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製造快樂公民》:美國夢與功績主義,崛起的正向心理學與「快樂產業」

《製造快樂公民》:美國夢與功績主義,崛起的正向心理學與「快樂產業」
Photo Credit: 《當幸福來敲門》劇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一再表示很愛《當幸福來敲門》中的主角,因為他是「美國夢的具體化身」。但是史密斯漏講了一點:像主角這樣的人其實是少數特例。美國作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也是最不平等、底層脫貧極困難的國家之一。

文:艾德加・卡巴納斯(Edgar Cabanas), 伊娃・伊盧茲(Eva Illouz)

導論

2006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yness)全球票房表現亮眼,創下3.07億美元的佳績。該部電影改編自事業有成的股票經紀人暨勵志演說家克里斯.葛德納(Christopher Gardner)的暢銷同名自傳。電影劇情以1980年代初期為背景,出身普通家庭的非裔美國人葛德納與妻子育有五歲兒子,正過著終日為家計奔忙的生活。甫開場的一幕裡,電視螢幕上正在播放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宣告國家面臨財政赤字的談話畫面。至於葛德納一家,面對要支付的房租、各種帳單和幼兒園學費,經濟狀況已是捉襟見肘。不過,葛德納堅忍不拔又有聰明才智,他始終渴望在職場上闖出一番成就。無論面臨任何艱難險阻,他都保持樂觀心態。

有一天,葛德納行經美國最富盛名的一家證券經紀公司樓下,他看著從大門走出的幾位股票經紀人,心裡浮現一個念頭:「每個人都滿臉幸福,我為什麼不能跟他們一樣?」他下定決心要進入這家公司,當一名股票經紀人。他憑藉個人魅力和社交技巧順利錄取為無薪實習生。但妻子琳達不支持他的夢想。葛德納告知自己的計畫時,她譏諷以對:「怎麼不當太空人?」電影裡描繪的她恰恰是葛德納的反面對照:愛發牢騷、悲觀、一遇上挫折就輕言放棄;她在家裡已陷入山窮水盡的時候,拋下丈夫和兒子離開。由於葛德納沒有收入,父子被公寓的房東趕出,接著連汽車旅館也住不起,最後棲身遊民收容所。

儘管如此,葛德納絕不容許自己被逆境擊倒:他依然西裝革履去上班,在公司主管和各個皆是常春藤名校出身的實習生對手面前,他一直保持光鮮體面。在實習之餘,他也兼顧原來的掃描儀推銷工作,日以繼夜地努力不懈。他認真準備結業考試,也盡心盡力照顧兒子。葛德納幹勁十足,堅定朝著目標前進。有次父子一起打籃球,他對兒子說道:「別讓任何人來告訴你,說你做不了某件事。你有夢想就要去捍衛它。如果你想要得到什麼,就要努力去實現。就這樣。」實習生培訓期結束後,葛德納以優異表現脫穎而出,得到夢寐以求的正式職位。在電影的結尾,他說道:「我人生這階段叫作幸福。」

1
Photo Credit: 《當幸福來敲門》劇照

誰有資格得到幸福快樂?

這部電影的全球性成功饒有趣味的一面在於,它充分呈現出嚮往和追尋快樂如今是我們人生中的頭等大事。快樂無處不在:電視節目、廣播、書籍和雜誌、健身房、飲食建議和節食規劃、醫院、職場、戰場、學校、科技領域、網路、運動場、家裡、政治決策,當然,還有商店貨架上。我們每天幾乎都能聽見「快樂」兩個字,快樂是一個無所不在的詞彙。

快樂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文化想像」(cultural imaginary)之中,乃至於佔據著我們生活的核心地位,如影隨形到令人生厭的地步。如今在網路搜尋引擎上輸入「快樂」這個關鍵字,就會跑出數以億計的搜尋結果。從二十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初,若在亞馬遜網路書店以「快樂」兩字檢索書目資料,得出的結果約莫三百本,而今進行同樣的檢索,得出的結果在兩千本以上。Twitter、Instagram和Facebook上以快樂為標籤主題的貼文數量也大量增加。今後我們要理解自己和周圍世界,不能不掌握快樂這個概念。我們太過熟悉它,已把它視為理所當然。快樂既是如此稀鬆平常、順理成章的概念,要對其有所質疑,反倒成了離經叛道、大膽的舉動。

數十年來,快樂不單成為人人掛在嘴邊的字詞,我們對快樂的理解也有所改變。我們不再認為一個人是否快樂跟命運、環境有關,或者無病無痛就能夠快樂;我們不再認為快樂是積善行德的褒獎,或者快樂是傻人才有的傻福等等。現在我們普遍把快樂視為一種心態,可以靠個人的意志力來建立、控制和調整;我們只要掌握自身內在力量以及活出「真實的自我」就能夠快樂;快樂是值得我們努力去追求的唯一目標;快樂是我們用來度量人生價值、成功、失敗以及心理健康和情緒是否充分發展的標準。

更重要的是,快樂如今已成為一個理想中「好公民」的必備特性。從這一點來看,葛德納的故事可以說格外令人玩味。《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最吸引人之處,並不在於它如何述說對快樂的定義,而是在於呈現了哪一種公民有資格得到幸福快樂。這個故事所展示的快樂並不是一個概念,而是某種特定類型的人:個人主義者、忠於自我、堅韌不撓、積極主動、樂觀開朗、擁有高情緒智商(EQ)。在這個意義上,這部電影既讓葛德納成為一個快樂的人的完美化身,也讓快樂作為一則勵志故事的敘事核心──這樣的一個「我」是由若干人類學假設前提、意識形態和政治美德所建構而成,也受到它們驅動。

AP_061207030067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葛德納(圖中穿灰色西裝者)

努力就能成功的美國夢與功績主義

葛德納本尊的傳奇則在現實世界裡繼續發酵。媒體熱中於報導他的人生經歷,期望藉此給數百萬人帶來鼓舞與啟發,讓他們明白富裕和貧窮、成功和失敗、快樂和不快樂,實際上都取決於每個人自己的選擇。在電影中飾演葛德納一角的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於2006年宣傳受訪時,一再表示自己很愛這個角色,因為葛德納是「美國夢的具體化身」。史密斯上「歐普拉脫口秀」(Oprah Winfrey Show)時更提到,「美國是一個偉大的概念」,因為「美國是世界上唯一能誕生出一位克里斯.葛德納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