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菜不用上市場,一張圖看懂台灣「生鮮與食品電商」產業新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販賣生鮮商品的電商產業成為各界注目的話題產業,同時也是零售集團、電商平台以及物流業者共同爭奪的「未來戰場」,在台灣有哪些集團和企業參戰?又分別提供了哪些服務?
三個台灣「生鮮與食品電商」產業地圖新情報news!
- 2020年台灣生鮮與食品電商市場規模大漲21.5%:電商平台布局關鍵「未來戰場」
- 實體零售、外送平台、製造貿易商參戰:異業跨足撐起台灣生鮮食品電商半壁江山
- 低溫店取、衛星倉儲、短鏈配送崛起:創新物流服務成為生鮮食品電商強弓勁弩
2020年台灣民生消費市場受到疫情影響,實體門店消費快速向線上移動,相對於整體零售業2020年僅0.2%的成長表現,電商通路銷售規模逆勢勁揚16.1%。而2020年線上銷售金額年增21.5%的生鮮與食品類商品,正是帶動電商產業高速成長的重要箭頭。
疫情期間台灣生鮮與食品線上零售迎來交易規模與用戶數量的爆發成長,使生鮮電商產業一躍成為各界注目的話題產業,同時也是零售集團、電商平台以及物流業者共同爭奪的「未來戰場」。未來流通研究所爬取彙整台灣生鮮食品電商產業數據情報,繪製2021台灣「生鮮與食品電商」產業競爭地圖,透過資訊圖象呈現業者經營數據、投入時間點、多邊競合脈絡等,並歸納出3項觀察重點,做為會員分析台灣生鮮電商產業的參考基礎。

2020年台灣生鮮與食品電商市場規模大漲21.5%
電商平台積極布局關鍵「未來戰場」
台灣生鮮電商產業於2010年逐步紮根成長,愛上新鮮、悠活農村、好魚網(現為生活市集)等生鮮專賣型電商平台陸續成立,生鮮食品線上零售服務進入商業化競爭與企業化經營體系。2015年後,實體生鮮專賣企業開始跨足線上通路經營,例如里仁、棉花田、主婦聯盟等。於此同時,熊媽媽買菜網、鮮食家、果物配等更多生鮮專賣電商、以及量販巨擘家樂福的線上購物服務也在2015年後陸續推出,為台灣生鮮電商產業帶來第一波成長高峰。
不過,生鮮品線上通路經營難度極高,2016年後開始有企業逐步退出市場。但同年亦可以看到好市多宣布推出包含大量低溫食品販售在內的線上零售服務,意味著生鮮電商市場競爭強度開始拉高,產業進入滾動式的汰弱留強階段。
2018年後,東森購物、momo等綜合電商平台開始嘗試布局生鮮食品線上銷售,卜蜂、台畜等製造加工業者也投入自建線上零售平台。2020年在疫情的推波助瀾下,除了電商業者外,實體零售通路商、外送平台、餐飲業者、貿易集團等也陸續進軍生鮮食品線上銷售市場,將台灣生鮮與食品零售電商產業推進煙硝四起的戰國時代。

2020年台灣生鮮及食品線上銷售金額高達新台幣862億元,年增21.5%,吸引不少電商企業投入。例如蝦皮購物展開「蝦皮生鮮」試營運;PChome 24h以選物品牌「PChome X 家好選物」角度切入,推出各式冷凍即食料理;momo則宣告將生鮮商品定位為未來重點擴張品類,並表示不排除以自建物流服務模式切入冷藏商品電商與配送。
2020年台灣生鮮電商產業也迎來大型併購計畫,東森購物宣布併購「熊媽媽買菜網」,持股75%。在納入熊媽媽北北基3小時快配的低溫儲配資源後,東森購物將能夠以更高涉入程度的自有電商倉配模式參與生鮮電商經營,為台灣綜合電商平台跨足生鮮銷售的重要指標。不過從這項併購案也可以看到,重資本投入以及對於規模經濟的高度需求,依舊是生鮮電商產業邁向永續性經營的關鍵門檻。
此外,生鮮專賣電商「愛上新鮮」2020年也迎來上線至今的營收高峰,銷售金額高達新台幣12億元,年增超過70%。而Pinkoi、誠品線上等特色電商,也不約而同於2020年將低溫食品納入銷售範疇。從大型綜合電商平台到專賣電商業者的積極投入,顯示生鮮食品線上銷售已成為各家企業共同爭奪的關鍵「未來戰場」,越來越多元化的通路與商品選擇也有助於消費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實體零售、外送平台、製造貿易商參戰
異業跨足撐起台灣生鮮食品電商半壁江山
2019年全聯推出實體電商以及foodpanda自建生鮮超市後,企業跨界腳步持續加快。時至今日,實體零售、外送平台、製造貿易商已全數參戰台灣生鮮食品電商產業,異業跨足撐起產業半壁江山。
生鮮食品向來是觸發消費者持續高頻購買的關鍵品項,以生鮮食品做為流量生成、引導與持續再利用的入口,受到越來越多各種不同類型的企業重視。加上台灣生鮮電商在歷經十多年摸索與積累後,市場規模、支援服務與消費者信任均已逐步成形,尤其疫情快速擴大消費潛力,足夠大的市場規模意味著存在能夠容納更多大型集團進入的空間。

正因如此,近兩年全聯、7-11、全家、好市多、家樂福等實體零售巨擘,大成、台畜、卜蜂、美福等大型製造貿易商、以及2021年甫取得新台幣50億元增資的外送平台foodpanda等,均大力投入資源經營線上生鮮食品銷售,並快速發展成為市場重要支柱。
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擁有大量實體據點及豐富線下生鮮供應鏈經驗的實體零售業者。2021年1月,全聯福利中心推出「小時達」快速配送服務,並在首波上線的超過2000件商品品項中,提供約至少25%的蔬果魚肉生鮮商品。全聯將門店轉做為倉店合一的衛星發貨倉,並結合外送平台快速配送服務的做法,能夠達成生鮮電商中原本難以攻克的高度「即時性」要求 ,加上合併實體門店銷售管道,在商品備貨上擁有更高的彈性。
此外,將線上訂單前端備貨與店配物流結合的集約化生鮮供應鏈運作,也有助於降低物流履約成本,形成具高度專屬性的競爭優勢。除了全聯外,美廉社也宣布將與外送平台合作,於2021年推出門店外送服務,可以看到台灣實體零售業者大舉跨足線上生鮮零售的征程已然展開。
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2019年底開始自建營運、並於2020年4月進一步擴大生鮮品銷售的foodpanda「熊貓超市」。以30處小型衛星倉為發貨點的熊貓超市,目前線上品項數約5000到6000項,其中低溫生鮮食品占比約30%,同樣是藉由30分鐘內的快速配送服務滿足消費者對於生鮮採購的即時性需求,2020年底訂單數量與2020年初相較,翻漲達400倍,成長幅度相當驚人。
低溫店取、衛星倉儲、短鏈配送崛起
創新物流服務成為生鮮食品電商強弓勁弩
「快一點」的成長秘訣:讓NUEIP人事管理實現勞資和諧共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每天為了解決台灣餐飲店業者因人手不足,又要講求速度與品質的消費體驗問題,在全台馬不停蹄地提供從POS系統、線上點餐、數位支付、物流送餐,到行銷導客的一條龍智慧餐飲服務。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短短三年,即創下萬家餐飲門市合作,且獲得眾多知名餐飲品牌的支持。
而在點點全球積極為中小餐飲業和小吃店研發創新解方,並展望更多元跨領域服務與海外布局的同時,背後則有專業的NUEIP團隊提供的nuHRM人資系統,為點點全球打理企業內部的所有人事營運。
擺脫呆板的代管計薪,系統串聯自動試算更接地氣

點點全球的人資主管張珺涵指出,過去外包人事薪資給第三方代管公司的過程中,企業內部文化和經營策略往往無法被充分考量,因此,代管公司難以彈性滿足所有員工的需求。每月3號發薪日前,除了需要準備員工名單、出勤記錄、薪資異動資料和請假紀錄等,企業還要負責催促員工提交假勤資料,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精力,還會增加許多時間成本;若發薪後,發現計薪上的疑慮,與代管公司來回溝通的時間,也會進一步加大企業的負擔、影響企業的運作效率。
nuHRM人資管理系統的薪資功能,完美的解決了以上問題。不僅串聯了所有以往需主動提供給外包公司的資料,自動匯出薪資試算結果,還可以快速匯出符合財政部規範的申報媒體檔,讓月底計薪的工作流程能一條龍完成。張珺涵高興的分享:「現在,平均不到一分鐘就可以算完一個人的薪水,且多虧NUEIP獨特的關卡計薪方式,只需要跟著流程一步一步檢查,員工越多越能顯現此功能帶來的輕鬆高效,遠遠超乎我的預期。」
從制度控管到人情考量,NUEIP助打造和諧勞資關係

點點全球的團隊擁有不怕失敗、勇於創新的精神,如此彈性開放的文化也貫徹在公司制度實行上,張珺涵形容自己是雇主與員工之間的橋樑,企業為了維護內部秩序、確保員工的權益與義務,制定企業規章制度,以有效管理人力資源;然而,在實際執行時,也需要具備一定的靈活程度,才能促進勞資雙方的良好關係,達成雙贏目標。
因此,點點全球選擇了能協助實踐彈性文化的NUEIP nuHRM人資系統,利用系統設置「請假申請時間」與「最低請假時數門檻」便是最好的例子,雖其目的是為了更妥當控管人員,但有時員工發生特殊情況,以致無法符合現有制度時,企業可針對個案通融放行,此時,系統功能也可以彈性各別自行調整設定,並且自動串聯至每月薪資計算。張珺涵說道:「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我們不需要一個將制度綁死的系統,而是一個既有控管制度、又有彈性調整空間的、為『人』考量的好系統,NUEIP就是這樣收放自如的系統,它讓我們建立了更互信互賴的勞資關係。」
重複的人事作業都交給舉一反三的智慧系統

近年來,點點全球快速拓展業務,伴隨著員工的增加,NUEIP系統所帶來的工作效率提升成效也越顯著。「NUEIP是我見過使用起來能最簡單無腦的系統!」張珺涵笑著說:「像是將新進員工加入系統時,只需要建立員工帳號、填寫基本資料、啟用帳號,三個步驟即可設置完畢,加上NUEIP的介面非常清楚明瞭,加速了整個建置的順暢度。」企業應用數位轉型工具,旨為節省重複的行政作業,NUEIP在協助企業導入系統時,已先將所有考勤、假期、加班、簽核等相關規則,依照公司人事規章設定完成,因此只需要為新進員工套用規則,即可快速完成新進員工的系統設置工作。
帶著讓餐飲業者「Work Easy」、消費者「Eat Happy」的經營理念,點點全球目前正積極培育強力的研發人才,進攻跨領域的數位技術服務;並借助彈性易操作的NUEIP企業管理平台,迅速解決企業內部的人事工作、提高企業營運效率;同時,亦增進了勞資雙方之間的信賴感,使團隊更有凝聚力,為企業齊心打拼。
本文章內容由「人易科技」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