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德斯談藝術》:如果你認為無法將「感覺」加工至服飾,山本耀司做到了

《溫德斯談藝術》:如果你認為無法將「感覺」加工至服飾,山本耀司做到了
Photo Credit: AP / TPG 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是世界頂尖導演談論重要藝術創作者的心得體會,是大師級創作者對其他大師的私淑心得,不必長篇大論,每篇簡潔扼要的看法,便能擊中創作的核心,讓人捉摸到觀賞藝術的眼光,也開啟了新的視野。

文:文.溫德斯(Wim Wenders)

認識山本耀司

shutterstock_62553265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山本耀司

當龐畢度中心在一九八八年

請我為一位時尚設計師拍攝短片時,

我對時尚界幾乎毫無認識,

但非常有興趣進一步了解。

時尚現象在我看來,

社會地位越來越顯著。

我尤其好奇,

時尚設計師到底是什麼樣的。

我當時認為最糟糕的情況,

是他們只是有名氣的裁縫師。

那最理想的情況呢?

藝術家?

作者?

遠見者?

我已經不記得當時心中的期待了,

因為一年過後,

我的筆記本裡寫滿了,

《城市時裝速記》(Aufzeichnungen zu Kleidern und Städten)的筆記。

這個幫我開啟時尚世界大門的人,

為我解答了所有疑問,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山本耀司。

我簡直是太榮幸了。

我很快便意識到,

要拍攝這部短片並不容易,

因為我獲得的印象實在是五花八門。

因此在初次談話後,

我們將整個工作期間拉長至一年,

並將片長增至「長片長度」,

如此一來我才能夠伸展拳腳,

也因此也不再是龐畢度中心的委託案了。

(我還是非常感謝,

因此獲得了與山本耀司合作的機會。)

由於我們初次見面的談話相當熱絡,

很快便在許多想法上取得共識,

而我也因此迫切地感到,

該將這次時尚世界的探索以個人導向形塑,

以呈現強烈的親密感。

因此我為這次的探險做出了決定,

將以「一人團隊」的方式拍攝這部影片。

我的「工具」有兩個,

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生產的三十五毫米攝影機,

亦即貝靈巧公司(Bell & Howell)生產的手持式攝影機(Eyemo)。

它經常被美軍使用,

是常見的戰事記錄設備。

這東西堅固耐用,

因此常用於驚險場景的拍攝工作。

上頭有個手搖把,

一次能跑約四十秒,

但會發出如縫紉機般的巨大聲響。

當然在有收音時不行這麼做,

但我單獨使用是沒問題的。

至於其他款式的三十五毫米攝影機,

我在操作上都至少需要一名助理。

然而透過這台手持式攝影機,

我依舊能拍出高解析度的畫面。

我的第二個工具,

相反的是一台Hi-8攝影機。

這個新的格式剛被引入,

與先前常見的八毫米相比有大幅改進。

這台隨身攝影機不僅輕巧,

還能夠收音。

若前者(Eyemo)是為拍城市全景而生,

Hi-8就是電子筆記本。

我會依據不同的拍攝環境,

在兩者之間做選擇,

無需遷就於攝影團隊,

也無需在我和耀司之間的溝通來回確認。

我整年享盡了一切優待,

能以超近距離觀察耀司的設計與剪裁工作,

以及試穿與時裝秀,

和不同系列服飾的製作過程,

亦即提供給日本當地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服飾。

其中又分為男裝與女裝,

還有冬季款與夏季款。

一整年共有八個不同的計畫在進行。

在這複雜的拼圖逐漸成形時,

我的腦海中慢慢地有了他工作的形象。

他向我介紹的服飾設計過程,

比我原先所想的要複雜許多,

而他的工作和我的相同,

都不是能夠單獨完成的,

也無法以單一技能定義,

是一種辛苦的多層次形塑工作。

我注意到,

耀司在初期會進行大量的研究,

且面向相當廣泛,

包含歷史、藝術、社會學與心理學。

他也會在繪畫與攝影中尋找靈感,

但對他而言更重要的

是直接地觀察人們。

他會經過一個寫作、繪圖、剪輯的過程

(雖然這裡借用了電影剪輯的概念,

但他真的把素材剪了下來),

而試鏡在他的工作裡就像是即興演出。

除此之外如同電影製作,

一個龐大的團隊是免不了的。

耀司不僅有預算與時間的壓力,

還必須熟稔行銷、營運與廣告。

他的每一個成品與電影同樣,

都是數個月辛勤工作的成果,

有苦有淚,

也有完成後的喜悅。

我越是深入了解他的工作,

便越是認為我們的工作高度相似。

他的作品成果給人第一眼的印象,

較詩歌、攝影與電影要難捕捉,

畢竟不像書能夠裝訂與印刷,

也不能被掛在牆上或在影廳放映。

服飾必須實際地穿在身上,

但就第二眼的印象而言,

這就不是缺點了,

絲毫無損他作品的價值。

因為衣服終究要穿在身上,

無論私下或在公開場合,

我們都有賴於它們的存在。

除此之外,

人們穿著衣服並感受衣服,

而這並不是件小事,

畢竟詩歌、攝影與電影(延續先前的比較)完全辦不到。

與其他的襯衫、西裝、裙裝與大衣相比,

至少就我的理解來說,

耀司的衣服幫助了人們做自己。

他有時會善用令人驚豔的空間感,

令一些我認識的人感到,

穿上他所設計的服飾,

能透過肌膚感受到無比的舒適。

耀司透過服飾呈現出

他對於美感、傳統、價值、意涵、

歷史、永續與信任的深刻理解。

我之後意識到,

他透過結合一切創造出了認同感,

而服飾正是傳遞的媒介,

程度拿捏得恰到好處。

這是我自己經驗的結論。

有時在不順遂的日子,

只要穿上耀司所設計的西裝,

我便會瞬間感到自己強而有力,

或因此得到了慰藉,並感到平靜。

(當然在順遂的日子,

也值得用耀司的服飾來犒賞自己。)

若認為,

時尚設計師不可能將這種感覺「加工」至服飾,

那你可大錯特錯了,

我看著耀司做到了,我就在現場s。

儘管我仍看不透他的方法,

但或許是一部分的天分、

一部分的努力、

一部分的經驗、

一部分的堅持、

一部分的敏銳觀察,

再加上一部分的心理洞悉。

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有「認同」,

其強化了上述所有的元素,

並使他總是將人放在心上。

請別誤解,

我並不是說,所有的時尚設計師都是如此。

我只有說:耀司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