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門西奈克《無限賽局》心得:人生是場「沒有贏家的遊戲」,向你嫉妒的人學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限賽局》表面上是一本商管書,其中的「無限思維」用來思考人生與工作也非常有幫助。這篇文章將和你分享《無限賽局》給我的啟發。
想像一下,跟你同年紀的高中同學,在臉書上公布:終於拿到美國大企業的工作Offer,公司還願意幫他辦簽證,終於實現夢想,在美國生根。這時候,你心裡是什麼滋味?
如果你在貼文下留個不誠懇的恭喜,心中長出一絲不甘心和嫉妒,小心,你陷入「有限賽局思維」了。
《無限賽局》表面上是一本商管書,其中的思想用來思考人生也非常有幫助。
作者Simon Sinek先前在《先問,為什麼》提出的黃金圈理論,影響我非常多,這次他用更昇華的「無限思維」,偏重於「對世界發揮影響力」,鼓勵企業把崇高的願景放在財報之前。
《先問,為什麼》強調向內探求行為動機:我為什麼要這麼做?「無限思維」則是問自己:我能為世界貢獻什麼?這篇文章將和你分享無限賽局給我的共鳴:
- 什麼是無限賽局?
- 什麼是願景?
- 願景的五個元素
- 案例:Patagonia──「別買我們的夾克」
- 願景是工作的熱情來源
- 可敬的對手:向你嫉妒的人學習
無限賽局:沒有贏家的遊戲
Simon Sinek在開頭就提到,「無限賽局」的概念來自於美國哲學家詹姆斯・卡斯的書《有限與無限遊戲》。根據卡斯的想法,有限遊戲有明確規則,每個玩家都在這個規則裡,追求成為「贏家」,當贏家出現,遊戲就結束了,圍棋、麻將、橋牌這種會有贏家勝出的比賽,就是典型例子。
什麼是無限遊戲?無限遊戲沒有規則,玩家可以根據自己想做的事,自行設定遊戲目標;沒有規則,就沒有輸贏,遊戲也不會結束,只有玩家自己不想玩,或資源耗盡的時候,才自行退出遊戲。在無限賽局,玩家的終極目標只有一個:讓遊戲繼續進行下去。
《動物森友會》就是一個無限遊戲,玩家按照自己的想法,建造想蓋的建築、設計想穿的衣服、釣想釣的魚,通通都可以,《動物森友會》也沒有結束的一天,直到你不想玩了為止。
Sinek認為,想在商業界擁有無限思維,必須有五個條件:
- 崇高的信念:企業要擁有一個「永遠無法被實現」的願景,不是賺大錢、不是成為產業第一,而是幫助人類存活的更好、更安全、更方便。
- 信任的團隊:打造共同合作的信任關係,而不是強調個人績效。因為強調個人績效,團隊成員會把個人利益擺在企業利益之前,造成各種短視的決策和行為。
- 可敬的對手:無限思維的企業不把同業當成競爭者,而是共同開拓市場的夥伴,學習對方的好。
- 攸關存亡的應變:無限思維者主動尋找實現願景的方法,有限思維被環境推著走。
- 領導的勇氣:眼光放長遠,有些決策短期內是痛苦的,長期卻對實現願景有所助益。
這裡我不多談企業如何實踐無限思維,我想聊聊從這本書中,哪些知識可以應用在人生思考上。其中我最有共鳴的,就是第一點:崇高的信念和願景。
為願景工作,才有意義
我們常在全公司大會或尾牙、春酒等等,大老闆跑出來高談論闊、鼓舞士氣的時候(台下的你可能正在神遊放空或滑手機),聽到「我們公司的願景是⋯⋯」。願景、目標、核心價值這類高大上的名詞,總是讓人搞不清楚意義是什麼。無限思維中的願景是什麼呢?
願景的五個元素
願景不是短期目標,不是這一季的營收比上一季成長20%、流量成長10%,這是KPI;願景不是成為產業第一,「第一」代表的是打敗其他競爭者、成為「贏家」,這是有限思維的想法;願景也不是企業社會責任(CSR),對許多企業來說, CSR是賺錢之後才去做善事(甚至只是為了節稅),而不是打從一開始就有願景。
Sinek認為願景是一個具體的畫面,具備五個元素:
- 願景支持一個正面、樂觀的理念;
- 願景能夠號召夥伴,一起為實現願景努力;
- 願景是服務導向、是利他的;
- 願景經得起時間考驗;
- 願景永遠無法完全實現。
文謅謅的條列定義,讓人有點難理解吧?戶外登山品牌Patagonia就是具有無限思維、努力實踐願景的企業。
Patagonia:別買我們的夾克
Patagonia的願景是:We are in business to save our home planet.
Patagonia執行長卡特說:「如果我們希望公司可以活到下一個一百年,首先要讓地球也能活到下一個一百年,才有我們的立足之地。」
Patagonia曾經在《紐約時報》頭版刊登一則廣告,大大的標題寫著:「別買這件夾克」,底下是一件自家夾克的照片,配上長長的文案:
製作這件夾克需要135公升的水,如果一個人每天需要三杯水,製作這件夾克使用的水,可以滿足45個人的每日需求。
製作過程中,從最初的60%再生聚脂原料,到完成夾克、送到倉庫,排放了將近九公斤二氧化碳,等於夾克重量的24倍。
⋯⋯還有很多我們可以一起努力的事,別買不需要的東西,買任何東西都先想一想⋯⋯加入我們,重新想像一個世界,一個只取用自然可再生資源的世界。』

叫大家不要買自己的產品?如果沒有明確的願景,絕對寫不出這樣違反邏輯的吸睛文案。除此之外,Patagonia還做了很多違反商業直覺的決策:
- 承諾可以製造更耐用的高品質衣服,這樣消費者就不用經常更換、減少浪費,而不是讓商品容易損壞,期望消費者增加購買頻率;
- 免費為消費者維修產品,這樣顧客就不會把還能修的東西丟掉,減少購買;
- 主動與eBay合作,讓消費者買賣二手產品、重複使用。
或許你會想,這種企業能賺錢嗎?答案是,能。過去十年,Patagonia營收成長了四倍,獲利則成長三倍。為什麼?
Patagonia的明確願景,吸引全球無數關心環保議題的消費者,選擇把他們的鈔票投給Patagonia,他們知道他們買下的不只是登山用品,比起購買別牌產品,Patagonia的產品更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錢是推動願景的燃料,但錢本身不是願景,就像我們買車,不是為了加更多汽油,而是需要車子帶我們到去不了的地方。Patagonia做了最好的示範。
工作的熱情來自願景
我花了很長的篇幅討論「願景」,這跟人生思考有什麼關係?如果你覺得自己只是為了錢,做著討厭的工作、找不到工作的意義、不知道想做什麼工作,你的願景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如果你非常關心環保議題,然後剛好在Patagonia工作,我相信有時你不會喜歡這份工作,但你將會熱愛這份工作,因為你知道自己在為什麼而努力──為了讓地球更好。
科學已經證實,貢獻感和利他就是幸福的來源,也是工作熱情的來源。為願景工作,「就像為自己的孩子付出,我們有時候可能會喜歡他們,有時候覺得他們很煩,但我每一天都愛著他。」Sinek的比喻非常貼切。
而我的願景又是什麼?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擺脫迷惘,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發揮價值,並以此維生。儘管現在成果還不盡理想,我還沒有足夠的影響力,也還沒帶來足以維生的收入,但是為了願景,這些我都甘願,因為我知道還有很多可以努力。
最重要的是,我覺得每一天都過得很有意義,因為我知道現在做的一切,是在幫助過去曾跟我一樣的迷惘的人。
- 延伸閱讀:對工作沒熱情、沒興趣怎麼辦?該離職嗎?
向你嫉妒的人學習
除了為願景工作,無限思維還有一個要素,給我很深的共鳴:可敬的對手。什麼是可敬的對手?不把對手當成「競爭者」,而是值得學習的對象,甚至是共同開創願景的夥伴。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