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綱下的國文教學:你覺得國文老師應該要給予學生什麼才對?

新課綱下的國文教學:你覺得國文老師應該要給予學生什麼才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與其現今國文教學若是執著於語文(言)使用的絕對性,或許多元議題的開展廣度是更適合現在社會,意即我們要從語文(言)傳遞的角色轉換為文字訊息的處理者,課文議題只是個引子,我們要如何用這引子去訓練學生處理網路上所面對的文字資訊,這角色轉換是值得國文教師思考。

最近和多年不見的朋友聊天時,彼此都慰問關心著對方的工作及生活,也由於我在學校授課國文的緣故,朋友隨口問了我一個問題:「對於課綱的內容,你有什麼看法?」

從朋友詢問的口吻來推測,他想瞭解的意見認知,應該是新聞上或政治名嘴糾結的史觀認定問題,而非現行新課網強調的多元議題與素養導向概念。朋友所提問的也是大問題,這也沒有所謂的應該如何做才正確,我也不太喜歡用政治語言去簡化議題論述。撇除政治語言,現行新課綱在語文教學面確實存在些許討論空間,因為光是國文教師之間就存有不同看法,而且每個人重視的部分也不同。若說第一線的教學者都有看法上的差異時,圈外人的疑慮勢必更大。

然而在回答朋友問題之前,我內心便先問了自己這個問題:「你覺得國文老師應該要給予學生什麼才對?」老實說我自己也覺得這沒有標準答案,形音義?國學理論?文學哲思?人文反思?閱讀素養?寫作指導?好多東西是難以全然兼具,試提出以下幾點來探討。

一、語文精準度與議題廣泛度的衝突

以國文課本的選文來說,似乎可以看到現行新課綱選文的範圍非常廣泛,廣泛到很多文章是第一線老師都不曾讀過,甚至連作家名號也都是第一次聽過,當然這裡的廣泛是指各類議題的兼容度。選文中各類議題的開展和反思都有,老實說這部分頗讓我肯定,畢竟在台灣多元文化發展的社會中,大量資訊及多元議題的掌握能力,已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素養能力。

此時產生的衝突,便是在於語文寫作技巧很上手的作者,有時議題的視野開展卻有限;議題開展夠廣泛且獨到的作者,有時文筆寫作技巧卻普通,甚至字句詞彙偶有誤用,對語文掌握不夠精準,有時出版方基於尊重作者亦不見得會更正。

例如A議題在台灣社會引起非常大的關注,剛好課本亦搭配時事而選用某人的某篇文章,但是因為對A議題有感而寫作的那位作者,不代表他是專業寫者出身,更別說文章不見得有良好寫作技巧能讓學生參考。然而該文章在課堂詮釋和哲思引導上,師生之間卻能創造許多課堂互動和對話,這部分確實加了許多分數,但是作者文筆真的很普通時,你覺得這篇文章的選用價值為何?是否應該為了兼顧多元而稍微忽略文學性?還是標舉文學性價值是勝過其他議題的開展?

自從國民政府遷台時期以來,政府在台灣實施華語文教育也歷經了幾十年,舉例來說,大約從一九五○到一九七○年代之間的現象最明顯,當時許多外省籍作家的散文、新詩、小說作品中,不論在敘述邏輯、文筆流暢度或語文掌握度上,寫作技巧都非常成熟和優秀,這些作品當作學生創作參考範例也都很好,但是這些作者寫作視野多集中在「原鄉元素」或「原鄉記憶」,很少能難看到對於台灣土地人事物相關的寫作。然而像鍾理和這類曾到過中國東北短暫生活過的台灣籍作家,他在那時還能用流暢華語文寫作台灣土地的相關素材,其實算是非常少數的特例。

對照本省籍作家在當時的存在,撇除害怕惹禍上身而選擇在威權時代噤聲的人之外,許多本省籍作家其實很想創作文學,但是對華語文說寫能力處於從零開始的階段,等到本省籍作家真正具備華語文基本寫作能力,也是到了一九六○年代末期的事,他們的寫作題材多與台灣土地元素連結,但是兩相對照下的華語文掌握技巧,相較下仍是外省籍作家突出許多,而這些重新學習華語文的本省籍作家也被稱為「跨越語言的一代」。

到了一九七○年代之後,這些「跨越語言的一代」對華語文掌握更熟悉了,加上他們的第二代自小就接受華語文教育,故而華語文說寫技巧成熟,文學創作實力與數量也驚人,文學開始大量聚焦台灣土地人事物,舉凡洪醒夫、吳晟等作家皆是,故而一九七○年代被認定是「鄉土文學時期」,這些本省籍作家的作品也慢慢出現在國文課本中。除此之外,早期原住民對華語文寫作的生疏與斷層,更是會有這類的「原華疏離」。

簡單說,國民政府遷台最初的一二十年之間,有關台灣土地(不論閩客原族群)的寫作元素,在這段時間是幾近斷片狀態,能否被收錄於國文選文就別談了。當時政府強勢推展華語文教育,想必華語文表達的素質亦是選文考量重點,對照那些華語文弱勢且關注台灣土地的本省籍作家,其實就是被忽視的議題和對象。

若以「語文精準度」作為國文教材的選文考量,那麼台灣土地上的其他元素或議題,難免會被排擠。例如現今台灣有許多的新住民、國際移工或外籍學生,若是他們用華語文書寫在台灣的生活經驗,或許文意表達尚能讓人理解,但是距離文學美感仍有一段距離;或是他們若使用原鄉母語創作,再將之翻譯成華語文,這樣的選文是否值得收錄於國文教材?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都只選擇收錄「專業作家」的優質文筆文章,那麼議題關注視野僅只限於「作家圈」或「文學圈」,那社會上「其他圈子」的議題仍舊被犧牲忽視。故而整體而言,新課網強調的多元議題與素養導向,雖然在體制教育上的操作不見得完美,但我仍是持以正面態度來看待。

二、語文(言)使用的界定與絕對性

在課堂上,學生有時會很在意形音義的正確與否,舉例幾年前非常火紅的中國影集《瑯琊榜》,中國在宣傳上都會念成「ㄌㄤˊ ㄧㄚˊ ㄅㄤˇ」,但這劇名若依照台灣教育部公告則是念「ㄌㄤˊ ㄧㄝˊ ㄅㄤˇ」;又或者像是「小姐」一詞在台灣是很平常的使用,在中國可能就帶些負面。類似不少兩方的語文(言)差異,我個人在這部分不會太糾結,只是告訴學生在哪理使用,就按照那裡的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