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在斷層帶上重新出發(下):陪伴居民打造「韌性社區」,化解高風險群體的災後創傷

在斷層帶上重新出發(下):陪伴居民打造「韌性社區」,化解高風險群體的災後創傷
透過圖卡和學習單設計,引導小學生回想災害中的應變方式,學習新的防災技巧|Photo Credit: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韌性,指的是面對事物時,在思路、情緒、動作與決策等層面,都具備一定的強度,來面對眼前的突發狀況,並能在受到衝擊後,有自我修復的強韌能力。這項能力並非一朝一夕能獲得。

文:林巧湄

社區營造 × 災後重建

成大團隊深入的第三個社區,是在地震之後嚴重土壤液化的台南市安南區。安南區有大約320戶在震後出現土壤液化的現象。由於土壤液化涉及地質、建築物結構安全、都市更新、公共建設、生活環境營造等多個專業領域,當時由公部門主導的土壤液化受災建築物的判定與補助,在效率上與居民的期待有所落差,資訊片面殘缺,讓社區居民感到惶惑不安;加上居民對於災後補助款的各種認知差異,也讓安南區成為地震之後人心浮動的區域。

不同於永康區及玉井區,成大團隊在這裡因地制宜,採取了不同做法。起初在社區承租一個空間作為「溪頂里社區工作站」,透過工作站,團隊成員們有機會和居民博感情,認識彼此,逐步縮減了人與人之間的防備與隔閡。工作站也扮演了社區、公部門與大學三方的橋梁,邀請公部門代表、專業工作者進到社區對話,讓資訊能夠公開透明交流;也引進實踐型課程,安排師生進行實地參訪、田野調查、環境及建物分析,與居民一起討論未來社區的發展,以及面對土壤液化的各種可能相應措施。

然而,居民關注的土壤液化與房屋扶正或地基改良等問題,牽涉的專業判定及政策制度變革極其複雜,很難一蹴可幾。團隊與里長等人協商後,另從社區剛剛試辦的關懷據點著手,帶領居民及社區長輩進行健康活動、手工藝課程,同時加入防災議題,藉由防災地圖、防災包、水平儀(測量家屋是否傾斜)等教學設計,傳達防災減災的資訊,也讓居民在過程中抒發各自的受災經驗,釋放心理壓力。

受訪的團隊成員盧紀邦與林奕仁不約而同提到,印象最深的課程是製作水泥盆。那時居民剛剛經歷住家扶正灌漿的過程,藉由水泥盆的製作,可以了解土壤液化的嚴重性,以及低壓灌漿到建物基礎地盤下方的補強原理。值得一提的是,團隊成員最初為了準備灌水泥教學,還買了擠奶油的擠花袋當作道具,沒想到高度施壓之後袋子卻爆裂,泥漿噴得一塌糊塗,慘痛又好玩的經驗也驗證了不能以高壓灌漿的說法。這些結合社區切身經驗的DIY活動,開始喚起了居民的興趣,而願意嘗試更多防震減災的活動。

05
Photo Credit: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提供
在水泥盆DIY課程中,認識土壤液化與建物灌漿扶正的原理。

還有一次,團隊與社區合作測試非結構物(如櫥櫃、神龕、電視)防震方法。這些大型家具在地震發生後,容易位移、傾倒及碎裂,阻礙逃生通道或砸傷人體,需要事先鎖緊固定。不過一般民眾多半不願意自家牆面遭受破壞,或擔心固定後將不易挪動,造成推行上的困難。後來,團隊找到經過科學實證的矽利康進行校內測試,也送到國家地震中心實驗確認,考量其容易施作與刮除,並且固定方便的特性,而進一步推展到社區。

這時,也是溪頂里的居民主動打開家門,開放成員們到家裡去實作。這些持續互動後所累積的信任與默契,最讓團隊成員記掛於心;而大學參與之後所引進的多元資訊或行動方案,也加深在地住民對防災的認識,甚至擴大對社區樣貌的想像。

韌性社區,溫柔陪伴

除了硬體方面的介入,成大團隊還有另外一個願景——陪伴居民打造「韌性社區」,在建物檢測、土壤液化、社區營造、防災教育等面向之外,加入災後輔導與陪伴的實施,化解高風險群體的災後創傷,強化居民心理的韌性。

團隊第一個深入進行陪伴的對象,是歸仁區的歸仁國小與歸仁里社區。歸仁區在地震之後發生尚在興建中、未啟用的旺林飯店嚴重傾斜,場面怵目驚心。另一棟七層樓住宅幸福大樓則嚴重傾塌,震後從七樓變四樓,雖無住戶喪命,但大樓建築本身卻對鄰近住宅產生威脅,鄰里間都在擔憂,深怕餘震來臨時,會把其他建築物「拖下水」。看著量體甚大的斷垣殘壁,原本寧靜的小鎮,頓時蒙上一層不安。

「恐懼是不能被比較的。」盧紀邦坦言,震災之後,為數不少的團體紛紛進入校園進行心理輔導工作與災後創傷處置,歸仁區並沒有人在這次震災中失去生命,災損與其他地區相比較為輕微,可謂不幸中的大幸。然而,這樣的地方,反而容易成為輔導的死角,成為眾神忽略的荒漠。

時任歸仁國小的林志政校長(現已轉任台南市億載國小),深知震災帶給年幼的學童許多負面影響,而校內學童也有不少幸福大樓的受災戶。在雙方積極溝通後,歸仁國小與計畫團隊合作。初期由成大心理健康與諮商輔導領域老師,透過《我的地震紀念小書》的書寫繪製及訪談調查,評估小學師生的心理狀態,並對高風險者提供諮商服務。

另外,也與中、高年級各一個班級協作實驗課程,共同研發教案與教具,探索不同階段學童的防災教育內容及教學方法。課程分為心理重建、校園防災應變、校園防災地圖等三大主題,授課時間盡量在半小時內完成,以配合國小上課習慣。第一項「心理重建」課程,是讓學生透過經驗分享的過程,與他人分享自己在面對地震時的情緒,一旦能將自己的所聞所感描述出來,就意味著擁有一層基本的心理建設,能降低面對地震時的不確定感。

其次,「校園防災應變」課程的部分,成大團隊則透過情境模擬的方法,把地震災害的實況強調出來,在老師及研究團隊的帶領下,能理解並分辨災害應變措施的對錯,教導學生認識「地震發生該注意什麼」、「哪些是危險因子」、「哪些動作能救命」等議題。災害來襲時,一旦有了自主判斷的能力,恐懼與不安能相對降低,讓人盡可能沈著應對各種突發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