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若為了「去標籤化」拋棄九二共識,兩岸還有什麼「通關密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民黨對「九二共識」的立場應是深化其內涵,而非一再「虛化」、「邊緣化」,「九二共識」應成為指導兩岸政策指導原則。若捨棄這個概念,台灣還能找到等量齊觀的兩岸對話的「通關密語」嗎?
日前國民黨籍立委林為洲曾就「九二共識」存廢,表明「岌岌可危」的原因,將此歸咎於中共當局及民進黨當局,之後再重批「九二共識」已到壽終正寢及兩岸分道揚鑣地步。
有批評者認為此種論述實屬邏輯顛倒、錯誤連結,此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公共領域網路論戰,也有論者以為,國民黨若放棄「九二共識」,不僅喪失原已掌握自身兩岸政策優勢,即使其重新執政也將陷入民進黨當局無法解開兩岸政治僵局困境。同時,國民黨若放棄「九二共識」而要與民進黨爭奪「台灣主體」及兩岸論述話語權,這恐將會失去與民進黨進行兩岸政策路線之競爭能力,此實屬「得不償失」之政策作為。
檢視國民黨曾在2008年至2016年馬英九執政期間,因兩岸當局堅持共同政治基礎「九二共識」,而有兩岸治理「善治」政績。在此基礎上簽署23項協議,展開兩岸全方位交流,尤其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享有更多兩岸經貿利得及順差,無論是陸客來台觀光及陸生來台就學,皆營造兩岸人民親善關係之效果。
換言之,因兩岸當局具有「九二共識」政治基礎,這種「創造性模糊」共識,允許雙方在擁有共同交集前提下「各說各話」,無論是中共當局所論「九二共識」是「一中原則」,或是國民黨當局所提「九二共識」是「一中各表」,雙方皆持守「一中原則」理念,但兩岸協商不涉及「一中內涵」爭論。
「九二共識」確實曾經發揮促進兩岸交流及和平穩定作用
兩岸對話協商基礎在「求一中原則之同,存一中內涵之異」,正是這種「求同存異」、「求同化異」精神,創造兩岸和平穩定、降低軍事威脅;「外交休兵」促使台灣享有國際活動空間,台灣仍保有22個邦交國及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年會等等「政策紅利」。正因為國民黨執政當局奉行「九二共識」,促使兩岸海基會及海協會恢復對話與協商,陸委會及國台辦機構首長會晤及熱線,在此共識前提兩岸簽署23項協議。
然台灣當局政治主張,受到政黨輪替之影響而產生兩岸政策核心原則的斷裂,導致兩岸當局失去原本建立「協商框架」共識,這也是目前海基會與海協會、陸委會及國台辦無法恢復對話協商,停止「外交休兵」導致台灣邦交國減少至15個及無法參與前述三個國際組織大會,軍事演習次數增加及「武統論」聲浪高漲之因。

儘管蔡英文當局一再強調維持現狀主張,然黨內激進派及激進獨派政黨、政治勢力,卻一再公開倡議追求法理獨立、全面制憲及台灣正名運動等訴求。兩岸敵意如螺旋般上升,其主因在於台灣政黨輪替,產生「政策斷裂」之根本因素。
若國民黨放棄「九二共識」,恐損及政黨支持者認同及喪失兩岸政策優勢
中共當局提出兩岸重啟對話協商關鍵因素在認同「九二共識」,國民黨若拋棄「九二共識」,無異是放棄自身所擁有兩岸論述及路線,如此兩岸政策就難以成為國民黨政策強項,這與民進黨的兩岸論述及政策就會產生混淆,無法在公共論述領域及兩岸政策市場中取得「差異化」,從而「被邊緣化」。
若干國民黨內人士質疑「九二共識」造成大選失利,似是「倒因為果」,若是「九二共識」導致2020年國民黨在總統大選中敗選,又如何解釋2008、2012年總統大選大獲全勝及完全執政呢?2018年台灣地方大選藍營標榜「九二共識」,獲致三分之二地方縣市長席位呢?
國民黨恐須面臨未蒙其利,已先受其害之政策震盪,從而疏離支持者及降低其政黨認同。事實上,國民黨無法重新取得執政權,不在於其兩岸論述及路線,反而是國民黨高層人事紛擾及總統大選提名問題、黨內派系難以真正放棄成見而團結合作無間,以致於內耗及分裂,最終導致「分裂的國民黨」難以挑戰「團結的民進黨」。
單就民進黨黨內總統初選,前行政院長賴清德挑戰蔡英文失敗後接受「蔡賴配」聯合競選,「維持現狀派」及「務實台獨派」分進合擊,獲取選票極大化;但國民黨黨內初選後,卻無法快速整合形成「韓朱配」,且其他候選人一再揚言出馬競選,地方諸侯輔選亦非完全投入,這才是國民黨敗選主因。
「九二共識」的存廢,涉及國民黨黨內世代權力競爭及繼承
元老派的前黨主席馬英九提出兩岸論述必須滿足四大前提,即須遵循憲法、民意支持、大陸接受、國際理解,其中必須提出「大陸接受」的「兩岸共識」。但青壯派主導的兩岸論述雖正面肯定「九二共識」的「歷史貢獻」;但並無提出堅持「九二共識」作為現階段黨兩岸政策指導性原則。這使得「九二共識」原來在黨內政策發揮綱領性指導角色,逐漸被邊緣化、虛位化及模糊化。

同時,青壯派更倡議「一中兩國」,一國是中華民國,一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現「一中兩國」替代「九二共識」主張。另135位黨代表連署提案,建議以「ECFA共識」代替「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關係新解」。國民黨元老派觀點仍主張傳統「九二共識」內涵是「一中各表」,「沒有九二共識,是沒有ECFA的」,批判青壯派提出「ECFA共識」,其實並無「一中各表」意義與內涵。
儘管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是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所簽署,但若以此所簽署「協議共識」作為兩岸「共同政治基礎」,以「ECFA共識」作為國共兩黨的兩岸共識交集,這無異是公開拋棄「九二共識」,以「經濟共識」取代「政治共識」,導致兩岸關係性質「去政治化」、「去主權化」。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