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會改選國民黨壓倒性勝利,兩岸農業交流接下來會有哪些變化?

農會改選國民黨壓倒性勝利,兩岸農業交流接下來會有哪些變化?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兩岸當局沒有政治共識時,農會可以扮演兩岸農業合作交流平台,在國民黨於農會改選取得壓倒性勝利後,兩岸的農業交流發展,接下來也將會開始產生變化。

2021年4月20日農委會表示,中華民國農會改選三長已正式出爐,分別總幹事由張永成連任,新任理事長由前屏東縣農會理事長黃瑞吉當選,常務監事由前台南市農會總幹事吳正仁當選。

此農會四年改選一次,4月12日已選出理事及監事,在理事27席、監事九席中,藍營拿下25席及八席,綠營僅取得兩席及一席。顯見,國民黨在農會改選中已取得壓倒性勝利,儘管民進黨已取得中央層次完全執政,但國民黨則可透過「地方包圍中央」策略及掌握社會組織主導性,從而邊緣化民進黨對農會組織掌握。

當前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可謂是兩岸關係發展起步最早,基礎最好、成效最明顯的領域之一。兩岸農業資源、技術、人才、資金和市場的共用融合,不僅密切兩岸農業合作及交流,也促進台灣精緻農業在中國大陸廣大市場中得以茁壯成長。

台灣內部因為不同政黨輪替執政,對於兩岸農業合作與交流產生南轅北轍爭辯,贊成者認為利於台灣農業產業結構轉型、農產品輸出、技術升級,透過兩岸農業融合化解敵對。反對者卻認為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是「包著糖衣毒藥」,名為惠台、實為利中,為一種「農業統戰」。

無庸置疑,目前不少農業實務界認為目前中國大陸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兩岸農業合作機遇。事實上,台灣農業發展經驗比中國大陸更為進步,可為中國大陸發展的學習典範。

台灣曾於上世紀90年代啟動「富麗農村」建設,其農村建設經歷從單純農業到農業、農村、農民「三農一體」,從簡單生產到「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兼顧,從傳統農村聚落到農村社區生活圈、農村休閒旅遊圈、農村產業發展圈「三圈布局」的過程。可以說,無論是鄉村社區營造、農村再生及精緻農業發展、農業與文創結合,台灣經驗可為中國大陸提供借鏡。這是主張台灣應在兩岸農業交流中,發揮積極作用以展現政策自信。

泛藍在農會改選中取得絕對性勝利,這對兩岸農業合作及交流產生什麼樣意義呢?會產生什麼影響與效果呢?

兩岸農業交流發展,接下來會有哪些變化?

首先,贊成兩岸農業合作及交流者,強調福建在交流角色中之重要性。福建與台灣基於特殊的地緣和血緣關係,使之成為兩岸農業合作的一塊試驗田。

以往台灣農產品銷往中國大陸,都是採用兩岸三地的轉口貿易形式,部分經過兩岸「小三通」的模式登陸,中轉讓台灣優質的農產品在品質和成本上,皆受相當影響。兩岸大三通直航之後,台灣農產品登陸常態化,台灣水果等農產品保鮮度提升,價格成本降低,很多台灣農產品經銷商開始更加關注廈門等口岸的中轉效應。福建與台灣具有地緣相近的便利性,具打造台灣水果等農產品登陸的集散地和中轉地的地位。

其次,支持者傾向肯定中國大陸兩岸農業合作及交流政策。例如:

  1. 公開肯定兩岸經貿論壇宣布的15項惠台措施中有7項涉及農業,提出台灣農戶最在乎的是農產品能否銷售問題。中國大陸採取一系列對台灣農業優惠措施的宣布,對台灣農戶來說等於又多一條農產品新出路,且中國大陸市場相當巨大
  2. 肯定兩岸經貿論壇宣佈設立的台灣農民創業園
  3. 肯定福建出台很多有關閩台農業合作的優惠政策,福建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擴大到全省,以及推出有關支持海西建設的政策等,為兩地農業交流合作帶來利多。肯定台商在漳州、泉州等地投資農業項目,獲得不錯的經營效益,創造台灣農民赴中國大陸發展的第二春
  4. 肯定《農林22條》對兩岸農業發展之促進作用

復次,兩岸農業合作應以精緻農業和休閒觀光農業等為代表。以福建做為承接新農業合作的準備,台灣相關政府部門曾將精緻農業和觀光休閒旅遊等,列入金融危機後台灣六大旗艦產業之中,閩台應當在這些方面率先進行互補合作,福建可發揮好台灣精緻農業移植到中國大陸的平台功能。在農業技術和品質保障、休閒農業和觀光農業,台灣應加大改進力度。福建具有地理、氣候和市場的優勢,應加強提升兩地農業品牌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開幕(3)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同時,贊成者更提出在農產品的運輸中,無論是檢驗檢疫和原產地證明,皆是制約兩岸農業交流合作的現實障礙,認為台灣當局應正視台農呼聲,與中國大陸相互放開市場,簡化通關、檢驗手續與作業流程,以確保農產品的新鮮程度,降低成本,提高台灣農產品在中國大陸的競爭力。

再者,主張農會成為提供台商赴陸投資之資金平台。福建具有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在農業台商的小額貸款方面,閩台也可進行相關合作嘗試。隨台商赴中國大陸投資農業人數增多,資金獲取成為一些台商發展的最大瓶頸。台灣農會組織利用現有的農業資金平台,成立擔保公司,提供信用貸款等,將是一種可行的解決途徑。

最後,建立兩岸鄉村合作新模式。台商在中國大陸已從過去試探性投資轉變為長期投資,加强兩岸農業合作是擋不住的洪流。既往兩岸鄉村座談活動曾以開創兩岸鄉村合作新模式,完善兩岸基層農民交流平台為主旨,力求通過活動切實推動兩岸農業交流深入基層,促進台灣農業、漁業重點鄉村和基層農業經濟合作組織,能夠積極與中國大陸的鄉村及農業專業技術組織加強聯繫和溝通,實現兩岸農業優勢互補及創造合作雙贏。

既往兩岸的鄉村基層代表、農業專家及業務主管部門負責人曾齊聚,針對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遊、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與農產品運銷、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與服務等三個議題進行座談,排斥任何政治干擾及平等對話。中國大陸七個省市二十七個縣(區)的三十個鄉村,與台灣十二個縣的二十七個鄉村,共同簽署「兩岸鄉村農業合作備忘錄」。

這些鄉村將在「自主自發、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前提下,通過信息溝通、人員往來、開展交流活動項目對接等形式,在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遊、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與農產品運銷、鄉村產業、鄉土文化藝術等領域開展交流與合作。

台東知本天山農場人潮(2)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台灣的農會,可扮演溝通兩岸對話及協商角色

事實上,農會可以扮演兩岸農業合作交流平台,尤其是當兩岸當局沒有政治共識時,且國台辦與陸委會、海基會與海協會並無法進行對話與協商。台灣農會一直皆關注集體採購問題,農產品最需要的就是通過集體採購,實現計劃性生產。因此,主張中國大陸方面可適時組織採購團赴台採購,台灣農會也會繼續做好與相關組織單位的溝通工作,促進各項措施的落實。

泛藍無論是處於執政黨或反對黨,農會一直扮演兩岸農業合作與交流重要平台;例如2014年國民黨八縣市赴陸參訪及進行農產品推銷、2019年高雄市長韓國瑜當選上展開赴陸農產品推銷採購團,其背後皆需要農會及農產蔬果公司支持。換言之,農會在兩岸農業合作及交流中,扮演者主動媒合角色,但這必須是在國民黨執政下始能如此為之;一旦國民黨失去政權由民進黨執政,由於兩岸事務係屬中央政府權限,因此農會角色受限於中央政府政策規範,其角色轉為相對消極及功能不易發揮。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