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漫】審查制度扼殺台灣本土漫畫創作,卻意外催生出《歡樂漫畫半月刊》

【台漫】審查制度扼殺台灣本土漫畫創作,卻意外催生出《歡樂漫畫半月刊》
Photo Credit: CCC創作集,攝影:黃震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歡樂漫畫半月刊》斷層與重生的始與末。

文:黃震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文系碩士,藏書人、說書人、拿著藏書說書之人。經營臉書粉絲專頁「活水來冊房」。)

漫畫家傳承的斷裂

1966年,「漫畫審查制度」正式實施。雖然民間傳說這是蔣中正所授意,但其實應該是當時社會上「大人」的集體氛圍,認為這些通俗讀物應當管制,在這共識之下所推動的。

由於審查制度近乎苛求,條文中規定小狗不能擬人說話、機器人必須靠遙控器指揮而不能自主活動,使得本土漫畫家的創作遭受很大的限制;老牌漫畫家紛紛輟筆,出版社改從日本大量翻印漫畫送審,台灣正式進入日漫時代。台灣本土漫畫在70年代整整十年,幾乎繳了白卷。

回顧往事,我們很難理清這究竟是好是壞。這個制度確實扼殺了本土的漫畫創作,也造成台灣漫畫家師徒傳承上的斷層;但是往好處看,大量的日本作品填補了大眾對漫畫娛樂的需求,於是乎,出生於60年代、成長在70年代、崛起於80年代的台灣漫畫家們,可以說是大量吸取日漫,甚至夾雜些歐美的奶水長大的。

他們不斷消化、茁壯,終於在80年代集結起來,在沙漠中耕耘出一片美麗的花園。這個成果就是《歡樂漫畫半月刊》。這份雜誌出現的時機,展現的樣貌,幾乎可以說是〈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頒布後經過將近20年,歷史演進的必然。

新生代漫畫家異軍突起

在80年代初,先由敖幼祥的《超級狗皮皮》、《烏龍院》打頭陣,在報紙連載吸引了大眾的目光,展露出台漫復甦的希望。有了先行者成功的示範,更多創作者躍躍欲試;1985年10月2日,《歡樂漫畫半月刊》(以下簡稱《歡樂漫畫》)試刊號終於發行。

《歡樂漫畫》有金主時報出版大力協助,經半年籌備,就像是美國隊長虎吼一聲「復仇者聯盟,集合!」原本散見各報、各比賽的新銳漫畫家都齊聚在這個舞台了。這份夢幻名單有:蔡志忠、朱德庸、鄭問、阿推、廖文彬……,這些人即將肩負起台灣漫畫中興的責任,有些人至今依然活躍、甚至被人傳頌。

《歡樂漫畫》推出了三期「試刊號」,連三期都是精美得令人屏息的鄭問水墨封面,獲得了市場支持;終於在1985年12月16日,創刊號出版,定價與試刊號一樣是68元。當時的68元有多大呢?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提供的換算資訊,當時68元的購買力大約是現在的118元,而且長期訂閱的話還能更便宜。但是這個價錢恐怕無法立即讓大眾打開心防,因為如前文所述,社會對於漫畫的歧視,催生了漫畫審查制度,在這制度下,大量日漫在台翻印,卻並未妥善進行年齡分級,有兇殺、裸露情節的漫畫一樣能落入兒童手裡,使得大眾對於漫畫的印象更差,一言以蔽之:很黃很暴力。

《歡樂漫畫》就這樣逆勢迎戰。所以〈編輯手記〉一再強調「這是一份讓您拿在手上不會『不好意思』的漫畫書」、「您若是小孩,不必害怕爸爸媽媽『取締』它」,就是努力為漫畫「洗白」,希望扭轉台灣的漫畫環境。

a902b8bf-422c-49ae-8933-f851048368cc
Photo Credit: CCC創作集,攝影:黃震南
鄭問〈最後的決鬥〉在《歡樂漫畫半月刊》試刊1號澎湃登場。

努力扭轉負面印象

這樣的「洗白運動」成效如何?在三十幾年前,大部分的父母對於「漫畫」是反感的,當然也有一些較為開明的父母,認為與其讓小孩看來源不明、分級不清的外國漫畫,不如讓小孩看由時報出版、台灣漫畫家執筆的作品。記得我兒童時期,家裡一開始僅有的兩種漫畫就是青文出版社的《機器貓小叮噹》和不成套的《歡樂漫畫》,其他日本漫畫,一概拒入家門——害我都要跑去別人家才能看「很黃很暴力」的《城市獵人》或《七龍珠》。

不過,這份雜誌真的可以讓家長在書店一看就點頭嗎?第二期的封面女郎,一乳透過衣料激突,另一邊則在機械護心甲下隱約露出鮮紅乳首,作為保守民風之下普遍級的雜誌,還是夠具挑戰性了。雖然編輯希冀這是一本能滿足少年、少女、兒童各階層的漫畫雜誌,然而實際內容上並不一定能完全符合,畢竟各族群的口味相差太大,漫畫家想挑戰的禁忌太多。於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埋下了兩年後銷路的危機。

初期的《歡樂漫畫》,學術性的專欄並不少,可能是為了扭轉大眾對漫畫感覺「淺薄、幼稚」的歧視。每期都有介紹國內外漫畫家、文化產業的專文,例如試刊三號劉還月撰寫的〈漫畫家的搖籃──來自復興商工的一群漫畫人〉,便相當值得細細玩味。

引述其中一段文字:「如果你訪問十位漫畫家,問他們向誰學畫漫畫,答案有一半以上都是『自習』而來的。」

這一段話其實印證了前文交代的背景:長久的漫畫審查制度,使得前輩漫畫家輟筆,沒有工作自然也沒有徒弟;所以日漫體系中,可以畫成龐大樹狀圖的漫畫家師徒世系表,在台灣漫畫界是難以存在的,幾乎所有人都是自習而來,沒有師承。這固然讓台灣漫畫在80年代風格為之一新,但也造成台灣漫畫家技法、感情薪傳上的斷層。

這篇文章雖然標題強調了「復興商工」,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受訪的麥人杰、蕭言中、鄭問、阿推、敖幼祥,大部分並不覺得學校對「畫漫畫」能有啟發,因為學校事實上並不積極鼓勵學生創作漫畫。因此,80年代的這批年輕創作者,完全就是從荒地裡崛起的一代。

雖然是這麼說,然而《歡樂漫畫》對於台灣漫畫史的書寫,仍是有些許使命感的。從第八號開始,推出〈戰場.將軍〉專欄,逐期介紹前輩漫畫家葉宏甲、劉興欽、陳定國,不過也只有寥寥數篇,無以為繼,遠遜於介紹國外漫畫家的篇幅,顯示出當代漫畫家對於前輩的疏離。

ec2430f1-fdd5-4da4-b199-b544d7f8398a
Photo Credit: CCC創作集,攝影:黃震南
13328ed5-412d-4458-bbde-65fcffda07ae
Photo Credit: CCC創作集,攝影:黃震南
《歡樂漫畫半月刊》的目錄。

雜誌中期的頹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