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書評】《日本暴力政治》:暴力政治背後的黑道難以與政黨割捨,遂轉為金權政治繼續掛勾

【書評】《日本暴力政治》:暴力政治背後的黑道難以與政黨割捨,遂轉為金權政治繼續掛勾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860年的櫻田門外之變讓暴力進入日本的政治,隨著暴力手段及暴力團體的演變,暴力不僅成為政黨及政府的必備之物,擁有暴力團體的頭頭也能進入議會殿堂成為議員的其中之一。

文:洪維揚(《幕末.維新史》系列作者)

前言:外國學者的日本研究多半集中在近代(明治維新以後),而且多半集中在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等領域上,以暴力團(黑道)為主題的研究專書並不多,至於這種冷門題材的繁體中文化,就筆者所知應該是第一本。

本書簡單介紹從1860到1960百年間日本暴力團在近代日本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以及對當代及之後歷史的影響,不過,雖說是簡單介紹,但想必作者也爬梳了不少個人日記或回憶錄才能寫出一般通史或政治史不會提及的內容。

一、志士與博徒

依作者的定義,日本暴力政治的開端始於1860年代,熟悉這段歷史的讀者應該知道1860年代大部份時間屬於幕末,因此可以這麼說,近代日本的暴力政治發端於幕末,幕末在京都盛行一時由低階武士出身的志士主導的「天誅」即是作者認為的暴力政治之始。

「天誅」這種暗殺行為無助於局勢(如果有的話也只有櫻田門外之變)的改變,但是卻把用暴力解決問題的習慣遺留到明治時代,使得完成維新回天大業後建立的近代日本並未能轉型成一個和平時代與紳士政治,

維新之後的士族繼承幕末志士採取暗殺手段的暴力行為,在明治十年代的自由民權運動充分展現無遺。自由民權運動與其說是以抗爭的方式向政府爭取到開設議會、頒布憲法,倒不如說這樣的成就其實是憑藉一定程度的暴力而來。

明治十年代暴力政治另一核心成員為博徒(賭徒),有別於武士出身的士族,博徒幾乎出身庶民。博徒也使用暴力,但與志士出於改變政治的目的不同,博徒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才使用暴力,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他們可以在戊辰戰爭期間接受佐幕派諸藩大名的聘僱,與擁戴天皇的新政府軍作戰。

幕末時期最有名的博徒為國定忠治和清水次郎長,在日本的電視台或國內的有線電視有時可以看到以這兩人為主人公的戲劇,喜愛時代劇的觀眾甚至還能琅琅上口「今宵將與赤城山訣別,我向故鄉國定、還有可愛的手下們辭別出發……」等「國定忠治」的專有台詞。

不過,必須了解的是,戲劇裡的博徒跟博徒的真實形象,可是有極大的差距。

二、戰前的暴力政治:壯士、大陸浪人、院外團

歷時十餘年的自由民權運動雖然取得開設議會、頒布憲法的成就,卻也為日本留下暴力政治的汙點,隨著議會的開設,暴力政治從議會之外轉移到議會之內,公然在議會殿堂上大打出手成為議會之日常。

幕末至開設議會已近三十年,志士這一名稱已顯得過時、過氣,為新進的壯士取代。雖然換了名稱,壯士在採取暴力手段這一本質上與志士並未有太大的差別,不過,同樣是暴力,手段也與時俱進。幕末採取的是暗殺行動的天誅,1880年代則是教唆地方民眾反抗政府,專門在各種政治活動滋事並把局勢擴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加波山事件、秩父事件、名古屋事件、飯田事件,甚至大阪事件皆可視為這類型。

當壯士的滋事從地方進入東京,政府擔心這些壯士為帝都帶來騷動,內務大臣山縣有朋立刻制定「保安條例」把意圖滋事的壯士逐出皇居十二公里以外之地。部分被逐出皇居之外的壯士,改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國外――雖說國外,其實也只有清國和朝鮮――並與自由民權運動一刀兩斷,此即大陸浪人的起源(不過,大陸浪人並不全都是壯士)。由於國際局勢的急遽變化,加上日本當時與列強交涉的條約改正進行得不甚順利,使得部分壯士重操80年代早期的暴力舊業,對當時進行條約改正的外務大臣大隈重信投擲炸彈,大隈不僅因傷中斷條約改正的交涉,當時的黑田清隆內閣也因而總辭。

之後大陸浪人益發肆無忌憚,日清戰爭、日俄戰爭皆可見到大陸浪人與軍方的合作,不具官方身分的大陸浪人在國外行使暴力會比軍隊方便許多,也較不受爭議,這樣的合作模式從此固定下來,成為侵略朝鮮和清國(包括之後的中華民國)的一貫模式。

而留在日本國內的壯士在帝國憲法頒布時得到特赦而得以重返東京,因應議會的開設,壯士不僅被民權運動者組成的政黨(民黨)吸納進來,也有部分投效元老支持的保守政黨(吏黨)。不管是民黨或吏黨,壯士都是為政黨利益而活動,這類組織被稱為「院外團」。

院外團是議員的保鑣,以維持政黨利益為原則,政黨利益的多寡視選舉的結果而定,因此競選期間便是這些院外團壯士大顯身手之機,像是突襲競爭對手的講台、攻擊演說者或聽講觀眾,甚而直接對當時擁有選舉權的百分之一選民施以暴力,讓他們改變投票的對象。由於選民有限,每一票顯得無比重要,暴力脅迫對選舉的結果頗有影響。

1892年第二回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堪稱為暴力政治的極致(不管是政府或民黨),內閣為了讓吏黨勝選,內務大臣品川彌二郎下令警察向商家施壓,還雇用大量壯士在各地滋事,造成不少流血事件,但最後的選舉結果仍是民黨獲勝,這次的眾議員選舉在日本議會政治及選舉史上均留下污點。

相較於明治時代的保守、封閉,大正時代算是比較自由、開放,有被後人津津樂道的「大正民主」,日本的政黨政治到大正時代可說臻於成熟。不過,大正民主的締造者之一民政黨在大正.昭和初期卻是不斷的改組,最初是桂太郎整合立憲國民黨(大隈重信領導的立憲改進黨系)與吏黨的中央俱樂部,在整合過程中立憲國民黨卻與政友會聯合發出擁護憲政的口號打倒桂太郎。之後整合為立憲同志會,然後改組成憲政會。

憲政會最大的成就是與政友會及革新俱樂部組成護憲三派,發起再次的憲政擁護推翻由貴族院組成的清浦奎吾內閣,通過成年男子普選權,一般公認的戰前日本政黨政治便是從護憲三派勝利後組成的聯合內閣加藤高明(憲政會總裁)內閣開始算起。不過,聯合內閣組成後三方因利益問題吵吵鬧鬧,三黨所屬的院外團更是大打出手,憲政會合併從政友會分出的政友本黨改組為民政黨,政友會則合併革新俱樂部,從原本的多黨制變成兩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