以跟悲傷產生「對話」。對話中,你就可以凝視悲傷,感覺它、省視它、理解它、陪伴它,這就是我們對待情緒最溫柔的方式。

相關書摘 ▶《情緒治療》:心理師看《小丑》——「缺乏愛」本身才是暴力的根源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情緒治療:走出創傷,BEST療癒法的諮商實作》,方智出版

作者:周志建

從敘事治療師到BEST創傷療癒師,從事敘事諮商20年,作者治療工作大轉彎,首創BEST創傷療癒法。國內第一本結合身體(Body)、情緒(Emotion)、故事(Story)的創傷療癒(Trauma theraphy)寶典。從覺知、流動、釋放,到撫慰,讓情緒流動,消除你身心無以名狀的痛。

這是一本獻給童年創傷倖存者的書──你是否經常感覺自己不夠好、不重要、沒價值、沒人愛、缺乏安全感?如果是,那麼,該是檢視自我童年、療癒創傷的時候了。

創傷經驗,就像胸口被狠狠重擊了一拳,幾天後身體慢慢復原了、不痛了,但羞辱、驚嚇、恐懼、憤怒這些心理的痛,卻不會輕易過去。它會隱藏在身體裡,隱隱作祟,讓你日夜都無法安寧。

童年受虐、家暴、性侵、情感忽略等經驗,會嚴重影響你的自尊、自我價值及自我認同,發展出扭曲的人際依附關係,以及不健康的補償策略。

你是否經常感覺「活著好累」、「好孤單寂寞」、「人生沒有希望」、「我根本不值得活」?這些痛苦的想法可能都來自家庭創傷的童年陰影;別人已讀不回你就氣個半天,這都可能是小時候被忽視經驗的恐懼的情緒再現。

其實最讓你痛苦的,不是過去的創傷事件本身,而是你現在的「否認態度」。否認痛苦,就是否認生命;否認創傷,就是否認自我的存在。頭腦否認,但身體很誠實,會牢牢記住,創傷的痛苦會一直「寄生」在身體與記憶裡,成為一輩子揮之不去的夢魘。

你受過傷,但你不必再痛。讓情緒流動,身心就不痛。讓BEST創傷療癒法幫助你,好好說故事,覺知自我,釋放情緒,療癒身心,走出創傷,重寫自己的生命故事。

1
Photo Credit: 方智出版社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