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斷擴展自己在公司、部門裡的「影響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很多時候機會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我常聽到資深工程師或是領導層級,鼓勵我們多和不同組的成員聊聊,在這個過程去發掘一些沒有被滿足的痛點。很多很大影響力的專案,就是從不同組彼此不同的激盪,整理發現的。
上次文章寫了〈職場提升心得(一):觀察及反省自我能力〉,提到時常觀察、反省自我在不同能力上的情況,發掘出自己更有優勢的領域,並累積相關技能。更之前的文章〈美國科技公司的績效考評(Performance review)〉,則分享科技公司的績效考評通常有幾個大面向(以工程師舉例):Impact(影響力)、Engineering、Direction、People。
擴展自己的影響力
Impact(影響力)佔績效考評的很大一部分比重,好的impact通常和好考績有很大的正相關。可以說如果要得到好考績、被升遷,需要有好的專案影響力。但要如何做到比較有大impact(影響力)的專案呢?在公司及組上不同階段,可能有不同的方式。
在剛進一個公司及組的時候,因為還沒有過往的成績可以證明,這個時候就不要挑三揀四、盡量把被分配到手上的工作做的完美,慢慢建立reputation,用成績來得到越來越重要的工作。
我個人在換工作及換組剛開始的時候,常常會在1:1問我的經理及組員,什麼東西是他們比較頭痛,或是緊急希望有人幫忙的,藉由做這些比較緊急及被需要的工作,來逐漸建立我的成績。
機會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
而工作一段時間後,因為有一些過往成績可以證明,也應該可以有更多機會得到重要的專案。許多人可能也會因為你是某一專案的專家,來詢問你各種問題。這種時候除了持續累積自己的影響力,也應該多take initiatives。
take initiatives我沒有想到比較好的中文翻譯,比較白話的解釋就是去做一些嘗試。一位資深的工程經理和我分享過,在他早期的工作中,因為要和公司不同組,還有一些公司外的人合作,他常常被blocked。於是他在1:1會和他的經理抱怨其他人。
直到有一天,他的經理回覆他說:「你已經和我抱怨了2個月了,但我都沒有聽到你提出可能的問題及解決方案。」他在那天有點羞愧又醍醐灌頂,了解到就算他想要他的經理幫忙,他也需要更好地了解問題、思考可能的原因、提出可能的解決模式。
很多時候機會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我常聽到資深工程師或是領導層級,鼓勵我們多和不同組的成員聊聊,在這個過程去發掘一些沒有被滿足的痛點。很多很大影響力的專案,就是從不同組彼此不同的激盪,整理發現的。
如果你是發現整理問題的人,並提出很好的解決方案提案,領導階層被你說服後經常就會讓你領導執行新的解決方案,你等於是自己幫自己開創一個很大影響力的專案。
在適當時機做一些有點冒險的嘗試。比如說今天有一個新的跨組織大專案的領導機會,可能我們自覺能力還不夠,但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萬事都能等我們準備好,才把機會放到我們眼前的。如果你很想要嘗試,就要勇於和老闆爭取,藉由過往的成績來支持你的提議。
冒險嘗試失敗了也算是一個磨練,成功的話除了磨練,也會得到事業上的成果。畢竟「You own your own career development. If you don't speak for yourself, no one will.」過往文章〈心得體悟:亞裔專業人士在美國的職場之路〉也有許多這個議題的著墨。
跳槽前,確保自己是run into an opportunity,而不是run away from a problem
最後,矽谷、或是美國科技業給予軟體工程師的機會很多,有經驗的工程師每週都會收到不少recruiter的招募LinkedIn訊息。中文諺語說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英文是「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從外部看許多機會可能都感覺比較好,讓人想要一直去追求新的機會。
但跳槽看似簡單,我們自我問題不解決,在新的地方也會陷入同樣的困難,而且工作經歷越多的時候、好的機會越稀少(從外部來看),跳槽的門檻也會變得更高。
在考慮機會的時候,確保自己是要run into an opportunity,而不是run away from a problem。換工作不是因為要逃避可能面臨的問題,因為在新的地方,舊的問題也還是會出現的。
雖然說我們在乎自己的影響力,但如果我們的能力足夠,許多機會、成果都會因為我們的爭取、執行得當的自動產生其對應的影響力,所以在乎影響力的同時,也要好好專注自我的能力及成長。
以上是我的一點小心得,不論你是不是工程師,你有什麼增加在公司影響力的方法及心得呢?歡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 以上內容均為作者個人經驗與觀點分享,不代表其任職公司立場
本文經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