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我們將效忠聯邦與人民」緬甸反軍方民族團結政府,組成人民防衛部隊

「我們將效忠聯邦與人民」緬甸反軍方民族團結政府,組成人民防衛部隊
Photo Credit:Reuters / TPG 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緬甸國防軍長期對少數民族施以暴行,政變後軍方徹底重新掌權,把槍口也指向發動全國非暴力反抗運動的民眾。民族團結政府新成立的人民防衛部隊,主要任務是對抗軍政府血腥鎮壓並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

由反對緬甸軍方統治人士組成的民族團結政府(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 NUG),日前聲明自身為緬甸合法政府並與緬甸軍政府並行存在。5月5日,民族團結政府宣布成立人民防衛部隊(People’s Defense Force, PDF) ,以終結緬甸軍方對人民的暴力行為。

緬甸軍方即緬甸國防軍(Tatmadaw)2月1日發動政變,推翻由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港譯「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 NLD)民選政府。隨後,軍方成立國家領導委員會(State Administration Council,SAC)統治全國,並動用軍警武力血腥鎮壓人民反政變示威抗爭。

持續記錄抗爭傷亡情形的非政府組織緬甸援助政治犯協會(Assistance Association for Political Prisoners,AAPP)統計,截至5月5日,共769人被軍政府殺害,3696人被逮補、控告或判刑。

中央廣播電台》報導,民族團結政府發表聲明指出,人民防衛部隊是進一步組成聯邦聯合部隊(Federal Union Army)的先驅 ,他們有責任「讓安全部門做出有效的改革,以終結長達70年的內戰」。這支部隊要負責處理「來自『國家領導委員會』對人民的軍事攻擊和暴力」。

全國團結政府成立於4月16日,成員包括遭軍方罷黜的國會議員、反政變抗議領袖以及少數民族代表。全國團結政府誓言要終結暴力、恢復民主,並建立聯邦民主聯盟。

伊洛瓦底》報導,民族團結政府國防部副部長Daw Khin Ma Ma Myo說明,人民防衛部隊的主要任務是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這支隸屬於民族團結政府的國家部隊,將對抗軍政府部隊犯下的戰爭罪和對人民犯下的罪行。」

民族團結政府也在推特上宣布「人民防衛部隊四項宣示」(The Four Oaths of the People’s Defense Force):「我們將效忠聯邦與人民」、「我們將效忠在聯邦民主改革中殞命的英雄」、「我們將保護全體人民的安全、財產與福祉」、「我們莊嚴地聲明願為建立緬甸聯邦(Federal Union of Myanmar)獻上生命」。

不過《中央社》指出,對於人民防衛部隊的細節,包括如何組成、如何武裝,以及如何達成目標,民族團結政府仍未有詳細說明。

軍方暴行

紐約時報》報導,緬甸國防軍在1962年以維護國家統一為由發動政變上台,在幾十年的軍事統治期間,這支占人口多數的巴馬人(Bamar,即緬人)控制的軍隊對少數民族展開暴行,包括殺害平民或焚燒村莊。直到2016年,軍方將部分權力移交給民選政府,暴力仍在持續,為控制少數民族居住的部分地區而作戰,那些地方多辦擁有豐富的玉石、木材和其他自然資源。

過去三年,緬甸國防軍在若開邦(Rakhine State)、撣邦(Shan State)和克欽邦(Kachin State)三處,陸續對少數民族反抗軍發起戰爭。最激烈的戰鬥發生在若開邦,由若開族人組成的若開軍((Arakan Army)正尋求更大的自治權。

如今,將軍們現在已徹底重新掌權,緬甸國防軍把槍口對準了發動全國非暴力反抗運動的民眾。

路透社》報導,有許多抗爭運動者已經組織起來在叢林中進行軍事訓練。近幾週以來,許多城鎮都發生針對軍政府警方哨站或軍事設施的爆炸襲擊。

伊洛瓦底》報導,軍政府使用致命武器包括實彈、自動步槍、手榴彈和重型炸藥,攻擊參與和平抗爭運動的抗爭者,把他們貼上「暴徒」的標籤。緬甸全國各地每天都有抗爭運動,都面臨軍政府的鎮壓。在軍政府執行鎮壓和搜捕之際,軍政府警隊和士兵進行摧毀或偷竊平民財物如汽機車、房屋、糧食和家畜等等的犯罪行為。

面對軍政府的暴力,緬甸人民組成許多以自我保護為基礎的防衛組織,反抗軍隊鎮壓搜捕。在實皆(Sagaing Region)、馬圭(Magawe Region)和欽邦(Chin State),人們以自製的雷管槍或彈弓回擊。民族團結政府表示,將與這些人民的武裝組織討論如何共同對抗軍方政權。

RTXBL0Q8
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2021年4月18日,緬甸土瓦(Dawei)地區民眾表達對「民族團結政府」(NUG)的支持。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徐卉馨
核稿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