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檔案會說話》:檔案不等於真相,使用者必須提醒自己「批判檔案」、「反讀檔案」

《政治檔案會說話》:檔案不等於真相,使用者必須提醒自己「批判檔案」、「反讀檔案」
Photo Credit: AP / TPG 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權館與真促會共同策劃《政治檔案會說話》一書,五位作者群策群力,希望用簡單明瞭的方式,提供大眾讀者檔案基礎知識與實用解碼撇步,好吸收、易消化,掌握之後,就不難讓檔案吐真言!

文:陳翠蓮

【第一章 政治檔案的開放之路】

檔案開啟的震撼

二○○七年,中正紀念堂展出「再見,蔣總統!反共.民主.台灣路」展覽。年輕的張旖容前來看展,竟然看到自己的外祖父黃溫恭的案件就在展板上!原判十五年,卻因蔣介石總統親筆批示「黃溫恭死刑」,而遭槍決。檔案上蔣介石批示的紅字像雷擊一樣,令她全身震動,趕忙聯繫母親黃春蘭,接洽檔案管理局調閱檔案,繼而發現外祖父黃溫恭槍決前曾留下五封遺書。這些逝者最後的交待從不曾到達家人手中,為了索回親人的遺書,張旖容透過「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的協助,更進一步清查發現戒嚴時期被國家扣留的一七九位白色恐怖受難者所留下的遺書。

上過戰後台灣史課程的葉小蓁(化名),得知可以向檔案管理局申請白色恐怖檔案,她想要知道祖父所涉及的政治案件、判刑與受害的經過。但是,取得檔案之後,她極為震驚。她去找老師,透過電腦打開檔案,指著螢幕上密密麻麻的密報資料,困惑地問:「檔案上說的這些是真的嗎?我阿公參與監視、擔任線民、提供密報?所以,他其實也是加害者?」

戒嚴時期的台灣發生眾多政治案件,無數個人受害、家庭慘遭橫禍,受害者與家屬該如何獲知案件始末?何處可以獲得檔案?究竟國家機關還保留了多少檔案文件?做為戰後台灣政治史研究者,我常常被徵詢這些問題。不僅是政治受難者與家屬,近年來愈來愈多高中教師、地方文史工作者也有這樣的需求。

政治檔案的公開,點燃追查真相的希望,但同時也開啟了戒嚴時期白色恐怖歷史的複雜面貌。檔案中的記載都是事實嗎?我們能不能相信檔案?應該怎樣看待檔案?上述葉小蓁面對檔案而產生的疑惑,並不是特例,我自己從事研究工作也常遇到類似問題,必須仔細推敲檔案中的真實與虛構。

在實際應用政治檔案之前,以下,我們應先瞭解我國檔案開放的經過,以及所謂「政治檔案」的範圍。

民主化與檔案開放

一九九○年,李登輝先生由國民大會選舉為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在此之前,他以副總統身分繼任蔣經國留下的任期,權力並不穩固,面對民間「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推動公義和平運動,提出「公布真相、平反冤屈、道歉賠償」等要求,僅回以「要向前看,不要向後看」。這使得和他一樣走過那個肅殺時代的朋友都不能諒解。在歷經黨內幾波主流與非主流鬥爭,正式獲得權力後,李總統終於能夠積極回應民間的強大呼聲,指示行政院成立「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邀集專家學者撰寫《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

為了調查研究能夠順利進行,他要求行政部門、警備總部等提供檔案,更以中國國民黨黨主席的身分下令黨史會公開「大溪檔案:台灣二二八事件」等重要相關史料。黨政部門的二二八事件相關檔案陸續開放,加上口述歷史的加速採集,噤聲近五十年的二二八事件研究得以展開。

這是解嚴以來政府機關首度開放政治檔案。這波政治檔案公開並無相關法令依據,主要來自政治領導人的意志與裁決。黨政機關提供的二二八事件檔案,後來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保存、提供閱覽,並編輯出版成數冊檔案史料彙編。

二○○○年台灣首度政黨輪替,民進黨籍的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他的競選政見中就主張開放二二八事件檔案,上任後即指示行政院研考會落實政見。剛剛成立不久的「國家檔案局籌備處」,首度邀集專家學者三、四十人,進行「二二八事件檔案蒐集整理工作計畫」,這是第一波政府檔案徵集工作。次年行政院研考會檔案管理局正式成立,更屢屢從事政府檔案徵集工作,包括「國家安全、美麗島事件與重大政治事件檔案訪查徵集計畫」;「民國三十八年以前政權移轉及政府遷台初期有關接收與施政歷史」;經濟部、經建會、外交部等檔案徵集;再度清查戒嚴時期政治偵防及審判案件檔案;清查一九七○年代以前總統府、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法務部調查局檔案審選作業等等。

二○一六年蔡英文當選中華民國第十四任總統。她以「推動轉型正義」做為主要政見之一,《促進轉型正義條例》通過後,檔案管理局再度邀集學者專家清查威權統治時期三十三個重點機關的檔案,獲得近十四萬案突破性成果,內容包括內政部警政署、法務部調查局、國防部後備指揮部等情治機關針對海外留學生、政治異議者、社會運動者、學術界、文化界、宗教團體之監控、調查、逮捕等。這些數量龐大的政府檔案,將有助於解答戒嚴時期國家暴力運作模式、加害體制與社會監控機制等課題。

由上述過程我們可以發現,近三十年來政府檔案開放腳步緊緊跟隨著民主化進程,充分顯示自由開放社會下政府資訊公開的特性。

檔案開放所引發的爭議

二○○三年,檔案管理局於國父紀念館舉辦「美麗島事件檔案展」,展覽中,部分美麗島事件受刑人在軍法局所撰自白書、獄中家書被公開展示。雖然舉辦展覽重點在呈現民主運動者的理想與勇氣,但是展出內容包括受害者在壓力下所做的陳述、涉及私人情感的書信,引起台灣人權促進會等團體批評,認為將導致參觀者誤解、也有侵犯個人隱私的嫌疑。當事人之一施明德對研考會與檔案管理局提出告訴,更是引起極大矚目。訴訟進行多年後,研考會主委葉俊榮刊登道歉啟示,並承諾政府將實現檔案開放和轉型正義,雙方達成和解而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