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夫妻因為選舉失和?被邊緣化卻很重要的議題——政治態度與婚姻關係

夫妻因為選舉失和?被邊緣化卻很重要的議題——政治態度與婚姻關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同多數夫妻因為彼此間的相互影響,而有著共同的信仰或相同的生活習性,夫妻間也因頻繁的互動而影響了彼此的政治態度與行為,進而導致了在政治傾向的一致性。

文:我的學習筆記

去(2020)年總統大選在年初轟轟烈烈地結束了,這次投票率高達74.9%,但你覺得政治立場的不一樣,在關係中是一件重要的事嗎?或許同事或朋友間可以不談政治,但在婚姻中,如此密切相處的關係,我們可以一起生活、可以一起吃飯,但能夠不要談政治嗎?

一談到政治就吵架,一起看政論節目更是吵得比電視名嘴還激烈,你會不會為政治賭上感情呢?

被邊緣但很重要的議題——政治態度與婚姻關係

政治學者在經驗研究中,會檢視人們政治傾向的發展與變動過程,所謂的經驗研究,就是透過平時累積的智慧來解決生活中面對的難問題,是對生活日常現象的研究。

一般而言,青春期和青年期的階段,是政治態度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發展出來的政治態度,會隨著你逐漸年齡增加變老,而逐漸趨於穩定。

因此,大多數的研究者,會因此較少關注人們在成年期間的政治態度及變化,但結婚是人生的另一個階段,其實是成年之後的事。因此,婚姻是否會對政治態度造成影響,這也是時常被學者和研究者所忽視,而成為了大家不常關注的邊緣議題。

所以這方面的研究並不容易進行,因為很少有機會可以長期追蹤人們結婚前與結婚後的政治態度,所以也很少有資料可以拿來評估及佐證,婚姻對政治態度的可能影響與可能性。

政治態度是怎麼被形塑的?

在討論政治態度與婚姻之間的互動關係之前,我們先來聊聊政治態度是怎麼被形塑的?總不會是像隨身碟跟電腦一樣,檔案一放進去就變怎麼樣的政治態度嘛。所以我們就來說明一個概念,叫做「政治社會化」。

「政治社會化」是在研究我們的政治態度是如何被形塑出來,並且會因為哪些因素發生改變或者強化態度?家庭、學校教育或是人生的重要事件,都可能會影響我們政治態度的形成與改變。整體而言,政治態度的形塑就是由從小到大的經驗累積交織而成的,所以要分析一個人的政治態度,要去深入的了解他的生命史,也就相當地重要。

而在眾多問題當中,影響台灣政治態度最明顯的,莫過於由於自己的身份認同與省籍背景,這也是台灣政治最主要的分歧:「我是台灣人?中國人?還是都是?」這都是影響政治態度與行為的一項重要因素,而台灣民眾的政黨認同、統獨立場與投票決定,往往都會受到自己的身份認同所的影響。

其實台灣民眾在省籍背景、身分認同上有相當程度的分歧,在這過程當中,原生家庭形塑了子女的身分認同,因此原生家庭的省籍背景與身分認同間存有顯著的相關:出身於外省籍家庭的民眾,較傾向具有中國人的身分認同;相較於外省籍民眾,本省籍背景的民眾則較可能傾向台灣人的身分認同。

然而,若與不同省籍背景者結婚,夫妻間的互動以及彼此共享的社會空間,對各自的身分認同是否有所影響是值得討論的,且在一個政治分歧嚴重的社會裡,政治因素即可能被視為擇偶的條件之一。

夫妻物以類聚?

美國政治社會化的研究學者,Stoker和Jennings,他們兩人歸納出可能影響配偶間在政治態度上相似的三個因素:選擇偏誤(selection bias)、配偶間的互動以及配偶共享的社會空間。

選擇偏誤,也就是我早就想好我要的是什麼,而非隨機選擇的結果,例如造成配偶間的政治態度相近,是因為導因於彼此在政治態度就相當接近的相似性,導致雙方得以順利交往並進入婚姻,好像很多在社會運動認識結婚的都是屬於這種。也就是說,政治態度的一致性,在婚前就即已經存在,而且還是影響雙方決定交往與結婚的因素。

所以步入婚姻生活後,他們可能會維持或強化既有的政治態度。這樣的狀況顯示:早期的社會化過程中培養出來的政治傾向具有持續性的作用,並影響了成人期間的配偶選擇及標準。而配偶間的緊密互動,會導致在態度與價值上的交流與相互影響,因此形成了相近的政治態度。

夫妻間互動與溝通的內容,不會僅限於日常生活事務上,通常也會觸及所處環境的相關公共事務上。比如說可以想見的,同一家庭成員大多時候觀看共同一家的電視新聞台,進而針對同一台對於新聞內容來進行有所討論,餐桌上所談及的話題,也可能會含有對於政治人物與公共事務的想法,甚至也有不少家庭成員結伴一起到投票所投票。

因此,對大多數的成年人而言,家庭就是他們進行政治、討論政治議題的一個主要場域,也是一個共同主要的政治資訊來源。如同多數夫妻因為彼此間的相互影響,而有著共同的信仰或相同的生活習性,夫妻間也因頻繁的互動而影響了彼此的政治態度與行為,進而導致了在政治傾向的一致性。

此外,如果夫妻有相同的社會空間,往往會因為有導致共同的外部因素,並同時對於夫妻雙方都產生影響,進而形塑了他們一致的政治傾向。

就大多數家庭而言,夫妻共同居住於一個社區之中、有著共有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共同的親屬、一同往來的朋友。不論是居住區域、經濟和社會地位或是親友,均是提供人們政治資訊的來源,這些因素通常會影響我們對於政治事務的判斷。因為這些共享的外部因素,夫妻受到相同的影響而產生相似的政治態度與行為。

婚姻中,誰的影響力比較大?

Kid parents shutterstock_1156208680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講了那麼多,那在婚姻當中,誰在家庭政治態度上會比較有主導權呢?

傳統上政治被視為是男性的領域,男性對於政治通常有著較高的興趣、知識與涉入。因此,在子女政治態度的形成過程中,父親通常有著相對較大的影響。這樣的現象是否同樣存在於夫妻之間的相互影響上?


“性別特調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