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中有錢人的心 街友的產品也可變身精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編譯:林子豪
編按:本文改寫自Living Furniture Project創辦人Alastair Sloan所撰寫之文章。Living Furniture Project是一家倫敦的社會企業,旨在協助街友以丟棄的舊家具為素材,設計並改裝成時尚的新家具。全文為作者第一人稱敘述。
當你的企業銷售不佳即將面臨倒閉時,該怎麼辦呢?你可以拉高產品價格,暫時求取生存,但也可能會失去僅剩的客戶。再說如果你是一家社會企業,而且客戶大多來自窮人時,提高價格基本上是死路一條。相反的,如果你選擇壓低價格,或許可以吸引更多客戶,但是以目前大多數的社會企業來說,並沒有足夠的資本來承擔銷售折扣,最終還是必須關門大吉。
那麼,社會企業難道無路可走了嗎?其實不然,我與其他社企同好認為,某些社會企業或許還有第三條路:那就是創造高附加價值變身為精品,來吸引中高階級的消費者。我們來參考以下三個例子:
Living Furniture Project
首先以我創辦的社會企業為例,Living Furniture Project僱用倫敦街友、培訓他們所需的木工技能、並利用丟棄的舊家具為素材,以全新的設計重新打造時尚的新家具。我們也邀請許多知名設計師為客戶量身訂做。我認為我們顯著的三重基線(設計家具、為街友創造工作機會、回收舊家具減少垃圾)是受到客戶青睞的主要原因(編按:三重基線廣泛指兼顧財務績效、社會影響、環境保護三基線)。當然,身為家具業者要賺錢並不容易。但是,我認為只要我們獲得一些關心社會環境的高消費族群,我們就有生存和成長的空間。

(圖片來源)
Nueluxe
Nueluxe是個提倡社會環境永續性的精品平台,以三重基線為本,來評選及認證具有社會環境永續性的豪華精品,包括酒店、民宿、家具、服飾、珠寶、化妝品等等。短短開站幾個月以來,已經獲得許多好評。
Nueluxe創辦人Nina Rennie表示,現今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重視並標榜永續性,尤其他們面對的是較會挑剔的高消費族群,精品的品牌定位將會是一個關鍵。Rennie解釋,她並不是要為一些知名品牌打廣告。即使是個小品牌,只要符合Nueluxe開出的永續性標準,也可以在該平台上有發聲的機會。Rennie希望藉此平台,集合許多重視永續性的豪華精品,並同時建立一個推崇永續性的消費社群,使他們能有更愉快的綠色購物體驗。

(圖:Nueluxe代表三重基線的認證標誌/圖片來源)
Rubies in the Rubble
在英國,每年超市共約丟棄了上千萬噸的剩餘蔬果。Jenny Dawson身為一位美食愛好者,實在無法忍受這種浪費,而創辦了Rubies in the Rubble,從超市取得剩餘蔬果並製作果醬和甜酸醬。除了成功地把砂礫變成珍珠之外,更提供了一些新的工作機會。
Rubies in the Rubble成立之初僅在菜市場擺攤,現在已經可以在倫敦的二十餘家超市中看到他們的產品(每罐定價約新台幣230元),包括有皇室認證的Fortnum & Mason。
Dawson表示,許多超商認為他們做的事很有意義,所以願意協助銷售。但是,他們最在乎的還是甜酸醬的品質。Dawson認為這是做為社會企業家必須要有的認知:消費者不會僅僅為了公益而來買你的產品,到頭來你還是得與其他產品競爭,來證明你確實物有所值。為此,Rubies in the Rubble很認真地做出消費者滿意的口味,希望大家繼續支持「砂礫中的珍珠」。
以上三個範例充分顯示創造高附加價值是社會企業值得考慮的一條路。另外,SharedImpact是一家提供社會投資(social investment)的線上交易網站,其董事長Paul Cheng也表示,社會企業應朝著精品的方向定位,以吸引更多的社會投資。Cheng說:「就像鑽石,本質上只是有色的石頭,並不值錢。但是經由業者多年來巧妙的行銷,使它們成為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精品,賦予無限價值。我希望我們也可以效仿這種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把社會企業推廣給更多投資人。」
總結來說,我認為社會投資是目前許多社會企業欠缺的催化劑。普遍投資人認為社會企業就是犧牲利益以追求公益,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證明整合三重基線而創造的附加價值是有錢也買不到的,或許就可以把社會企業發揚光大。
資料來源
- The Guardian: How social enterprises can tap into the spending power of wealthier customers
- Living Furniture Project
- Nueluxe
- Rubies in the Rubble
延伸閱讀
本文獲社企流授權刊登,原文於此
最新發展: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