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中華商場見證大台北的經濟發展及繁榮

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中華商場見證大台北的經濟發展及繁榮
Photo Credit: 國發會檔案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960至1970年代是中華商場鼎盛時期。1964年,「松下電器」公司在信棟南端樓頂搭建巨型霓虹燈箱招牌,「大同電器」及「和成衛浴」也架設霓虹燈廣告,閃爍的霓虹燈成為中華商場燦爛的夜景,也是台北市的標誌。

中華商場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最新潮的公有綜合商場,於1961年落成啟用,1992年正式拆除,著名的店家有真北平餐館、點心世界、海派服飾、萬雅齋、哥倫比亞唱片行等,是當時最繁華的地方,生活中最有趣、最新潮的東西都可以在中華商場找到。約30年歲月裡,中華商場見證大台北的經濟發展及繁榮,也是那一代人的集體記憶,現在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來述說中華商場的發展歷程。

1949年底,政府撤退至台灣,許多軍民朋友隨著來到台北,其中部分暫時在鄰近西門町的中華路鐵路兩側搭建簡易竹棚,棚戶區租金低廉,湧入越來越多人口,久而久之違章建築林立,不僅破爛不堪,甚至影響市容,更嚴重危及交通、衛生安全,有礙觀瞻。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應澈底整頓,台灣警備總司令部邀集相關單位策劃督導暨協調事宜,並組織整建委員會。

幾經討論後,政府決定「就地整建」,由建築師趙楓設計,陸根記營造廠負責建造,耗費149個工作天,比預定時間提早31天完成,外觀簡潔的鋼筋水泥建築,呈現住商混合的三層樓設計,獲得各界讚賞(圖1)。

為促進中華商場繁榮與承租人之安居樂業,成立「中華商場輔導管理委員會」,訂定「台北市中華商場管理辦法」,規劃自北門起至小南門止,依路界區分,以八德為命名,冠上「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並得稱為「12345678」等八區。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外觀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排列八座的三層樓水泥建築總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也開啟中華商場的光輝歲月。

gem_04
Photo Credit: 國發會檔案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圖1:中華商場鳥瞰

1961年4月,中華商場落成後,備受各界矚目。工商界為慶祝雙十國慶,宣揚工業產品成果,以及推銷國貨產品,遂由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與中華商場輔導管理委員會聯合在「信」、「義」、「和」、「平」4棟樓區,設立國貨推廣中心,「信」棟商品種類有紡織、電工器材及化工;「義」棟有日用品、手工藝品陶瓷及食用品;「和」棟是皮革、水泥及木材;「平」棟商品為一般工業、公營事業及軍需工業產品,所陳列各式商品都是當時最新產品,如同各種產業縮影。

國貨推廣中心協助廠商標明商品價格、實施商品不二價、倡導產品標準化及推行禮貌運動,辦理接待外賓、僑胞參觀商場,協辦外銷訂貨作業,藉此推廣國貨,爭取產品外銷與促進經濟繁榮。與此同時,也陳列外國各式商品,展現台北市躋身國際都市的競爭力。後來,全國工業總會將中華商場規劃為代表國家標準國貨陳列與外銷市場,足見其落成時蓬勃生命力,並獲得政府與工商界的高度重視。

1962年,全國工業總會在中華商場舉辦十期不同主題的工業新產品示範展覽會,參加廠商計477家,在此期間大同公司展出為人熟知的電扇、電鍋,南港輪胎也參與國產榮譽樣品展示,聯勤國軍遺族化工廠則推出肥皂、藥皂、香皂、牙膏等,這場為期六個多月的盛會也吸引外賓前來參觀(圖2)。

gem_11
Photo Credit: 國發會檔案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圖2:美國安全分署白慎士署長參觀工業新產品示範展覽會

1960至1970年代是中華商場鼎盛時期,原本規劃一樓為店面,二、三樓為住家,隨著商場蓬勃發展,二樓也漸漸改為店面。1964年,「松下電器」公司在信棟南端樓頂搭建巨型霓虹燈箱招牌,「大同電器」及「和成衛浴」也架設霓虹燈廣告,閃爍的霓虹燈成為中華商場燦爛的夜景,也是台北市的標誌(圖3)。

1969年,台北市政府為增進交通安全,興建中華路武昌街行人天橋,銜接「愛」棟與「信」棟。1971年,天橋連接東西向的武昌、漢口、開封街,直通二樓,連貫各棟商場,也讓二樓店家生意興盛起來。在天橋的串聯下,人潮絡繹不絕,這可是中華商場最輝煌的時代。

gem_12
Photo Credit: 國發會檔案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圖3:台北市中華商場夜景

由於中華路鄰近總統府,每年10月國慶閱兵遊行,總是擠滿人潮。中華商場關乎國家門面,依「台北市中華商場管理辦法」的規定,一律懸掛六號鮮豔國旗,置於國旗架上,旗桿長度統一,呈現整齊劃一景象。國慶遊行外,國手奪獎返國的慶賀遊行、紅葉少棒奪金歸國歡迎隊伍,與迎接國際巨星大型活動也常常都在中華路舉行,中華商場成為這些重要活動的場域。

至今,許多人回憶起中華商場,對「義」棟美食店家的好味道難以忘懷,一樓的「點心世界」販賣鍋貼、蒸餃等北方麵食,還有酸辣湯與冰豆漿,店內45度角擺放的四方木頭桌椅更是經典。同屬北方小吃的尚有二樓「真北平餐館」,以北平片皮烤鴨聞名,不論小酌或宴席菜都能滿足顧客需求,酸菜白肉鍋及軟兜代粉更讓外省老兵一解鄉愁。「愛」棟二樓「溫州大餛飩」,手作薄麵皮包覆著獨門餡料,大小適中餛飩美味令人垂涎三尺。

在「愛」棟,還有成衣店家,舉凡學生制服、結婚西裝,當時最流行的喇叭褲、AB褲都一應俱全。西門町是早期電影、歌舞廳、紅包場與戲劇發源地,因地緣關係服裝出租店也在中華商場內開業,如「樂舞戲劇舞蹈服裝社」專門租借舞蹈、戲劇服裝,以因應國內戲劇舞蹈文藝活動之昌盛。由此可見,從傳統到現代服裝,中華商場都能兼容並蓄。

值得再提的是,中華商場也是流行音樂的指標,這裡的唱片行能夠滿足各年齡層的需求,「信」棟擁有最多唱片行,也最令人流連忘返。例如「哥倫比亞唱片行」靠近天花板的展示櫃有明星照片,販售黑膠唱片是該店特色之一;在二樓的「佳佳唱片行」有兩間店面,總是吸引排隊人潮,除了黑膠唱片還有錄音帶、光碟唱片,西洋樂、流行樂與古典樂應有盡有(圖4)。總之,中華商場呼應著唱片行繁榮時刻,更成為孕育音樂人的搖籃。

gem_15
Photo Credit: 國發會檔案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圖4:中華商場「信」棟一樓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