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再驅逐逾兩百艘「中國海上民兵船」,他們究竟從何而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被分析家們稱為「小藍人」的中國海上民兵船,3月以來頻頻進入菲律賓主張擁有主權的西菲律賓海。中國海上民兵據稱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所掌控與資助,然而中國從不承認他們的存在,也否認外界稱呼他們為「海上民兵」。
西菲律賓海國家工作小組(NTF-WPS)5月13日指出,中國海上民兵( Chinese maritime militia ,CMM)的船隻再次回到西菲律賓海(即菲律賓主張在南海擁有主權海域,範圍大致為菲律賓經濟海域)以及菲律賓其他部份的經濟海域(EEZ)。
《詢問者報》報導,菲律賓國家安全顧問、西菲律賓海國家工作小組主席艾斯畢倫(Hermogenes Esperon Jr.)指出,根據海上巡邏紀錄,5月9日發現至少有287艘中國海上民兵船,散佈在巴拉望省卡拉延市(Kalayaan)海域以及其他經濟海域上。
西菲律賓海國家工作小組表示,菲律賓海巡署和漁業及水產資源局目前已經驅逐這些出現在巴拉望省(Palawan)仙賓礁(Sabina Shoal,菲稱Escoda Shoal)周遭的中國船隻。
菲律賓海巡署和漁業及水產資源局已經分別在5月7日到8日和4月27日到29日,兩次驅離仙賓礁周遭的中國海上民兵船。
3) Philippine officials reported seven maritime militia vessels from China were seen in a stationary linear formation at Sabina Shoal, also known locally as Escoda Shoal.
— Indo-Pacific News - Watching the CCP-China Threat (@IndoPac_Info) May 6, 2021
The Sabina Shoal is located 130 nautical miles west of Puerto Princesa, Palawan and east of Ayungin Shoal. pic.twitter.com/vWT36RGny0
3月起菲律賓在牛軛礁(中稱,菲稱Julian Felipe Reef)周遭海域,發現超過220艘中國海上民兵船,船隊隨後四散在南海。此事引發菲律賓多次向中國發出外交抗議,亦讓菲中在南海議題上展開諸多交鋒。
《CNN》報導,牛軛礁位於渚碧礁(Subi Reef)、永暑礁(Fiery Cross Reef)和美濟礁(Mischief Reef,菲稱Panganiban Reef)組成的三角形之間。這三個礁是中國近年來填海造島工程中,所形成最大的三個島嶼,形成三足鼎立,島上均建造的大型基礎設施,包括飛機跑道。總部位於華盛頓的亞洲海事透明倡議(AMTI)主任格雷戈·波林(Greg Poling)最近向英國《每日電訊報》稱,中國人工島特別是渚碧礁、永暑礁和美濟礁,正在轉變成海空基地。
《詢問者報》報導,中國在南海七個礁上建設人造島,當中有數個就在菲律賓經濟海域上。比如當中規模最大的美濟礁 ,就十分接近巴拉望省。艾斯畢倫指出,在中國的人造島周遭發現更大批的中國海上民兵船,當中有些相當接近目前由菲律賓佔據的島嶼。
《CNN》報導,美濟礁人工島現在是南沙群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由於它位置處於中國控制島嶼的最前沿,因此也常被稱為中國的「海上前哨」,長期以來,美濟礁一直是南海爭議海域緊張局勢的焦點。
《詢問者報》報導,西菲律賓海國家工作小組指出,5月3日到10日間,每天都有四艘中國海上民兵船隻出現在黃岩島 (Bajo de Masinloc)周遭。艾斯畢倫說,「儘管中國有他們單方面且非法的『禁漁令』,禁止他們的漁船每年的5月1日至8月16日期間在南海緯度12度以北捕撈漁獲。但是(我們)還是看到兩艘中國海上民兵船在黃岩島潟湖內從事漁撈。」
西菲律賓海國家工作小組鼓勵菲律賓漁民無視中國禁漁令,繼續在本國海域捕撈漁獲。5月7日到9日期間,大約每天也都有十艘菲律賓漁船在黃岩島潟湖內活動。

南海上的「小藍人」
《CNN》報導,這些漆成藍色的中國海上民兵船被分析家們稱為「小藍人」,據稱由中國人民解放軍 (People's Liberation Army)所掌控與資助。然而,中國從不承認他們的存在,也否認外界稱呼他們為「海上民兵」。
在持續數週的菲中外交角力中,中國外交部稱這些船隻為「漁船」,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亦說「(菲律賓所稱)中國海上民兵不存在。」菲律賓國防部則表示,這些中國船隻「放肆」且「令人費解」。
西方專家們指稱,海上民兵是中國在南海主權角逐策略裡的其中一種手段,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及海岸警衛隊負責人在2020年12月的報告中提到,北京利用海上民兵來破壞其他國家的主權並執行非法求償。
美國兩名專家Conor Kennedy和Andrew Erickson在2017年為美國海軍戰爭學院 (US Naval War College)撰寫的一份研究中指出,「民兵是中國武裝部隊的關鍵組成部分,是所謂人民武裝力量系統(People's Armed Forces System)的一部分。」、「他們是由國家組織、發展和控制的部隊,在軍事指揮系統下運作,進行由中國政府資助的活動。」
美國太平洋司令部聯合情報中心前行動負責人卡爾·舒斯特爾(Carl Schuster)受訪指出,「海上民兵擁有自動化武器及堅固的船體,近距離與之交戰時相當危險,他們的船隻移動速度可達18到22節,比世界上90%的漁船都要快。」
此外,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捕魚船隊,光數量就超過18萬艘,中國更將民兵與漁船整合在一起,導致外界無法清楚知道中國實際有多少艘武裝船隻。
延伸閱讀
- 「南海仲裁只是廢紙」杜特蒂批前朝從黃岩島撤軍,卻又怪他未堅定護南海主權
- 菲律賓指更多中國民兵船散佈南海,美國重申美菲聯防條約
- 中國稱220艘船在南海爭議島礁「避風」,杜特蒂:身為總統,將保護菲律賓領土
新聞來源
- More Chinese maritime militia ships return to West Philippine Sea(詢問者報)
- 南海角逐:中國被指部署「小藍人」 英國航母戰鬥群遠航(CNN)
- 衛星圖片「顯示美濟礁新變化」 中國被指推進「完全軍事基地化」(CNN)
- Beijing has a navy it doesn't even admit exists, experts say. And it's swarming parts of the South China Sea(CNN)
責任編輯:徐卉馨
核稿編輯:杜晉軒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