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若為了「去標籤化」拋棄九二共識,兩岸還有什麼「通關密語」?

國民黨若為了「去標籤化」拋棄九二共識,兩岸還有什麼「通關密語」?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民黨對「九二共識」的立場應是深化其內涵,而非一再「虛化」、「邊緣化」,「九二共識」應成為指導兩岸政策指導原則。若捨棄這個概念,台灣還能找到等量齊觀的兩岸對話的「通關密語」嗎?

日前國民黨籍立委林為洲曾就「九二共識」存廢,表明「岌岌可危」的原因,將此歸咎於中共當局及民進黨當局,之後再重批「九二共識」已到壽終正寢及兩岸分道揚鑣地步。

有批評者認為此種論述實屬邏輯顛倒、錯誤連結,此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公共領域網路論戰,也有論者以為,國民黨若放棄「九二共識」,不僅喪失原已掌握自身兩岸政策優勢,即使其重新執政也將陷入民進黨當局無法解開兩岸政治僵局困境。同時,國民黨若放棄「九二共識」而要與民進黨爭奪「台灣主體」及兩岸論述話語權,這恐將會失去與民進黨進行兩岸政策路線之競爭能力,此實屬「得不償失」之政策作為。

檢視國民黨曾在2008年至2016年馬英九執政期間,因兩岸當局堅持共同政治基礎「九二共識」,而有兩岸治理「善治」政績。在此基礎上簽署23項協議,展開兩岸全方位交流,尤其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享有更多兩岸經貿利得及順差,無論是陸客來台觀光及陸生來台就學,皆營造兩岸人民親善關係之效果。

換言之,因兩岸當局具有「九二共識」政治基礎,這種「創造性模糊」共識,允許雙方在擁有共同交集前提下「各說各話」,無論是中共當局所論「九二共識」是「一中原則」,或是國民黨當局所提「九二共識」是「一中各表」,雙方皆持守「一中原則」理念,但兩岸協商不涉及「一中內涵」爭論。

「九二共識」確實曾經發揮促進兩岸交流及和平穩定作用

兩岸對話協商基礎在「求一中原則之同,存一中內涵之異」,正是這種「求同存異」、「求同化異」精神,創造兩岸和平穩定、降低軍事威脅;「外交休兵」促使台灣享有國際活動空間,台灣仍保有22個邦交國及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年會等等「政策紅利」。正因為國民黨執政當局奉行「九二共識」,促使兩岸海基會及海協會恢復對話與協商,陸委會及國台辦機構首長會晤及熱線,在此共識前提兩岸簽署23項協議。

然台灣當局政治主張,受到政黨輪替之影響而產生兩岸政策核心原則的斷裂,導致兩岸當局失去原本建立「協商框架」共識,這也是目前海基會與海協會、陸委會及國台辦無法恢復對話協商,停止「外交休兵」導致台灣邦交國減少至15個及無法參與前述三個國際組織大會,軍事演習次數增加及「武統論」聲浪高漲之因。

吳釗燮:台海局勢緊張  國人要有保衛國家決心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外交部長吳釗燮

儘管蔡英文當局一再強調維持現狀主張,然黨內激進派及激進獨派政黨、政治勢力,卻一再公開倡議追求法理獨立、全面制憲及台灣正名運動等訴求。兩岸敵意如螺旋般上升,其主因在於台灣政黨輪替,產生「政策斷裂」之根本因素。

若國民黨放棄「九二共識」,恐損及政黨支持者認同及喪失兩岸政策優勢

中共當局提出兩岸重啟對話協商關鍵因素在認同「九二共識」,國民黨若拋棄「九二共識」,無異是放棄自身所擁有兩岸論述及路線,如此兩岸政策就難以成為國民黨政策強項,這與民進黨的兩岸論述及政策就會產生混淆,無法在公共論述領域及兩岸政策市場中取得「差異化」,從而「被邊緣化」。

若干國民黨內人士質疑「九二共識」造成大選失利,似是「倒因為果」,若是「九二共識」導致2020年國民黨在總統大選中敗選,又如何解釋2008、2012年總統大選大獲全勝及完全執政呢?2018年台灣地方大選藍營標榜「九二共識」,獲致三分之二地方縣市長席位呢?

國民黨恐須面臨未蒙其利,已先受其害之政策震盪,從而疏離支持者及降低其政黨認同。事實上,國民黨無法重新取得執政權,不在於其兩岸論述及路線,反而是國民黨高層人事紛擾及總統大選提名問題、黨內派系難以真正放棄成見而團結合作無間,以致於內耗及分裂,最終導致「分裂的國民黨」難以挑戰「團結的民進黨」。

單就民進黨黨內總統初選,前行政院長賴清德挑戰蔡英文失敗後接受「蔡賴配」聯合競選,「維持現狀派」及「務實台獨派」分進合擊,獲取選票極大化;但國民黨黨內初選後,卻無法快速整合形成「韓朱配」,且其他候選人一再揚言出馬競選,地方諸侯輔選亦非完全投入,這才是國民黨敗選主因。

「九二共識」的存廢,涉及國民黨黨內世代權力競爭及繼承

元老派的前黨主席馬英九提出兩岸論述必須滿足四大前提,即須遵循憲法、民意支持、大陸接受、國際理解,其中必須提出「大陸接受」的「兩岸共識」。但青壯派主導的兩岸論述雖正面肯定「九二共識」的「歷史貢獻」;但並無提出堅持「九二共識」作為現階段黨兩岸政策指導性原則。這使得「九二共識」原來在黨內政策發揮綱領性指導角色,逐漸被邊緣化、虛位化及模糊化。

馬英九出席保釣發起50週年紀念研討會(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同時,青壯派更倡議「一中兩國」,一國是中華民國,一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現「一中兩國」替代「九二共識」主張。另135位黨代表連署提案,建議以「ECFA共識」代替「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關係新解」。國民黨元老派觀點仍主張傳統「九二共識」內涵是「一中各表」,「沒有九二共識,是沒有ECFA的」,批判青壯派提出「ECFA共識」,其實並無「一中各表」意義與內涵。

儘管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是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所簽署,但若以此所簽署「協議共識」作為兩岸「共同政治基礎」,以「ECFA共識」作為國共兩黨的兩岸共識交集,這無異是公開拋棄「九二共識」,以「經濟共識」取代「政治共識」,導致兩岸關係性質「去政治化」、「去主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