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因為我必須趕快好起來」:傷害自己竟是為了「調節情緒」?

「因為我必須趕快好起來」:傷害自己竟是為了「調節情緒」?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自傷,不管在哪個年齡層,一直是常見但禁忌的話題。很多人不懂為什麼有人會以自我傷害來面對痛苦,但對曾自傷的人而言,那卻是「最快」回到正常生活的方式。

文:簡嘉貞(諮商心理師、輔導教師)

自傷之前的你,在想些什麼?

如果你問有自傷過的人這個問題,他們可能會說想不起來。「那時候就很難受啊,只會想趕快感覺好一點。」

自傷,不管在哪個年齡層,一直是常見但禁忌的話題。很多人不懂為什麼有人會以自我傷害來面對痛苦,但對曾經自傷的人而言,那卻是「最快」回到正常生活的方式。

很矛盾嗎?他們比誰都希望趕快平復情緒。

「所以,你沒辦法停止自傷,是因為自傷對你來說是有功能的。」我如此反映。

她點點頭,接著說:「因為我必須趕快好起來,才能繼續做我要做的事。」

原來,她其實內心是焦急的。她很擔心如果自己一直處在這個狀態的話,會受情緒影響太久,使得她更沒有辦法早點進入「工作狀態」。她是個很有責任感的人,對她來說,就是因為時間壓力與要做的事情太多而把她逼急了。因此,在想到要趕快緩解情緒之時,她也用一樣的「急」去思考什麼樣的方式是最有效率的。

當然,會引發情緒的原因可能都有每個人的特殊性,但在眾多曾自傷的人的描述之中,我最常聽到的,是他們不知道怎麼平復情緒,所以才有此舉動。

這種傷害自己的方式,竟是為了幫助自己。

既然是「調節情緒」的一種方式,那需要這麼大驚小怪嗎?

需要。我們必須傳達給自傷者一個感覺,讓他知道我們重視他的自我傷害行為,因為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情緒調節方式。

自我傷害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又以「割」自己的方式,最令人提高警覺,為什麼呢?因為血的出現會讓旁人有很多擔心,除了不確定危險性有多高,還有這個人是不是正在進行更進一步的自殺行動。

因此,我碰過經常割自己的人曾跟我說,他不知道為什麼別人聽到他自傷會那麼緊張。對他來說,那只是紓壓方式的其中一種,只是不巧,那種方式會留下疤痕。

可是,自傷真的沒有不好嗎?我的答案是不贊同與擔心的。因為通常會用自傷來處理情緒的狀況,代表個人的情緒已經超載,超過個人可以負擔與調節的能力,以及尚未找到有效的方式來因應自己過度強大的情緒;如果經常用自傷來調節情緒,更可能造成更多的傷害,例如負向自我價值、低自尊、限縮了在情緒上想到其他調節方式的可能性等等的後座力。

自我傷害的念頭出現時,可以如何處理?

可以試試看透過「別的感覺」來幫助你轉移對痛苦的注意力。

當自我傷害的想法出現時,通常已經到了情緒滿載的狀態了,而這時候,如果出現自傷的念頭,其實代表著你對痛苦的忍受力已經達到極限,需要「別的感覺」的出現,以防自己被難以招架的痛苦搞得更糟。

你可能看過有些人在很激動時,會出現一些較為醒目的舉措,例如往身上澆水、拿筆在紙上亂畫、捏爆橘子等,先不論這些紓壓方法是否適合,這些其實都是他們正在因應自己的感覺,幫助自己面對焦慮。

通常我會建議來談的人,如果可以的話,先離開當下的情境,否則會繼續陷在自己的小圈圈裡走不出來。以前曾有學生告訴我,他找到有效幫助自己因應超載的情緒的方式,就是馬上騎腳踏車出門晃一圈,吹吹涼風,最後再到超商挑一個喜歡的甜點,吃完再回家。這對他來說,能夠在短期有效因應他又想傷害自己的衝動。當然很重要的前提是:他可以接受自己必須先花一段時間來調適情緒,而不是求快速地解決。

因此,要能急救自己,我認為第一重要的關鍵在於:有沒有想要採取更好的作法來面對情緒。如果還沒有覺得自我傷害嚴重到必須改掉,那我猜康復可能還是一條漫漫長路。

先問問自己有沒有想改,然後,你才有機會慢慢找你獨特的情緒急救方式。

延伸閱讀

本文經心理師的深夜學堂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