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毛派大躍進(上):奉行毛澤東人民鬥爭思想,官方認證的武裝恐怖組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印度毛派是印度境內的武裝叛亂分子、恐怖主義團體,「毛」是「毛澤東」的毛,但毛派卻不等於印度共產黨,本文希望藉由釐清毛派的發展脈絡,並簡要介紹其存在原因,了解印度國內政治問題的一角。
4月3日時,印度的警察部隊在洽蒂斯加爾邦(Chattisgarh)遭到名為「毛派」(Maoist)的武裝分子的襲擊,造成22名警員死亡,30人受傷,我國外交部長吳釗燮對於這樣的慘劇也發表推文哀悼。而造成這一切的「毛派」又是什麼樣的組織呢?
毛派不等於印度共產黨
看到「毛派」或許會很直覺地想到毛澤東以及共產黨,但其實印度已經有印度共產黨了,且該黨是正正經經融入民主體制的社會主義政黨,與毛派並不相同。
毛派奉行毛澤東人民鬥爭的思想,立志擊垮資本主義敵人,建立一個共產國家,故其採取軍事乃至恐怖主義的方式,在印度境內不斷造成破壞。
毛派的源起還要追溯至1967年西孟加拉邦(West Bangel)的一個小村落:納薩爾巴里(Naxalbari),在這裡的左翼激進分子僅是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註1)的一個小分支,在三個主要的領袖——查魯・馬宗達(Charu Majumdar)、卡努・桑亞爾(Kanu Sanyal)及詹加爾・桑塔爾(Jangal Santhal)——的領導下,該地區的左翼激進分子及其支持者,掀起了第一次的武裝鬥爭。
動亂很快地以納薩爾巴里為中心開始擴散,周邊的Khoribari、Bandar Gachh為最嚴重的區域,印度政府派出軍隊鎮壓,反叛行動持續了72天後就在鎮壓下結束了,馬宗達後續在1979年成立印度共產黨(馬克斯-列寧)(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Leninist〕),與當時的印共(馬)正式分家,號召農民成立游擊隊進行武裝抗爭,並依據他在納薩爾巴里起義期間的經驗,編纂成八篇文章作為運動的理論基礎。
之後馬宗達在1972年於7月16日遭到逮捕,並於幾日過後逝世於拘留所中,當時的分析家普遍認為馬宗達這種激進的抗爭路線應已走到盡頭,但顯然並非如此。
武裝抗爭的風潮逐漸擴散到印度中部其他地方,如恰蒂斯加爾邦、中央邦(Madhya Pradesh)、賈坎德邦(Jharkhand)、奧里薩邦(Odisha)等地,雖然採取武裝抗爭路線的共產主義團體數量眾多,但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地域的限制,始終無法成為一股龐大且團結的力量,雖然有嘗試過幾次跨域整合,但都失敗。
不過由於採取游擊戰的模式,並滲透進入大學校園吸收青年學子支持,以及共產主義對中下階層的吸引,使得這些團體得以持續存活,政府無法對其根除。
到了2004年,在如印共(馬列)、印度共產黨(馬列)人民戰爭(PWG)、印度毛主義共產主義中心(MCCI)等幾個較大的團體帶頭下,整合了40多個激進團體,現今我們所熟知的「毛派」誕生了。
整合後的毛派不容小覷,他們很快地在恰蒂斯加爾邦、奧里薩邦、賈坎德邦、馬哈拉施特邦等地,建立完整的行政及軍事組織設施,巔峰時期甚至控制了印度境內超過200個地區,從印度東北部橫跨至西南部,建立所謂的「紅色走廊」。
近年發展
2006年時,時任印度總理辛格(Manmohan Singh)公開表示,毛派是印度「有史以來最大的內部安全挑戰」,並在2009年定調毛派為恐怖組織,之後印度政府便加強以武力手段鎮壓毛派,毛派在2010年4月於恰蒂斯加爾邦伏擊了政府的安全部隊,造成76名成員陣亡,這是有史以來毛派對印度政府造成的最大傷亡。
印度政府於該年宣佈動員近5萬名的警察或準軍事部隊圍剿毛派,雙方的傷亡人數亦在2010年來到顛峰的1180人,政府加強軍事鎮壓的力度的確使毛派損失頗大,在紅色走廊的勢力被迫收縮,但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毛派卻有轉往東北部發展的跡象,威脅仍存。
而現任莫迪(Narendra Modi)上任後,對於毛派的政策並未有一明確的方針,但藉由科技進步的技術,例如網路、無人機、軍事硬體設備更新等等,近年來毛派造成的暴力事件,以及政府的安全部隊陣亡人數都呈現下降的趨勢。
在去(2020)年疫情爆發期間,封城以及諸多行業的停擺也使毛派進入休止的狀態。而隨著解封,毛派的活動趨勢亦開始上升,此次事件之影響在於這是近幾年來最嚴重的傷亡,亦凸顯雖然毛派的影響力與全盛時期相比是大不如前,但它仍能給印度政府造成足夠的麻煩。
經濟、疫情、國內動亂,彼此之間環環相扣,交織成一個讓印度政府難以解開的結。
小結
從上文的介紹可大致了解,印度毛派是如何從諸多散亂的小集團,集結成一股全國性的武裝力量,毛派的誕生源自於對毛澤東思想的推崇、中下階層希望爭取更好生活條件等因素,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毛派逐漸從全盛時期走到勢力較為收縮的現在,原因除了政府的鎮壓之外,政府的政策設計也是一個因素,下文將針對政府政策進行介紹,將可發現要瓦解反對勢力,光靠槍砲彈藥是不行的,必須要搭配其它方式才可對症下藥。
註:該黨於1964年自印度共產黨分裂而出,起先採取暴力對抗策略,很快轉為融入體制內,透過選舉制度爭取政權。
參考資料
- NAXAL-MAOIST INSURGENCY TRENDS IN INDIA DURING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ACLED)
- India’s Maoist strategy needs a reset. But will Modi govt change its muscular approach?(The Print)
- Half a Century of India’s Maoist Insurgency A political analysis of the long-running conflict.(The Diplomat)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