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美國、歐盟處於「結婚類型」戰略三角,決定了烏克蘭的未來命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由於烏克蘭身處結婚類型戰略三角的大格局之下,因此,當烏東地區局勢瀕臨戰爭邊緣,基輔當局隨即獲得美國、德國及法國等歐盟國家的聲援;與此同時,美、歐並對莫斯科表達關切,要求俄軍撤離。
文:魏百谷(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副教授)
今(2021)年2月間,俄國所支持的烏克蘭東部分離主義團體與烏國政府軍在烏東的頓巴斯(Donbass)地區開火交戰,隨後,烏國調派部隊趕赴前線,而俄國亦在俄烏邊境集結重兵,烏俄雙方戰火一觸即發。烏東衝突的態勢,讓歐盟國家和美國深感憂慮,不僅表態力挺烏克蘭,並要求俄軍撤離邊境地區。
影響因素
烏克蘭東部局勢演變的影響因素,可分成內、外部層次。就內部層次而言,主要是烏克蘭國內的政經情勢。而外部層次,則主要是受到俄羅斯、美國及歐盟三方角力的影響。
(一)烏克蘭的考量
烏克蘭現任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於2019年5月20日上任,轉眼間,澤倫斯基執政即將屆滿兩周年,原本民眾冀望政治素人能為烏國帶來一番新氣象,然而經濟景氣仍舊低迷不振,國內生產毛額僅約2014年的80%;政局紛擾,意識形態乃至文化認同的歧異,仍未見彌平。
在對外關係方面,不論是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或是歐洲聯盟,在可預見的未來,皆顯得遙不可及。因此,不論澤倫斯基總統的聲望,或是他所領導的「人民公僕黨」的民意支持度,都呈現滑落的頹勢。
總統澤倫斯基低落的支持度,到今年2月出現轉機。2月時,總統澤倫斯基下令烏克蘭的部隊配置重裝武器,開赴鄰近頓巴斯地區的前線,並親赴前線視察駐軍,不向俄羅斯示弱,同時展現捍衛領土的決心,此舉為烏克蘭的愛國主義注入一劑強心針,同時也提升澤倫斯基的民望,進而強化其政治權位。
(二)俄羅斯、美國、歐盟的戰略三角關係
本文從戰略三角的理論來分析俄國、美國及歐盟的三角關係,首先看俄國與美國的關係,相較於川普(Donald Trump)時期,拜登(Joe Biden)上台後,俄美關係非但沒有改善的跡象,反而衝突更烈。
其次是俄國與歐盟關係,自從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以降,歐盟對俄國祭出制裁,俄方也採取反制裁,歐盟對俄的制裁期限,一再延長。再加上近日捷克、波蘭等成員國,陸續驅逐俄國的外交官。俄國與歐盟的關係,降至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時期以來的最低點。
至於美國與歐盟的關係,拜登總統有別於川普的美國優先,更加重視與跨大西洋夥伴的關係,因此,美歐關係漸入佳境是可預期的。綜上所述,俄、美、歐的三角關係,可歸屬於結婚(Marriage)類型的戰略三角,換言之,三方中的美國與歐盟維持雙邊友好關係,與此同時,俄國卻與美方及歐盟均處在交惡的狀態,亦即俄國身陷「孤雛」(outcast)的角色。
由於烏克蘭身處在此結婚類型戰略三角的大格局之下,因此,當烏東地區局勢瀕臨戰爭邊緣,基輔當局隨即獲得美國、德國及法國等歐盟國家的聲援;與此同時,美、歐並對莫斯科表達關切,要求俄軍撤離。
(三)俄國的考量
俄國此次軍事行動,顯而易見的是為了向基輔施壓,尤其是針對烏克蘭總統,因澤倫斯基上任至今的政策,並未符合莫斯科的期望。除了地緣政治的戰略考量之外,俄方也是藉此向西方秀肌肉,展現軍力。美國拜登總統不但公開批評普亭(Vladimir Putin)是劊子手,白宮也祭出新一輪的制裁,俄國藉由增兵烏東邊境以及克里米亞地區的行動,展現俄國的軍事實力。
引發的效應
過往歐盟對於俄國未有統一的政策,成員國有其各自的利益考量,德國汲汲於俄國的能源,尤其是天然氣。而鄰近俄國的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面對強鄰,希望布魯塞爾能有強硬的立場。至於法國則想扮演和事佬,不想對克里姆林宮太嚴苛,而想居中協調,調和鼎鼐。
然而,此次俄國部署重兵於俄烏邊境的行動;再加上,普亭無視法治,修法攬權,箝制民主,甚至毒害反對派領袖納瓦尼(Alexei Navalny)。舉例而言,俄國通過憲法修正案,允許普亭現在的任期於2024年屆滿之際,可再次參與兩屆的總統大選,倘若當選又連任,則可再入主克里姆林宮12年,易言之,直到2036年,總統任期才屆滿。
普亭的種種行徑,與歐盟堅持的民主、法治和人權的價值,扞格不入。也讓歐盟驚覺,不可再像從前一樣,消極應對俄國,而成員國各自為政,也使得莫斯科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分化歐盟。一言以蔽之,歐盟意識到,應改弦更張,思考對俄國採取一致且清晰的戰略。
結語:未來的發展
俄羅斯傾向繼續維持烏克蘭東部地區的現狀(the status quo),同時降低爆發大規模戰爭的風險。今年4月21日普亭總統發表一年一度的國情咨文,普亭公開警告西方國家不要企圖挑釁俄國,或是跨越紅線,否則俄國必將回以強烈的報復措施。
咨文的內容,雖未提及俄軍在烏東邊境增兵的局勢發展,然而,普亭也未提到承認烏東地區兩個自行宣布獨立的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國,以及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
換言之,俄國對於烏東地區的現狀,不想貿然改變。就在普亭總統發表國情咨文演說的隔天,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Sergei Shoigu)隨即發布命令,下令鄰近烏東地區以及在克里米亞參與演訓的部隊,從4月23日起返回各自的常駐地。俄國從俄烏邊界地區撤離軍隊的舉措,瞬間降低俄國與烏克蘭爆發戰爭的風險。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