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鄂蘭《人的條件》前言:我在初版60年後重讀本書,仍舊懾服於鄂蘭的先見之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是一代政治思想家漢娜・鄂蘭最重要的思想拼圖,試圖帶領讀者重返政治哲學的原初條件:政治是關乎眾人之事,每個人都可以帶著思考去行動、啟動新的事物,儘管彼此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偶然而不可測的。
文:丹妮爾・艾倫(Danielle Allen)
【前言】
2018
蘇聯人造衛星史普尼克(Sputnik),第一個繞行地球軌道的人造物體,是漢娜・鄂蘭在其《人的條件》裡闡述論證時提到的天文學徵兆。「一九五七年,」她寫道:「一個從地裡冒出來的人造物發射到太空裡。」她接著說,「這個無比重要的事件,就連原子分裂都比不上。」這個直徑約莫二十三英寸的燦爛金屬球體,比蕈狀雲的駭人黑暗更加重要。科學是《人的條件》的第一個主題,包括科技以及科學的認知方式對於人類經驗造成的改變。至於第二個主題則是,既然我們都看到了科學的誘惑和危害、它那自明的優點以及回報,那麼我們如何喚醒政治思考的力量和科學齊頭並進,藉此重拾人類對它的掌控權。
緊接著史普尼克之後,鄂蘭馬上提到原子分裂,它成了書中開頭的第二個天文學徵兆。於是,這本書的論證不僅是以科學種種誘惑的徵兆(見證了我們地球生物如何掙脫地球的桎梏的歡悅景象)為起點,更警告了它的危險。誘惑比危險更加重要,因為它為種種危害鋪了路。科學誘使我們以為可以不再碰政治了,而使人類的種種條件限制變成一連串的技術性問題,並且有確定的答案加以解決。鄂蘭在書末明確指出,由這個誘惑流出的危險,是「發軔自人類活動史無前例的、前途看好的爆發……其終點可能是歷史上最死氣沉沉的、最貧瘠的消極狀態。」
鄂蘭大抵上是以現象學這個哲學傳統為其取向。也就是說,她審視日常生活裡的現象,以作為洞察「人的條件」的起點。她探究周遭的世界,在日常經驗裡觀察到一種越演越烈的習慣,它會把人的行動化約成講究效益的行動,或者是,種種結果的計算,成本和獲益的加總,或者是機械式地把演繹規則應用到行為上的運算法則。重點是,相對於主流的現象學家,例如鄂蘭的老師海德格,她並不認為這種對於現象的化約論看法是關於日常經驗的自然而且必然的病理學。
她認為那並不是不可避免的,即使真正的「存有」會消失在其現象之後而令人扼腕。相反的,她認為這種化約論的看法正好反映了「規則」本身的難題,套用馬克爾(Patchen Markell)的說法,那是一種霸權式的思想典範宰制任何對於人類生活的可能詮釋的難題。她心目中的化約論的典範,其實就是科學以及它所依賴的思考模式,那種期盼有個確定而究竟「正確」的答案的思考類型。
在鄂蘭的論證裡,有兩種主要的科學思考特徵會改變人類的經驗。第一個特徵是著眼於因果關係(事物的運作),認為人類的推理可以用機器取代,例如速度快得多的計算機。「變成完全沒有意義的經驗的沉思,並不是唯一的損失,甚至不是主要的損失。當思考變成『對於各種後果的考量』,它也就成了大腦的功能,其結果是電子工具在執行這些功能時做得比我們還要好。」
隨著科學用以解釋事物的運作以及製造事物(而那剛好又是擁有資源和權力的人所要的,例如核子武器)的技術性解決方案的力量越來越大,關於我們應該追求什麼目標以及為什麼的問題,也就漸漸退讓了。的確,鄂蘭說,她想要讀者從這本書得到的東西「很簡單:它只是要思考我們到底在做什麼而已」。
當代科學和「消極性」牽扯不清的例子不難發現。二○一四年,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發表一份題為「美國監禁率的成長」(The Growth of Incarce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xploring Causes and Consequences)的報告,文中對於這個問題的描述相當傳神。報告試圖找到美國過去三十年間刑事司法系統的監禁率迅速飆升的原因,並且對於以前的許多研究提出一個後設分析,追溯到犯罪率、監禁政策改變造成的衝擊以及選舉政策之類的問題。
作者們得到一個具有說服力而且令人擔憂的結論:「在司法界,經驗證據本身無法作為政策的指引,而隨著過去四十年來美國監禁率的大幅上升,卻顯然始終欠缺對於規範性原則的一個公開透明的說法。在法理學以及政府理論裡,規範性原則一直是根深柢固的,我們需要它以補經驗證據之不足,作為未來政策和研究的指引。」(粗體為作者所加。)
簡言之,作者承認過去數十年來的刑事司法政策的轉變是以社會科學家的經驗研究為導向的,他們著眼於可以量化回答的問題,而「美國進年來關於監禁政策的辯論明顯欠缺對於原則的全面性討論」。政策擬定者不想討論懲罰的原則,而只在意原因和結果:監禁究竟是提高或降低犯罪率?它對於再犯率有什麼影響?諸如此類的問題。報告的作者們提醒我們,在這個政策競技場上,我們完全看不到規範性問題的討論,而在刑事司法政策的問題上看到了鄂蘭更廣義地指出的癥結:我們始終不曾「思考我們到底在做什麼」。
造成「去政治化」(或者說是不想「思考我們到底在做什麼」)的科學的第二個特徵,是對於數學的信賴。鄂蘭說,科學家(她在書中一貫如此通稱之)「躲到一個語言失去其力量的世界裡」。她接著說:「因為現在的科學被迫採用數學符號的『語言』,儘管它原本只是口說述句的縮寫,現在卻包含了無法譯回言說的述句。」儘管數學化本身就是一種語言,它卻會迫使人類共同的語言結構產生斷裂,人們原本是依靠它來敘說歷史、選擇行動方針,並且為生命賦予意義的。鄂蘭在這點上是沿襲了亞里斯多德的說法。人類是政治的動物,他們之所以是政治的,那是因此他們配備了語言。她寫道:
或許有些真理是言語道斷的,他們對於單數的人或許很重要,也就是說他不是一個政治存有者,無論他是什麼其他角色。複數的人,也就是在這個世界裡生活、行動和有所作為的人,唯有彼此交談,相互了解以及認識自我,才能經驗到意義。(頁53)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