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深歷史》導論:檢驗歷史會發現,「科學與宗教一再衝突」的看法經不起考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科學史的書寫也經常落入「輝格式」的窠臼,渲染成推動或阻礙科學進步這兩者之間的對決。經典的「科學革命」敘事即為一例,將哥白尼、克卜勒、伽利略與牛頓視為同一「道統」傳承,突顯這些科學偉人為啟蒙進步貢獻的價值,而忽略其學說在歷史上的內容及脈絡,可能與今日的認知有極大出入。
文:黃相輔(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史博士)
許多人去過臺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筆者也不例外。對一個把圖鑑裡所有恐龍名稱倒背如流的大男孩來說,科博館簡直是樂園天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展場「生命科學廳」,即使我最近一次參觀已經是約二十年前了,鮮明的印象仍然恍如昨日。
穿過眾妙之門後,地球生命三十幾億年的歷史在眼前一路展開,從生命的起源、演化、登上陸地,直到恐龍稱霸地球。這趟旅程在恐龍廳達到高潮——暴龍咆哮、腕龍垂著脖子從天而降,壯觀的化石骨架與活動模型足以讓孩子興奮不已。然而生命史的故事尚未終結,人類的遠祖悄然登場。露西凝視著遊客,遠處空中迴盪著披頭四的旋律。
這段地球與生命長河的史詩,是博物館常客或科普書籍書迷再熟悉不過的經典敘事。它之所以經典,不僅在於故事規模恢弘,也在於從科學的角度解答人類歷久不衰的大哉問: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處來?我們在自然界中又處於什麼位置?它揭示了生命經過億萬年的演化,成為現今世上的芸芸眾生;而作為生命演化的地球舞臺,本身也歷經四十五億年的漫長歲月。
對今天的讀者而言,地球四十五億年的漫長歷史已是天經地義的「常識」。這個常識在科普敘事中,還常被用來彰顯人類理性克服宗教迷信的勝利。基督教認為神創造世間萬物,甚至有人曾精算出,從神創世到耶穌基督降生,地球僅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這樣的宣稱在「民智已開」的當下,無疑荒唐可笑。
正如哥白尼把地球從宇宙中心移走、達爾文將人類降格成受自然法則主宰的動物一般,對地球深歷史的認知,也成為科學進步的最佳例證。
然而,「大自然自有其漫長歷史」的道理,真的那麼顯而易見嗎?這個改變人類觀念的「革命」過程,真的如此水到渠成嗎?
英國科學史學者馬丁.魯維克的這本專書《地球深歷史》,就旨在回應上述問題。魯維克指出,人類對地球深歷史的認識,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而是歷經曲折複雜的路徑,才建構並確定今天的「常識」。在這個曲折的過程中,也沒有黑白分明的扁平臉譜,無論是科學家英雄還是阻礙知識進步的冥頑信徒。
基督教的線性歷史觀念
首先,不能不提魯維克的學術背景與經歷。他是資深的科學史研究者,曾在劍橋大學、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等機構任教,專長於十八至十九世紀的地質學、地球科學、野外與博物館相關科學領域的歷史。
他並不是紙上談兵的純粹人文學者——在轉行從事科學史專門研究之前,他是受過科學訓練的專業地質學家,有豐富的野外工作經驗。他對達爾文以前的地球科學史的研究成果,被譽為「具有權威且對學界影響力深遠」。他的終身成就獲得許多獎項肯定,包括於二○○七年獲頒科學史學界最高榮譽的薩頓獎(Sarton Medal)。而本書《地球深歷史》也獲得二○一五年英國科學史學會獎勵年度最佳通俗專著的丁格獎(Dingle Prize)。
魯維克的背景使他處於一個得以綜觀全局的特別位置。由於曾經身為科研工作者,作者對地球科學領域的現狀及其知識規範(norm)自然相當熟悉,這使得他欲挑動——還不至於到挑戰或翻案,但至少是挑動與刺激——對現有標準敘事再思考的企圖能切中要害。
書中常見這樣的調侃,例如對斯泰諾「疊置原理」及赫頓「地質學之父」頭銜的吐槽。作者也不時透露當年親身參與或旁觀的地球科學業界「八卦」,特別是談到二十世紀後半的發展時,使得本書除了通常的知識敘述外,還多了從當事人視角口述的個人觀點。
另外,從書中許多細節,讀者不難體會魯維克本人是位虔敬的基督教徒。他對聖經典故與基督教知識的熟悉,使他得以比一般對宗教無感、甚至主張無神論的科學家,更理解部分宗教基要主義者的想法與修辭,而他對「創造論」運動的譴責(見附錄)也更能鞭辟入裡。
宗教信仰與科學求真,並不總是像大眾想像的那般勢不兩立。魯維克個人的信仰,不妨礙他的科學史研究,反而使他能洞察基督教在現代科學與人文學發展過程中的遺產。
基督教帶給西方文化與學術最大的影響之一,就是線性歷史的觀念。魯維克在本書開頭便爬梳「世界有獨一無二的起點、無法逆轉方向的線性歷史」這種源自猶太教、在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繼續發展的思想。線性歷史可謂亞伯拉罕諸教信仰的特色:從神創世開始,經過連串事件(例如舊約聖經中描述的故事),到救世主(彌賽亞)降臨、犧牲乃至回歸,迎接最終末日的審判。這種時間方向感強烈的世界觀,跟其他文化(例如古希臘哲人)的時間「循環觀」或宇宙「穩定狀態」觀,成鮮明的對比。
以中國來說,中國古代雖然早有連續且系統性的史學書寫實踐,但「史」的原義只是記錄所發生事件的官吏,強調的是史事紀錄,而不是像亞伯拉罕諸教傳統那種有始有終的線性時間。也因此中國傳統雖然有「過去」與「現在」的古今之分,卻沒有線性史觀。甚至,受陰陽家「五德終始說」解釋朝代更替,或是儒學、佛教裡類似思想的影響,較傾向某種循環論。相關的思想史或史學史探討,在杜維運、許倬雲、王汎森等前輩學者的著作已有深入討論,有興趣的讀者可另參照,在此不贅述。
Tags:
2023迎向雲端浪潮,掌握職場躍進方程式,培養雲端硬實力就在此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未來,「雲端」將成為企業運作過程不可或缺的數位競爭力之一,而臺灣雲端服務商龍頭AWS即將於2月23日舉辦AWS線上雲端培訓日,免費傳授基本雲端概念技術,並幫助參與者認識雲端、學習AWS提供之上百種的免費雲端服務。
回首2022年來勢洶洶的數位轉型浪潮,數據運算、資料儲存、提升安全性等雲端技術早已成為企業製程最佳化、擴充業務規模、創造價值的重要利器,而在新的一年中,數據分析公司也指出,整合AI分析平台上雲不只能有效降低部署時間、減少人力成本,亦是在可見的未來中,提升商業價值、邁向永續轉型的科技大勢。因此,許多企業也延續轉型浪潮餘波,積極導入大數據、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L)等進階數據科技,並搭配各式雲端服務來強化企業內部運轉效能,迎戰全新的市場挑戰。
數位革新不落人後,AWS助您入門雲端
當「雲端」從產業發展、轉型的熱門關鍵字轉變為2023年不分產業別,都有強烈需求的職場必備硬實力,每一位在產業中耕耘奮鬥的從業人員、或是初入社會職場的新鮮人,又該如何提升自我,加緊腳步跟上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數位革新呢?
好消息是,臺灣雲端服務商龍頭Amazon Web Services(AWS)即將於2023年2月23日的下午2點至5點,舉辦AWS線上雲端培訓日(AWSome day),透過專為雲端新手設計的一系列實用入門課程,一步步帶領大家了解雲端技術以及AWS服務。
專業講師彙整雲端精華,基本服務、創新應用一次滿足
AWS線上雲端培訓日是針對雲端新手所量身打造的免費入門實用課程。課程內容由AWS的資深業務發展經理KC Liang,以及AWS技術培訓師Stanley Huang共同帶領,兩人將從雲端趨勢、技術概念、產業應用等角度逐一介紹,並透過深入淺出地介紹及示範儲存、資料庫管理、運算和網路、資訊安全等基本雲端概念技術以及AI機器學習、區塊鏈、5G及衛星通訊等熱門創新服務,讓您即刻上手AWS高達100多種的免費服務。

課程結束後,除了獲得AWS提供的培訓證書、養成雲端技術能力,亦能了解如何透過雲端服務掌握市場優勢,所以無論是對雲端服務感興趣的新鮮人、企業或資訊相關的高級主管,還是擁有豐富開發經驗的工程師或技術人員,AWS線上雲端培訓日都能為您建立雲端技術概念、拓展應用視野,為個人或公司帶來正面性的影響。
更棒的是,AWS線上雲端培訓日不只開放免費報名,凡完整參加並填寫會後問卷的參與者皆可參加抽獎,有機會將Air Pods(第三代)與AWS客製露營燈免費帶回家!此外,若您是新用戶,在活動前註冊AWS免費帳號並填寫贈品申請表單,還能直接獲得「AWS不鏽鋼智慧型保溫瓶」,歡迎點此了解更詳細活動規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