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子乘橡皮艇來台「投奔自由」,台灣海峽是否成為國安漏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4月30日發生一起離奇的偷渡案件。一名周姓男子在台中港被人發現乘橡皮艇由中國橫渡台灣海峽來到台灣。周姓男子被發現後自稱是來台灣「投奔自由」,但周男的真實動機尚不清楚,也引發各界對國安問題的疑慮。
在4月30日發生一起離奇的偷渡案件。一名周姓男子在台中港被人發現乘橡皮艇由中國橫渡台灣海峽來到台灣。周姓男子被發現後自稱是來台灣「投奔自由」,但周男的真實動機尚不清楚,也引發各界對國安問題的疑慮。
(中央社)中國周姓男子駕橡皮艇偷渡來台,引發國安疑慮;海軍司令部參謀長蔣正國中將5月3日說,考量油量問題,從對岸直接開過來的機率小,而這種小膠艇以海軍的岸置雷達或艦艇上的雷達來說,不容易發現。
台中港務警察總隊5月2日表示,會同海巡署中部分署等單位,於4月30日深夜查獲一名聲稱投奔自由、駕橡皮艇從中國福建來台的周姓男子,全案依違反國安法等移送偵辦。
民進黨立委王定宇5月3日在立法院質詢,關心本案最新狀況,也問這艘小膠艇是否真的直接從福建開過來;國家安全局副局長胡木源說,海巡署及台中港務警察總隊分別查證中,各種可能都有。
王定宇詢問這種膠艇從對岸開過來的成功機率大小為何,蔣正國回應,以所攜帶的油量從對岸開過來,機率是小的。
王定宇追問,縱使這幾天的海象不錯,但這樣的膠艇,容不容易直線鎖定到台中港,以及沿岸的雷達或相關偵蒐儀器能不能看得見。蔣正國說,海巡署的雷達可能看得見,海軍岸置無法看到。
另外,王定宇關心中共是否已展開電子戰攻擊等議題,並引述氣象專家鄭明典曾在臉書發文的內容提到,一些氣象回波並非氣象回波,有可能是軍事用途的中高空雷達干擾片。
國防部通信電子資訊參謀次長室次長曹進平中將說,刊載的畫面顯示不正常現象,但這個現象不足以證明是電戰干擾,而從觀察上來說,台海周邊近期沒有遭受到電訊干擾的現象,而且電子干擾作戰不會單獨存在,通常會與其他軍事行動配合。

這起事件如何發生?
這起周姓男子駕橡皮艇橫越台灣海峽的事件,發生於4月30日。
《自由亞洲電台》訪問台中港務警察總隊偵查隊長施俊旭表示,33歲的大陸周姓男子自稱4月30日早上10點多出發,被查獲時約晚上11點。他供稱從淘寶網以1萬6千元人民幣網購含船體、引擎的動力橡皮艇。船上4桶油料、兩支手機、一個指北針,自稱加了140公升油料,剩90公升,約使用50公升。手機已送檢調鑒驗,身分必須再確認。
《鏡週刊》報導,警方表示,周男第一時間與林姓工人說「要來台灣發展」,事後臨時改口「嚮往台灣」「想投奔自由」目的令人懷疑,整起事件仍有待釐清。由於周男行為違反《入出國及移民法》,訊後將人先交由海巡署安置、依規定隔離檢疫14天,接著再轉由移民署專勤隊處理。
據過去政府處理相關大陸偷渡客的案例,分為3種,一般刑期結束後會遣返回大陸,或可能予以「收容替代」身分,讓其在台灣生活,或是可以申請政治庇護,但非法偷渡的因素,申請政治庇護恐怕非常困難。

一人橫渡台灣海峽的疑點
前海軍官校軍事學科部教官呂禮詩在臉書上發文表示,軍規橡皮艇要橫越海峽絕對可以,但要會選時間、海象和導航。
他指出據中央氣象局測站資料顯示,陸男在石獅市出發的浪高正是0.4公尺趨緩至0.2公尺、風力從3級轉至2級,台中港登陸時也約莫如此,但該資料是即時海象,「如何事先從簡略的氣象預報中得知呢?」
另外他也對於導航和出入福建省的方式提出疑問,他說福建省要出入還需要用手機的「八閩健康碼」App,加上陸男還要扛著42公斤的橡皮艇,怎麼會不引人側目?他的結論是:「太多的巧合湊在一起,絕對是不是巧合!」
《中國時報》報導,以往例偷渡來台有兩種方式,包括「兩船並行」與「大船放小船」,前者必須有台灣漁船接應上岸,後者是大船開到外海後,放出小船上岸,相關單位懷疑周男的說法不實,過程中不排除有台灣漁船協助上岸。
對於周男乘軍規橡皮艇突破海軍跟海巡的監控成功登陸,是否顯示台灣有國安漏洞?《信傳媒》的報導採訪了呂禮詩,他說明其實國內現有雷達頗有智慧,若橡皮艇快速疾駛的話,會在雷達上拉出一條線,雷達即可透過「動態目標指示」(MTI,Moving Target Indication)予以偵測,可見這次的橡皮艇速度不快,所以被當成是浪花雜訊。因此呂禮詩建議,若要科技執法,國內海軍、海巡部門應增添「紅外線熱像儀系統」重疊部署。
新聞來源
- 中國男子稱駕橡皮艇偷渡 海軍:從對岸直接開過來機率小(中央社)
- 大陸男子稱駕艇橫穿台灣海峽「投奔自由」引輿論質疑(自由亞洲電台)
- 淘寶橡皮艇11hr偷渡台中港 陸版「少年Pi」為投奔台灣3結局曝光(鏡週刊)
- 陸男乘橡皮艇偷渡一路暢通?專家:警示海軍海巡有偵測裝備需求(中國時報)
- 陸男乘橡皮艇橫越黑水溝抵台 海巡曝:疑有母船接駁協助(中國時報)
- 偷渡客駕艇投奔自由...感覺怪怪的 軍事專家:請他錄段影片痛批習近平就知真偽(信傳媒)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