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金曲作詞人葛大為:就像是鉛字的排列組合,寫詞就是為文字找到對的節奏和韻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葛大為早已是華語樂壇熟悉的面孔,入行23年的他,早已經手無數唱片企劃,更曾以蔡健雅〈說到愛〉、張惠妹〈連名帶姓〉二度入圍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
文:Stella Tsai
中文的博大精深,是華語世界始終玩不倦的工具。尤其當中文被運用在流行歌曲裡,更成了聚攏樂迷、撩撥大眾心弦的重要催化劑。短短幾句就能共鳴某一段回憶,韻腳的堆疊更助長歌曲的傳唱記憶,每當所有人都唱著同一首歌曲,就能映照出城市裡的千百種光景。
細看樂壇的作詞人,葛大為早已是華語樂壇熟悉的面孔,入行23年的他,早已經手無數唱片企劃,更曾以蔡健雅〈說到愛〉、張惠妹〈連名帶姓〉二度入圍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創作一字排開,更幾乎囊括檯面上一線歌手。葛大為又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他的文字總能在情感與故事的進退間,剛好地捏住七寸;也總能貼近歌手的唱腔語氣和專輯情緒,剛好地敲響聽者心弦。

什麼都做的企劃工 開啟書寫的緣分
喜歡觀察別人的葛大為,從小就想知道大家在玩什麼、流行什麼,對世界充滿好奇,更從不停止讓自己熟習與世界溝通的語彙。高中畢業後,一心想當國文老師的他卻考上政大廣電系,彼時的他想得簡單:「攤開課表,通通都是我有興趣的東西,一點也不像在唸書。」這個決定不但改變了他的未來,更讓鏡頭的概念深深改變了他的書寫,從此他的文字,總是比別人多了畫面。
身為系學會會長的葛大為,因為籌辦演唱會結識了滾石唱片的員工,大三那年便順勢選擇了滾石作為實習單位,就這樣一路從實習到正職,從愛聽音樂到催生音樂,與華語樂壇結下難分難解的緣分,更開啟往後23年的歌詞創作人生。
葛大為的第一首詞是劉若英〈你說得對〉,起因只是製作人喚他幫忙寫,就這樣被印上歌詞本,與施人誠、朱冠綸一同名列歌曲作詞人,其實,葛大為此時的正職只是個「什麼都做」的唱片企劃,工作內容小至商借流動廁所、大到參與華語專輯的製作,但他很享受這種偉大的渺小。即使在「葛大為」三個字已經成為詞界品質保證之後,他仍不將自己視為創作者,而是一個「剛好能寫出貼合歌手狀態,並符合專輯主題設定」的歌詞書寫者。
貴人的信任 托起菜鳥的勇氣
不同於國際唱片的分工細密,滾石帶給葛大為的養分,是什麼都做、什麼都不算分外事的完整企劃洗禮。年紀輕輕的他,就曾被當時的老闆陳勇志(現相信音樂執行長)交付了辛曉琪韓劇歌曲翻唱專輯的重責大任。葛大為一直都記得當時設計做了兩款封面,他心中認定了一款,然而請示時,陳勇志卻選擇了另一款,當時也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葛大為不顧一切地送印了自己認定的那款,完成了他心目中的《永遠》專輯。事後陳勇志不但沒有責怪葛大為,還笑說早知道他會這麼做。後來,《永遠》專輯大賣,辛曉琪更因此入圍了2002年金曲獎最佳女歌手獎。
「這並不是說我的決定比較好,我相信選另一款封面還是一樣會成功。」葛大為正色說:「這件事最大的意義,是那個創意被包容與尊重的過程,這也是我的許多同輩、甚至後輩難以獲得的經歷。」葛大為認為遇上陳勇志是他的幸運,讓青春的碰撞被溫柔地包容與承接,推著他更加自信且穩定地走在這條路上。
企劃的養分 催生創作的天分
「身為企劃,本身就會對歌手與專輯有些想法。」葛大為認為,歌詞是落實企劃最直接的方法。遊走經歷過滾石、華納、亞神等音樂公司,企劃過無數唱片的葛大為,他認為「企劃」的經歷讓他能很快地抓到歌手要唱出的訊息,以及專輯要講的重點,因而能快速又切題地寫出符合需求的詞。「寫詞並不是天馬行空,而是理性的拆解。」他強調:「我們是用理性來處理感性的背叛、三角戀等情緒,再加上視覺化的描摹,鉤織成歌詞的模樣。」
高中熱愛讀詩的葛大為,曾經將鄭愁予視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養分,連當兵時都印在A4紙上隨身攜帶閱讀。後來的他沒有當成國文老師,卻在歌詞創作中完整了對書寫的熱愛,彼時對閱讀的興趣,也從純文學拓及至世界的各種新知。資訊時代的來臨助長了他對世界的好奇,從解剖學、心理學、天文學到古文物、山海經,都是他涉獵的範圍,聊起這些奇事軼聞更是雙眼發光,興奮不已。
「不要擁抱 切莫親吻
我會粉碎 再不完整
我不存在 就沒有
消失的可能」——楊乃文〈離心力〉
「你知道星體有大有小,彼此間的重力和距離會相互牽引,太近會爆炸碎裂;這個距離就叫洛希極限(Roche limit)。」這樣的畫面被寫入楊乃文的〈離心力〉,對應了情感間難以拿捏又必須剛好的距離,再加上配合楊乃文語氣聲線的文字韻律,寫下華語歌壇另一首經典。葛大為笑說,彼時唱片公司覺得「洛希極限」太難,所以改名「離心力」。後來真的用上〈洛希極限〉一詞的吳克群,一眼就看出〈離心力〉的出處,還主動找上葛大為討論了一番。
金句來自共鳴 文字的重量才是核心
熱愛日星鑄字行的葛大為,常會買鉛字送朋友,因為對他來說,寫歌詞就是找到文字的重量,「就像喜劇,要設計笑點、頓點的位置,牽引觀眾的情緒。」他形容,不能一直出重拳,打暈就無感了,反而要在重擊後安排舒緩的節點,讓歌詞如呼吸般自然分配情感的分佈,「就像是鉛字的排列組合,字有大有小、有重有輕,寫詞就是為文字找到對的節奏和韻律。」
「我最大的遺憾
是你的遺憾 與我有關」——陳奕迅〈我們〉
葛大為更認為,寫歌詞不是件「私我」的事情,而是要給某個人唱、為某張專輯作嫁。因此寫詞並不是坐著思考失戀、傷心,抒發自我情感的私事,「你必須借重感官吸收得來的素材,觀察人類的思考和行為細節,才能從中獲得書寫的主題。」
他認為生活中的每一吋觀察,都能被轉化成有感的創作主題;而日常中的視覺、嗅覺和聽覺體會,都能被搜集起來,在書寫時適時地關聯歌曲的需求。也因此儘管他寫下無數被視為金句的詞,他卻不認為這是「創造」而來,只是剛好地投射了最大公約數的記憶,掀起了大範圍的共鳴。
「這句別來無恙 我不能哽咽
想哭是因為 留戀
還是哭我們 本該是完美一對
兩個不成熟的人
最後不約而同
選擇臣服於安穩」——劉若英〈各自安好〉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