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漫】《CCC創作集》解散始末(下):沒有足夠人力的平台,如何持續深化影響力?

【台漫】《CCC創作集》解散始末(下):沒有足夠人力的平台,如何持續深化影響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個沒有了編輯、足夠人力的漫畫平台,如何能夠持續深化品牌影響力?品牌服務的調整要如何鞏固原有的忠實消費者?看來,文策院公關處在寫稿的時候,還是讓內部人員先想想合理的續聘計畫、確切的轉型期程,並穩住當前預算危機,再來畫餅吧。

文:吳平稑(經營漫畫IG:格格俱樂部

創作者需要的編輯特殊能力

從3月22日的公開諮詢會上,我們會看到,整體來說剛離職的這八位編輯,帶給眾作者不少安全感,像是漫畫家Kokai提到:「以前的編輯可能就是他幾乎不會改動什麼東西,然後也不會給意見,但是現在的編輯他會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意見,然後修改的方向,可以跟我們討論故事。」《閻鐵花》一作剛授權電影改編的漫畫家常勝,也在會中說:「我覺得《CCC》目前的這八位,他們是給我、屬於給我很多幫助的那群人,並不是扯我後腿的人。」若再看到3月13日由台北市動漫企劃人員工會舉辦的「第三次台漫衝擊」論壇中,與《CCC》合作的原作家楊双子提出,「《CCC》編輯還具有協助找歷史專業資料的能力,這並非一般商業出版社容易做到的」。

綜合以上言論,不難看出這八位編輯與創作者們建立了深厚的合作關係,而且還有較為特殊的能力——專業史料查找。雖然編輯部在《台漫不死》(2018年5月出版)的訪談中提到,他們在技術問題尚未有太多著墨,僅就劇情合理性看待之,並以直覺來看待分鏡好壞,顯見編輯部對漫畫技巧或許沒有深厚的背景知識。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維繫創作者關係上,他們的專業是受到合作者肯定的,並從中累積了至少四年的寶貴經驗(從復刊開始)。

當然,無論在哪個機構,人事皆有更迭,這八位編輯並非《CCC》的唯一,但能讓他們全力專注在「支持創作者」的角色上,刊物的穩定性絕對是主因。正因為《CCC》由政府補助開辦,若是多年期程有可預期性,無須面對市場的變動,專注在尋找作者與聯繫溝通上也是可以想像的;但當期程尾聲到來,上頭又無預算,那他們手邊的作品只能停擺,等待確切消息才能繼續營運,穩定性全無,編輯部也只能空轉了(如同消息一出後的3至4月份底)。

而這次的危機更證實了,創作與編輯人才的育成難以靠政府「直接」產製灌溉,仍需要有具規模的市場經濟來支撐,政府能做的僅是協助的角色,舒緩產製者與市場硬幹所帶來的風險。而市場規模的擴張,也只有多年產製者不停地嘗試,才有機會養成。

於是,我們就該問,文策院若有調整《CCC》營運方向的計畫,為何沒有與這8位深受創作者信任的編輯,作職務轉換的討論呢?

文策院內部溝通不力?

事實上,今年2月初,事件爆發前一個月,《CCC》的兩位主要負責人,文策院容開發組組長黃冠華與數位平台負責人陳宏睿,接受了《鏡週刊》的訪問,陳宏睿便提到,當前階段免費線上閱讀的《CCC》,在未來會朝商業運轉邁進,到一定程度時會嘗試不同的營利模式,包括打賞、訂閱制等。而黃冠華也有提到,希望藉由漫畫角色及圖像串聯動畫、影視、玩具等周邊產業。也希望台灣漫畫能跨域快速擴張,並透過授權提升創作者的收入結構。

兩位負責人開出的,無非也是希望能讓《CCC》與市場有更好的對接,讓《CCC》能較無痛的與殘酷的市場對決,並藉由跨域合作實質改善創作者的收入困境,使穩定的產業鍊能夠生成。而這種商轉的計畫應與文策院的建院目標一致,也是一種經營方向的策略調整,屆時的編輯部公家屬性也仍會受到質疑,必然會再度面臨到編輯職務的調整與工作合約的轉型。

但諷刺的是,去年9月應當知道已無《CCC》年度預算的文策院董事長丁曉菁,今年2月以前卻沒有與兩位負責人討論解決辦法,仍讓他們對外描繪《CCC》願景,按理有六個月可以好好談,中間是發生了什麼事?況且2019年就已轉進文策院,經過兩個年度的熟悉,負責人怎麼可能不懂其中的行政眉角,漏列預算?又為何編輯賴萱珮提到,文策院在3月26日發新聞稿說有解決辦法後,卻是過了兩週才與編輯說明?

顯然文策院與《CCC》專案項目的溝通出了問題,這「不應該」也「不可能」只是辦公室不同而有隔閡。其怠慢衝擊了不只八位編輯,也影響了編輯手上至少100位漫畫創作者,甚至還可能浪費了以人民公帑建置的、上線不到一年的《CCC》數位平台(粗估至少約有1000萬的建置與維修)。尤其現在的數位平台,也與多家商業出版社媒合(長鴻、大辣、黑白文化等),以免費收看創造聲量,為這些民間出版社分擔養平台的風險,為其創造商業利潤,怎可能有與民爭利的問題?

應從寬與編輯協商CCC經營策略

台灣漫畫過去在國民黨威權政府下,除了大環境言論自由的受限,還有漫畫審查制度對內容的荒謬規範,雖不能說完全是扼殺台漫的主因,但對漫畫產業有的負面影響是不能忽略的。而現行的政府承擔著這過去的歷史錯誤,對台灣漫畫理應有更開放的支持來協助,應當從寬從簡、對創作者與相關從業人士更友善,但在面對《CCC》轉型外放的處理上,確實是過度粗糙。

文策院在提出經營策略調整的確切方案之前,本就應該與編輯商討轉型策略、商轉期程(至少在預算到期的六個月前就該主動提出商討,而非僅是因漏列預算,就給一個毫無協商的裁撤通知,何況去年8月數位平台才剛上線!怎可就此裁撤?)。文策院也應該保留時間讓編輯與創作者妥善溝通,如此也不至於打壞原本編輯創作者與院方的信任關係。

正因為之前沒有討論,後續的工作內容就不應有變動,需要給予適合的時間討論轉型的問題。也就是說,4月底的預算到期後,原本就應保障「原工作內容」至少一至兩年,以消化簽約作者與洽談中的作品執行時程(總不能讓前置期的成本都浪費了),期間若有新投稿,編輯仍可持續開發作者,從完整作品企劃初期就與第三方出版社媒合,並由出版社提案給文策院,由其資助完成作品,以達媒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