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建社宅成為鄰里間的芥蒂?花敬群坦言遇阻力,抗議很嚴重

興建社宅成為鄰里間的芥蒂?花敬群坦言遇阻力,抗議很嚴重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分黨派政治人物要求內政部針對提高社宅弱勢戶比例給出承諾,內政部次長花敬群直言,興建社宅確實有標籤化問題,而且很嚴重。台灣高房價已經是全民共識,而為什麼社會住宅能夠抑制房價攀升,但卻遭到鄰里不斷抗議呢?

前央行總裁彭淮南強調利率不是抑制房價唯一方式,同時興建社會住宅雙管齊下,才能有更好的政策效果。昨(5)日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民進黨立法委員管碧玲提案修正住宅法草案,分別以,「社會住宅弱勢50%」、「社會住宅地價稅、房屋稅滿免徵」、「強行住宅性能評估」、「智能、低碳新價值入法」,四大方向作為法案主軸。

日前不分黨派政治人物要求內政部針對提高社宅弱勢戶比例給出承諾。管碧玲就弱勢戶問題指出,外界傳聞社會住宅弱勢佔50%,會導致社宅標籤化的說法進行反駁,直言國外社宅模式和台灣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內政部次長花敬群直言,全國興建社宅時確實有標籤化問題,而且很嚴重。

中央興建社會住宅遇阻力

上個月為了推動台灣住宅健全,社宅推動聯盟偕跨黨派立委舉行記者會,建議應由中央制訂全國統一社住租金定價基準。一併提升社宅中保障弱勢比例,內政部也做出了回應,而社宅弱勢分配比例如過度提升,易造成民眾標籤化疑慮。

針對住宅法相關條文修正草案,民眾黨立委張其祿、蔡壁如以及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開記者會,說明民眾黨團所提「住宅法」修法版本內容。

張其祿針對社宅弱勢戶比例表示,民眾黨團所提「住宅法」修法版本,將社會住宅的弱勢名額比例,由現行30%提高到50%。且針對弱勢群體身分認定,擴大至新住民,加強新住民。其中,鼓勵房東提供符合本法弱勢定義之房客申請各項租金補貼,提高相關房屋稅免稅額度。

彭揚凱指出,除了弱勢戶等議題外,強調包租代管與租金補貼皆以市場租屋作為補貼標的,只差在房東端及是否有業者中介。但對同一行政區、相同所得條件民眾而言,明明都是政府補貼,兩者在資格和補貼金額上卻有不同,顯見補貼政策欠缺公平合理原則,建議「中央應補助地方辦理」、「調查對象方式」兩項應入法。

截圖_2021-05-05_下午6_59_46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

偏見、標籤化成興建社宅最大阻力? 花敬群:是,很嚴重!

昨日,民進黨立法委員管碧玲指出,委員版住宅法提案主要為四大方向,分別為:「社會住宅弱勢50%」、「社會住宅地價稅、房屋稅滿免徵」、「強行住宅性能評估」、「智能、低碳新價值入法」。

管碧玲強調,針對外界傳言社會住宅弱勢佔50%,會受到社會歧視一事值得商榷,以國外社宅模式來說,是大量將弱勢戶聚集在一個區域。而台灣則是1至2棟在一小區塊裡頭,兩者社宅模式是非常不同,因此不會有標籤化的問題。

內政部次長花敬群回應,社宅的標籤化現象,主要出現於動工之初。也就是說,政府遇到和周圍鄰里的溝通,要等到都同意才可興建,但只要蓋好過一段時日才會越來越好。

管碧玲詢問:「目前周邊住戶抗議,很有嚴重嗎?」

花敬群直言回答:「是,很嚴重!」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李永展曾表示,台灣興建由政府主導的社會住宅(公共住宅、國宅),除了財源土地外,還居民抗議的狀況,導致台灣社宅進度緩慢,屢遇困難。他分析可能的理由是以下:

第一,弱勢戶的偏見

李永展強調市民存疑歸咎於早期當時的國民住宅目的是為了讓低收入戶能負擔,進而衍生出諸多施工品質與居住品質問題國民住宅因此與建築品質差、落後和弱勢劃上等號。

第二,無專責管理維護、印象不好

李永展指出政府蓋住宅,承租人使用會較不珍惜,蓋完後並沒有專責管理,導致房子隨時間破舊敗壞。也因為出租房屋的關係,給人印象不佳。

第三,擔心房價下跌

李永展指出說明,鄰里們擔心造成房價或居住品質下跌,因此居民不樂見社宅蓋在住家附近。

興隆社會住宅住戶也表示,以興隆社宅為例子,過去是安康平宅(國宅)重建,受到長久以來的標籤污名,成為周圍鄰里不斷異議之地。因為有了這樣的印象,一般民眾拒絕政府在自家周圍興建社宅,但是常見的理由都是交通壅擠、公共設施不足等,但背後隱含的是治安破口、房價下跌以及老舊房舍有公害危害,這些偏見是隱隱約約,卻真真切切的存在。

他指出,政府興建住宅,後續的管理是很重要,並不是蓋好了就可以都不管。另外,媒體報導也造成社會上的誤解,某些負面報導間接放大了某些族群的朋友,在不了解的情況下,讓大家一昧恐慌。

針對偏見新北市政府曾調查,年齡在20到45歲間的年輕人,結果發現在1152位受訪者中,有將近40%的人,表示不會租社會住宅,主要原因就是「不想跟弱勢者混居」。

興隆社會住宅住戶說明,其實弱勢住戶就是一般的民眾,建議大家放下身分的成見。他開玩笑指出,過去曾有統計全台灣犯罪率最高的地方是在帝寶,會犯罪跟弱勢強勢的關聯性是什麼?社會大眾可以再思考更多。

截圖_2021-05-05_下午7_23_29
東森新聞/新聞畫面

日前台北市社宅也爆出租金過高的爭議,台北市長柯文哲則回應是要避免淪為貧民窟,企圖利用混居撕下外界對於社宅的負面偏見。

台北市議員苗博雅就此說明,社宅的重要目的是破壞租金的市場行情,而明倫社宅租金過高是北市施政不當就要認錯調整,避免標籤化社宅混居是個理想目標,但可透過地段選擇、提供青創戶等方式,反對政府將納稅人錢拿去補貼中高收入族群便宜租房。

隨著全國房價持續攀升,中央為了健全房市興建社會住宅坦言遇阻礙,也不願意表態提高弱勢戶佔比。顯見社宅興建除了需要在財源上獲得支持,還必須在土地尋找、廠商的承攬上著墨,在動工之際也牽扯到鄰里協調、日後管理維修等面向,隨台灣日益高漲的房價,興建社宅勢在必行,在政府努力起造時也盼民間能夠協力改變偏見,加速社會住宅的興建。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