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石油已過氣,關鍵零組件原料「銅、鋰」成為市場追捧的新寵兒

石油已過氣,關鍵零組件原料「銅、鋰」成為市場追捧的新寵兒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石油原本是世界矚目的能源,但近日悄悄地發生轉變。過去原油價格的漲跌,對消費市場動見觀瞻,一舉一動皆影響全球經濟發展。隨全球極端氣候加劇,世界各國試圖對抗「碳過度排放」帶來的危機,導致原油逐漸退出能源舞台,然而為什麼「銅」、「鋰」能夠搖身一變新能源,成為市場追捧的熱門投資商品?

石油原本是世界矚目的能源,但近日悄悄地發生轉變。過去原油價格的漲跌,對消費市場動見觀瞻,一舉一動皆影響全球經濟發展。《CNN》指出,隨全球極端氣候加劇,世界各國試圖對抗「碳過度排放」帶來的危機,導致原油逐漸退出能源舞台。

為補足能源缺口各國政府急欲發展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而「銅」、「鋰」身為產業關鍵零組件的原料,搖身一變成為熱門投資商品。

令人吃驚 中、美兩國承諾「減碳」改善氣候變遷

昨(22)日世界各國領袖,聚集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參加第二屆聯合國氣候峰會。拜登會中表明,2030年將達到碳排放量「減半」目標,認為處理氣候變遷有助發展新能源提供就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重申」在2060年達到「碳中和」願景。

中、美雙雙給出改善氣候變遷的承諾,本次格拉斯哥峰會提供了討論增加碳減排量的平台,也為世界日趨惡化的氣候,帶來一種新希望。近日的氣候議題,最出乎全世界意料的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中國計劃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carbon neutral)。

中國的決策讓外界震驚,因為減少「碳排放」除成本高昂外,政策制定還非常繁瑣。如今,中國居於世界碳排放高達28%的污染大國,竟然不需任何條件就給出承諾。

由於減少碳排放可能帶來的經濟損失,是各國攤在陽光下不能說的秘密。中國聲明徹底扭轉了過去不斷遇到的談判僵局。回顧過往,工業發達國家中,是英國率先宣布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承諾,目標是溫室氣體淨排放為零,歐盟則緊跟在後做出相應的政策。

此後,亞洲國家日本、韓國也相繼加入了「零排放」的行列,根據聯合國估計目前這個陣營裡已經有超過百餘個國家。綜合所有碳排放量合計超過全球總量的65%,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體量的七成以上。

在美國川普下台後,拜登「重返」巴黎協定,中國也相繼給出碳中和的目標,也代表各國逐漸凝聚共識,為碳排放做出努力,再生能源產業將邁入了下一個嶄新的階段。

再生能源價格大幅降低 推動產業鏈發展

現在會有許多國家相繼設立零排放目標,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可再生能源價格大幅降低,徹底改寫了碳減排成本計算方式。

2020年10月,政府間組織國際能源署(IEA)得出結論,太陽能有望成為新的電力供應之王。因全球氣候變遷,太陽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產業發展至今有了突破性的成果,例如:歐盟訂定了2030年32%的能源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標,預計未來十年太陽能市場將持續成長,在大部分地區新建發電站情況下,可再生能源發電往往比化石能源發電成本更低。

過去不斷強調「規模經濟」理論,一樣適用於可再生能源。當價格落到「甜蜜點」時,就會成為投資者和政府追捧的標的,進而加速全球脫碳進程和能源迭代更新。

因為價格降低,各國往後針對太陽能,或者風能及電池產業的投入將更多,整體可再生能源的價格可望進一步下降,一直降到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取代煤炭和天然氣發電的程度,屆時其商業價值則會大爆發。

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昨日表示,國際環保是重要議題,為鼓勵更多人想辦法解決溫室氣體排放,將提供1億美元獎金給除碳比賽XPRIZE的獲勝者,未來不排除繼續上調金額。

比爾蓋茲曾在《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中談到,不只因為看到氣候變遷的問題,也是因為看到了氣候變遷下的機會,未來結合科技與環保,將有可能創造一套全新的經濟模式

面對眾多企業家投入減煤除碳產業。金融市場已看到綠色產業的未來,並且付諸行動。尤以特斯拉股價瘋狂飛昇,成為市值最高的汽車廠商即可看出端倪。而自駕車電池中最重要的「鋰」也愈來愈受到注目。

相較之下,國際原油指數則是不斷下探,連曾經是市值最高的能源公司埃克森,都跌出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

而相關再生能源,如風力發電同樣也受到重視,身為重要的產業原料——銅,搖身一變成為熱門的商品。過去一年銅市已經相當火熱了,如台股第一銅從去年9元一路飆升至46.6(截至4月23日),股價翻了近5倍。高盛評估,目前每噸9000美元的銅價,到了2025年可能要價1萬5000美元。

過去,各國家嘴上慷慨承諾,但制定行動戰略的國家卻屈指可數。如今,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證明人類的能源已發生轉變,新能源產業建置,成為市場關注追逐的焦點。雖然在開發中國家仍有一段減碳距離,但終究也看到了和以往不一樣的局面,就在可預見的未來,將迎接石化產業日趨沒落蕭條的光景,兒時傳誦的「石油大富豪」可能也將成為歷史。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