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時不要比「V」不然會被竊取指紋,是真的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真的可以從照片中輕易取得完整的指紋嗎?該如何看待這樣的研究,和拍照時指紋資料洩漏的疑慮?我們邀請專家釋疑。
重點摘要
- 若要在三公尺拍攝到個人手指上生物識別資訊等級的指紋,在實驗室環境下有足夠光源、特殊材料和設備等各種條件配合時才有機會達成,但一般環境很難實現。
- 實際計算距離三公尺且比V手勢拍照,目測3.5cmx5cm的照片,相機規格必須至少四億個像素,才有可能拍攝出美國FBI定義的生物識別等級指紋。
- 目前要在三公尺拍攝到個人手指上生物識別資訊等級的指紋,硬體技術離實際還有一段距離,大家應該不用擔心。
議題背景
日本國立情報學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2017年發布一篇研究,摘要中提到隨著指紋驗證技術的發展,數位相機可以用來拍攝指紋影像,指紋可能被利用於違法登入或竊取身分。因此研究主旨包含,透過照片可能做違法的指紋驗證,並提出一個方法可以避免使用者的指紋從照片中被複製,且不會影響接觸型指紋感應器的感應。
研究方法是先用感應器掃描右手拇指的指紋影像並建檔,再用數位相機依序拍攝一至五公尺內右手拇指的照片,和感應器掃描的影像比對,發現在拍攝距離三公尺時,有些照片中的指紋可以被正確比對。最後在拇指上貼上研究團隊研發的薄膜再拍照,測試薄膜是否可以干擾照片和掃描影像的指紋比對。
台灣的媒體在引用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此篇研究時,敘述拍照片時不能比V字手勢、指紋外洩比密碼外洩更無法補救等。但真的可以從照片中輕易取得完整的指紋嗎?該如何看待這樣的研究,和拍照時指紋資料洩漏的疑慮?我們邀請專家釋疑。
新聞中引用的研究文獻:
- Ogane, Tateo, and Isao Echizen.(2017, October). "Biometric Jammer: Preventing surreptitious fingerprint photography without inconveniencing users." In 2017 IEEE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Biometrics(IJCB)(pp. 253-260). IEEE.
較完整的相關新聞可參考:
- 紀品志2017。〈以後拍照不能比Ya了?日本研究機構證實指尖距離鏡頭三公尺內可竊取指紋!〉,數位時代,1月11日。
- 陳俊村(2017)。〈為了安全起見 拍照時不要比V字手勢〉,大紀元,1月11日。
一起來看看專家怎麼說。
林韋丞(長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2021年02月22日
代表個人身分資料的生物特徵,包含眼睛虹膜、指紋、掌紋、臉部特徵、聲紋等,最不容易隨生物成長與環境變化而改變的,就是指紋。
判斷個人特徵的指紋,須包含有三大特徵點,即是斷點、交叉點、孤點(註1)。每一個人的10個手指指紋,都會包含上述三種特徵點,而身分資料被竊取,就是指這三個特徵點被複製。
若以金融辨識的安全等級來定義指紋,世界通用的定義是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從圖像辨識指紋的規格(註2),分為兩種:
- 像素規格:定義指紋的像素必須超過508 dpi。所謂dpi(dot per inch)是指,每英吋必須有508個像素(pixel),換算成實際大小就是每一個像素的邊長必須為50 μm以下,才可以構成有生物識別等級意義的指紋。
- 圖像深度:指紋圖像中灰階的數目須至少150個(註3)。若要從圖像複製指紋,只達到像素規格是不夠的,還須達到足夠灰階數。
新聞指出,距離三公尺拍照,若被拍照者手指比「耶」或「V字型」,指紋可能會被截取,造成個人身份的指紋外洩。我們來實際計算,距離三公尺拍照且人的手指比V字型時,我目測3.5cmx5cm的照片,被拍攝者手指尖端的邊長約占整張照片的1%。
我們假設實際手指尖端的邊長是10mm,依照美國FBI定義,辨識這個指尖的單邊長需要10x103(μm)/50(μm)=200個像素,把這個像素大小佈滿到整個照片,如此照片的單邊長需要200x100=2萬個像素。轉換成面積,佈滿整張照片需要20,000x20,000=4億個像素。
換言之,相機規格必須至少4億個像素,才有可能拍攝出被拍照者手指的指紋,以滿足美國FBI定義圖像中的生物識別等級指紋。
我調查目前市場相機的解析度,蘋果iPhone 12 max pro手機是1200萬個像素,為目前的主流規格,即使目前最高像素的三星Galaxy S20 Ulra,宣稱採用1億800萬個像素,距離4億像素尚有一段距離。因此,若要在三公尺拍攝到個人手指上生物識別資訊等級的指紋,硬體技術離實際還有一段距離,大家應該不用擔心。大家拍照時候,還是可以快樂的比出「耶」。
周兆龍(國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2021年02月23日
關於這個議題,網路上已有不少資訊曾經討論過(註4),《蘋果日報》還有記者做深入實驗(註5)。
我個人意見是,理論上確實可行,不能算是謠言。但要達成這種攻擊,需要高解析相機、清晰影像、電容式或光學式的影像處理指紋機、足夠光源,再加上特殊材料例如黏土、矽膠、石墨和製作指紋模型需要的設備等各種條件的配合。在實驗室環境下是有機會達成,但一般環境很難實現。
2013年蘋果iPhone 5手機剛推出時,內建的Touch ID指紋辨識模組,即遭到德國的駭客破解;2019年上海騰訊公司也展示了最新的指紋破解技術(註6)。上述兩種破解指紋的共同方式,都是先擷取使用者的2D指紋影像,再透過黏土、矽膠、石墨等特殊材料或設備,將2D指紋影像轉換成3D的指紋模型,再按壓於指紋感測器上。
而這篇日本的論文主要是假設,可以從一般照片中擷取指紋並遠距離的辨識,再提出一個安全的指紋保護技術「Biometric Jammer」。因此「遠距離拍攝照片可以辨識指紋」此說法,只是該論文的假設前提,不是結論。
該論文中實驗所使用的兩款指紋機Digital Persona EikonTouch 710跟Digital Persona U.are.U 4500,也都是屬於接觸式的感測器,需要手指按壓才能順利辨識。因此,合理推測論文作者應該是將遠距離拍攝的指紋,轉換成黑白的2D指紋影像,但並未再透過特殊材料或設備將其轉換成3D指紋模型,而是省略指紋按壓的動作,直接傳送處理好的2D指紋影像給指紋機的軟體進行辨識,才達成論文中的「遠距離」指紋辨識效果(註7)。
實務上,人臉照片的隱私反而比指紋更加危險,相關學術論文發表的更多。目前一般民眾其實不用太恐慌,因為無論密碼或生物辨識技術,都沒有辦法保證絕對的安全,反而要提升保護個人隱私的意識。
註釋與參考資料
- 編註:指紋的特徵點有分很多種,其中,用斷點、交叉點和孤點此三者辨識指紋的速度較快,是目前辨識指紋時最通用的,各別的定義請參考〈Fingerprint recognition〉。
- 編註:美國FBI規定辨識指紋的規格,請參考FBI官方網站〈FAQs Vendor Questions〉、〈Biometric Specifications〉,以及文件〈Personal Identity Verification (PIV) Image Quality Specifications for Single Finger Capture Devices〉。
- 編註:同註[2]所述,規格要求150灰階是指由黑、白兩色構成的圖像中,必須有連續性色階的變化,依照灰色深淺程度分為150個層次,才是合格的FBI 影像品質。
- 蘋果日報(2020)。〈【隱私風暴1】拍照比V比讚都不行 1.5公尺內洩隱私〉,1月15日。
- 蘋果日報(2020)。〈【隱私風暴2】《蘋果》實測複製指紋 糗!開不了門、解不開手機〉,1月15日。
- Davey Winder (2019).“Hackers Claim ‘Any’ Smartphone Fingerprint Lock Can Be Broken In 20 Minutes.”Forbes, 2019/11/2.
- 請參考論文中4.2的第(2)點所述:(2) Take a picture of the same finger with a digital camera, and match this photograph against the image registered at step (1) (Figure 18(a)).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