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必須趕快好起來」:傷害自己竟是為了「調節情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自傷,不管在哪個年齡層,一直是常見但禁忌的話題。很多人不懂為什麼有人會以自我傷害來面對痛苦,但對曾自傷的人而言,那卻是「最快」回到正常生活的方式。
文:簡嘉貞(諮商心理師、輔導教師)
自傷之前的你,在想些什麼?
如果你問有自傷過的人這個問題,他們可能會說想不起來。「那時候就很難受啊,只會想趕快感覺好一點。」
自傷,不管在哪個年齡層,一直是常見但禁忌的話題。很多人不懂為什麼有人會以自我傷害來面對痛苦,但對曾經自傷的人而言,那卻是「最快」回到正常生活的方式。
很矛盾嗎?他們比誰都希望趕快平復情緒。
「所以,你沒辦法停止自傷,是因為自傷對你來說是有功能的。」我如此反映。
她點點頭,接著說:「因為我必須趕快好起來,才能繼續做我要做的事。」
原來,她其實內心是焦急的。她很擔心如果自己一直處在這個狀態的話,會受情緒影響太久,使得她更沒有辦法早點進入「工作狀態」。她是個很有責任感的人,對她來說,就是因為時間壓力與要做的事情太多而把她逼急了。因此,在想到要趕快緩解情緒之時,她也用一樣的「急」去思考什麼樣的方式是最有效率的。
當然,會引發情緒的原因可能都有每個人的特殊性,但在眾多曾自傷的人的描述之中,我最常聽到的,是他們不知道怎麼平復情緒,所以才有此舉動。
這種傷害自己的方式,竟是為了幫助自己。
既然是「調節情緒」的一種方式,那需要這麼大驚小怪嗎?
需要。我們必須傳達給自傷者一個感覺,讓他知道我們重視他的自我傷害行為,因為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情緒調節方式。
自我傷害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又以「割」自己的方式,最令人提高警覺,為什麼呢?因為血的出現會讓旁人有很多擔心,除了不確定危險性有多高,還有這個人是不是正在進行更進一步的自殺行動。
因此,我碰過經常割自己的人曾跟我說,他不知道為什麼別人聽到他自傷會那麼緊張。對他來說,那只是紓壓方式的其中一種,只是不巧,那種方式會留下疤痕。
可是,自傷真的沒有不好嗎?我的答案是不贊同與擔心的。因為通常會用自傷來處理情緒的狀況,代表個人的情緒已經超載,超過個人可以負擔與調節的能力,以及尚未找到有效的方式來因應自己過度強大的情緒;如果經常用自傷來調節情緒,更可能造成更多的傷害,例如負向自我價值、低自尊、限縮了在情緒上想到其他調節方式的可能性等等的後座力。
自我傷害的念頭出現時,可以如何處理?
可以試試看透過「別的感覺」來幫助你轉移對痛苦的注意力。
當自我傷害的想法出現時,通常已經到了情緒滿載的狀態了,而這時候,如果出現自傷的念頭,其實代表著你對痛苦的忍受力已經達到極限,需要「別的感覺」的出現,以防自己被難以招架的痛苦搞得更糟。
你可能看過有些人在很激動時,會出現一些較為醒目的舉措,例如往身上澆水、拿筆在紙上亂畫、捏爆橘子等,先不論這些紓壓方法是否適合,這些其實都是他們正在因應自己的感覺,幫助自己面對焦慮。
通常我會建議來談的人,如果可以的話,先離開當下的情境,否則會繼續陷在自己的小圈圈裡走不出來。以前曾有學生告訴我,他找到有效幫助自己因應超載的情緒的方式,就是馬上騎腳踏車出門晃一圈,吹吹涼風,最後再到超商挑一個喜歡的甜點,吃完再回家。這對他來說,能夠在短期有效因應他又想傷害自己的衝動。當然很重要的前提是:他可以接受自己必須先花一段時間來調適情緒,而不是求快速地解決。
因此,要能急救自己,我認為第一重要的關鍵在於:有沒有想要採取更好的作法來面對情緒。如果還沒有覺得自我傷害嚴重到必須改掉,那我猜康復可能還是一條漫漫長路。
先問問自己有沒有想改,然後,你才有機會慢慢找你獨特的情緒急救方式。
延伸閱讀
- 「藍鯨遊戲」及其背後的自傷行為,教師與家長該如何理解與介入?
- 專訪《正午惡魔》作者安德魯所羅門:我希望讓深受憂鬱症所苦的人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
- 陪伴者的「SET溝通策略」:如何協助有自傷、自殺危機的親友?
- 吃好料,抗憂鬱:七種療癒身心的食物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