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經濟、宅經濟,下一步是?

疫情經濟、宅經濟,下一步是?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1年五月,這將是一個在台灣歷史上留名,讓人數十年或更久之後仍然記住的歷史時刻:不僅因為這個月COVID-19疫情發展急轉直下,篩檢確診人數急速增多,疫情嚴峻緊張;再加上延續多月的水荒、密集的停電等事件,隨之股市下跌,各地人心惶惶。但撥開這些焦躁不安、搶購囤貨與對遠距生活、物流的不適應之外,台灣消費者抱持著什麼樣的想法?此次調查又透露出哪些重要的解讀線索?

文:許月苓

五月購買風氣平淡,疫情更打擊消費預算

從四月底逐漸爆發的染疫案例開始,台灣民眾已經透露出擔憂疫情的前兆;加上五月正夾在前後促銷旺季之間的過渡時期,因此購買慾望相較之前平淡。這次調查顯示出台灣民眾整體的消費預算持續下降,而且預算大多還是放在醫療保健食品、家用品與包裝食品等民生必需品上。

Picture1

雖然有商家推出517(我要吃)、520(我愛你)等促銷節日方案,但行銷的推廣力道不強,還是必須與時事的需求相結合,才能刺激民眾的消費欲望。因為疫情嚴峻,台灣民眾的生活型態也面臨劇烈變化,最新的調查相較三、四月時的數據,顯示出民眾認為能夠恢復正常生活的預期時間,至少要到明年第一季才比較有機會。台灣是否也會如同其他國家,逐漸習慣實體社交銳減成為常態,以及出現相應對的商業模式與商品,值得作為「疫情後進國」的我們持續關注,並借鏡其他國家在遠距企業、教育與消費模式上的經驗。

Picture2_ave_month

疫情變化快速,商品行銷亦需趕上變化

另外,從此次追蹤旅遊泡泡的意願調查亦可發現,即使是前往疫情受控制的國家,「疫情狀況」的變因依舊是讓人不敢出國的重要原因。台灣民眾的消費行為與環境感受急劇受到新聞波動的影響,儘管先前消費者對疫情發展較為樂觀,但只要一有疫情消息出現,馬上就會立即反應在台灣民眾的意向與行為上。當消費者受到新聞衝擊的週期變得更快、更短,讓資訊閱聽者更加緊張與恐慌,如何使這些同時也是潛在的消費者願意消費,除了瞄向大眾對於「疫情緊張」而搶購的物資之外,還能做些什麼呢?

根據五月的調查,年輕族群(16-29歲)偏向在餐飲娛樂上增加消費,而輕熟齡族群(30-39歲)則規劃購買醫療保健食品。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在疫情升溫、人們必須「宅在家」之後,年輕族群在餐飲娛樂上的需求,能夠被導往哪些地方?社群交流將透過什麼方式進行?這將是娛樂產業推出商品的契機,讓人們能夠藉由「消費」進一步排解必須待在特定空間的時間與精力,將是創造「無聊經濟」的著力點:像區別不同年齡層需求的社交遊戲軟體、在宅運動、該怎麼打發「多出來的時間」、烹煮食材教學與互動等產品設計,有望成為目標年輕族群的最大商機。

另一方面,輕熟齡族群除了開始有能力購買醫療保健食品之外,也可能必須要開始承擔其他年齡層家人的健康規劃,也比較有餘裕能承擔較高的投資風險。因此「安心經濟」可以將此年齡族群設為重要的主打TA,包括規劃個人化長期身體、運動課程、健康保險與財務規劃等,從此類需求開始,再逐步往其他方向拓展。

Picture2_budget

疫情經濟、宅經濟之後,下一位……?

醫療產品、民生品的日常需求,必定會帶動疫情經濟;支援遠端工作/學習的相關技術產品,也是構成驅動宅經濟的重要動力。然而民眾恐慌、對疫情感到不知所措,或是隨著社交禁令的時間拉長,人們逐漸感到疲乏、難以忍受無聊等等,這些心理層面或人與人互動層面上的需求,該如何適應並接受「與不確定感共存」,恐怕是所有人必須去跟上、填補的空缺與危機,但毫無疑問同時也會是重大的轉機與商機。

此外,現在是一個分眾的時代。如何區辨出不同族群的行為想法與需求(例如區別意見精英、宣傳者、跟隨者與慢半拍的感受與行為,並且投其所好),或是因應目前地區差異化的疫情發展,設計能增進「正向防疫」、「互助」或「地區交流」等關鍵詞的行銷活動,將會是進行精準行銷的目標。

台灣民眾對環境的感受變糟,如果疫情急速升溫只是個開始,我們最終還是得需要與病毒共存。當原本以為只是臨時、撐過去幾個禮拜就好了的行為模式,很有可能要變成人們生活的新常態,將勢必改變所有的親密關係與社交互動。無論每個人願不願意、喜不喜歡,恐怕生活步調與進行方式的改變,都是所有人接下來必須學習接受的事實。身為生產創造的業者與消費者,我們,準備好要出招與接招了嗎?

Picture10

責任編輯:黃玟捷
核稿編輯:賴育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