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國際藝壇之星如何以線代筆,繫住千絲萬縷的回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當代藝術家塩田千春創作生涯中規模最大的個展《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已於5月1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順利開幕。藝術家在記者會上對於此次台北站的呈現,表示「非常滿意,經過沈澱之後的作品,甚至比2019年東京森美術館首展時更加完整。」
日本當代藝術家塩田千春創作生涯中規模最大的個展《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已於5月1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順利開幕。曾說過「展覽結束就像是風暴過後,只是重複著嚼蠟般的生活」,歷經2020一整年無法如期舉行的展覽,藝術家在記者會上對於此次台北站的呈現,表示「非常滿意,經過沈澱之後的作品,甚至比2019年東京森美術館首展時更加完整。」包含六件大型裝置在內,展中共集結100多件作品,不僅創作年份橫跨25年,以洋裝、行李箱和窗框等現成物為媒材的經典創作,也都可以在展中看到。
表象不在之後,還剩下什麼?
穿過一樓左側長廊的白色紗線裝置作品後,便來到第一間深灰色展間,這裡是塩田千春意識的洞穴。錄像、照片和大量親撰的文字,紀錄了那些位於轉捩點的作品,也為日後反覆出現的主題「缺席的存在」、「皮膚的記憶」和「個人災難與創傷」等進行鋪陳。

入口處六歲時畫下的水彩作品旁,並置著大學時期的最後一張油畫,好似上下括弧,將塩田短暫的平面創作經歷放入括號。出生於大阪市一個經營漁箱工廠的家庭,塩田自幼便看著生產線壓製出一個個整齊規矩、卻面目模糊的成品。「不想像機械一樣工作」的強烈心情,使她在12歲便立志成為藝術家。


然而進入京都精華大學油畫系後,她卻逐漸感受到平面繪畫的限制,自畫像更為她帶來龐大挫折感。對她而言,運用技法塗抹的形狀總帶著一股彆扭,自己真實的樣貌,唯有在閉上眼時才能看見。因此,1994年在澳洲坎培拉大學交換期間,塩田在牆面和身體分別掛上純白畫布,當頭灌下大量紅色瓷漆,象徵性地讓畫框後的觀察者缺席,帶著滿身滿臉鮮紅的色彩,從畫布的子宮裡誕生,從此〈成為畫〉問世。這件作品的紀錄照被展示在上述兩件平面畫作不遠處,標示著「缺席的存在」(不在のなかの存在)成為藝術家往後的重要命題之一。

表演過程中黏附在身上的紅漆,整整經過三個月才完全剝除,但皮膚的記憶卻永遠留下。19歲時,波蘭纖維藝術家瑪格達蓮娜.阿巴卡諾維奇(Magdalena Abakanowicz)空具皮囊的無頭雕塑「Abakans」,開啟了塩田對皮膚的想像。古巴裔美國藝術家安娜.門迪埃塔(Ana Mendieta)將肉身揉進泥土裡的行為藝術,更影響了其在1999年創作的〈浴室〉。畫面裡,塩田坐在浴缸中「試圖一次次把泥土倒在自己臉上,聽身體呼吸的聲音,以重獲意識」。透過不斷覆蓋與除去、再製與剝落材質各異的「皮膚」,是否就能在某個瞬間觸碰到靈魂與物質世界接壤之處?
以皮膚為主題的哲學思考,在接下來的展間中持續延伸。〈時空的反射〉(2018年)和〈內與外〉(2008/2021年)是兩件彼此相鄰的作品。前者將「衣服」視為第二層皮膚,白色長洋裝被侷限在立方體框架中,好似在社會規則下備受束縛的女性身體。塩田以黑色絲線傳達活在男性眼光中的焦慮不安,卻讓身體輕巧地從漂浮的裙裝逸脫,以「不在」與其抗衡。

一旁的〈內與外〉則將「牆與門窗」假想成第三層皮膚。東西德分裂的歷史和拆毀柏林圍牆的記憶,與塩田前往德國留學的時代相距不遠,曾住在昔日東柏林的監視塔上,她從該區建築物廢墟中收集了約1500枚舊窗戶,這件作品以其中一小部分為創作媒材,將木窗拼成一道半開放式圍牆。無數窗戶的堆疊彷彿無限擴充了這道牆的觸覺感知,和從窗內往外望的人們心裡那股跨出牆外的渴望。

私密災難和「沈默的雄辯」
不斷追尋皮相底下的真實之外,塩田對災難性事件也近乎執著,〈靜默中〉和〈外在化的身體〉以一牆之隔內外呼應,將幼時鄰居家的火災、和罹癌後身體的病痛,以絲線架構出抽象形體,形成私密情感的紀錄。比起遺忘之後安然度日,她選擇帶著強烈意志和慾望,去直視這些無從消解的創傷感受,透過創作將其轉化、昇華,以此深掘生命的韌性。
進入黑色絲線收束而成的時光隧道,便來到記憶中的災難現場,展間化作音樂教室,無人的觀眾席邀請來訪者駐足聆聽一場無聲音樂會。九歲時塩田的鄰居家發生火災,鋼琴在逐漸燃燒殆盡的同時,不再按照琴譜乖巧的歌唱,而是以琴之姿、懷抱琴鍵的記憶,在崩毀之際哼鳴出自己的音符。無生命物件在承受災難的同時,偶然產生的生命力和主動性,以及在那之後永久的沈默,深深潛入塩田心底。


〈外在化的身體〉則將癌症治療過程中的疾病感具象化。2019年接到森美術館片岡真實館長的展覽邀約後數天,塩田被醫生診斷出癌症復發。她曾形容:「治療時,身體經過一個個物理性的過程,彷彿自己的靈魂也被機械支配了。」和片岡館長經過一年多的討論後完成的這件全新作品,相較於早期作品〈睡眠之間〉以病床代替消失的身體,久違地讓身體重新出現。
破碎的皮革是內臟的隱喻,血管般紅色細網底下,放置著用藝術家手腳翻模而成的青銅雕塑。而在病中意識到肉體的脆弱易逝,她也為年幼的女兒特別創作了展中另一件作品,〈靈魂的對話〉,在錄像中訪談德國的孩童們,一同談論「什麼是靈魂?」

旅人、旅程及陰性空間
從柏林藝術大學畢業之後,塩田便久居德國。在不斷搬遷的日子裡,她拿起絲線,在工作室和公寓中,像蜘蛛一樣織起自己的網。彷彿手握這些熟悉的紗線,就能在陌生環境下重新打造出舒適的巢。走進塩田的裝置作品裡,身體感官輕易被喚醒,美術館白盒子一般的空間,也被她用釘子和絲線重新度量、建構。
超越運動場上的勝利,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運動競賽中,總有站上頒獎台、榮獲金銀銅牌的高光時刻,但每每在賽事裡,即使遭逢意外受傷,仍要堅持運動精神、完成比賽的運動員們,也值得獲得全場觀眾們的熱烈鼓掌。場外勿以一時成敗論英雄,成功應由運動員自己來定義。如同Nike秉持Just do it的精神!鼓勵大眾全力以赴、放手一搏,何謂成功?將無所定義!

0.03秒,對日常生活中的你我,可能只是一個彈指的瞬間;解鎖手機的指尖滑動,可能都遠多於這剎那。但對於2023年成都世大運游泳賽道上的台灣選手王冠閎來說,這卻是奪得金牌或銀牌的差距。在200公尺蝶式的決賽中,與日本選手寺田拓未僅有0.03秒的差距,王冠閎以1分55秒69的成績奪下銀牌,也為接下來的亞運增添信心。無關排名,王冠閎在賽事中的全力拼搏,更值得所有人鼓掌喝采。事實上,從甫落幕的世大運,到即將登場的2023年杭州亞運,甚至延續到眾所期待的2024年巴黎奧運,贏與輸或許是運動場上寫實的成功象徵,但無論是否如願奪牌,展現竭盡所能對勝利渴望的運動員,或許更值得人們的尊敬與鼓勵。
個人的成功 需要時間來累積

逐漸受到國人關注的田徑場上,陳奎儒肯定是引起熱議的體壇新星。在2017年台北世大運的男子110公尺跨欄項目中,跑出了13.55秒的成績,不僅奪得銀牌,更打破全國紀錄。隔年2018雅加達亞運再以13.39秒紀錄突破自己樹立的全國紀錄,睽違48年由台灣選手拿下男子110公尺跨欄銀牌。但你可曾想過,幼年時的他曾需穿鐵甲衣、輔助器來協助正常行走。
陳奎儒身旁的訓練團隊成員們,總是會給予他「一直很努力地在進步」的評鑑,他也曾在媒體訪問中說道:「從小到大我都不是最好的,因為不被看好,所以每次我都想做到最好。」如鐵一般的意志,逐步精進、超越輸贏,達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標,讓陳奎儒終能踏上東京奧運的最高殿堂,與美國、牙買加的頂尖選手們同場競爭。

「雖無法改變家庭環境,但我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拳擊甜心黃筱雯,從小父母離異、父親更多次吸毒入獄,仰賴爺爺開計程車扶養長大,接觸拳擊運動後,靠著自己的雙手,擊敗原生家庭的束縛,扭轉自己的命運,在東京奧運一舉奪銅,在2023年世錦賽更拿下第二面金牌。
無論在田徑場、拳擊場上的運動員們,即使有場邊教練與支援團隊的陪同,仍是需要一人扛起身心靈的龐大壓力。成功絕非一蹴可及,一時的輸贏並無法定奪每一位運動員的成就,因為往往在跌倒之後的重新邁步前進,步伐會更加地堅毅有力,運動員背後的故事也將更加的立體、鮮明而耀眼。
大我的勝利 不受限於運動場上
近年來,從持續吹起熱血旋風的HBL高中籃球聯賽,以及2023年成都世大運中華男籃締造隊史新猷的第11名佳績,加上赴日參加世界大學籃球系列賽,擊敗美國NCAA一級球隊與地主日本白鷗大學球隊的政大雄鷹籃球隊,再看到因COVID疫情睽違三年重啟的威廉瓊斯盃籃球邀請賽上,中華藍和中華白兩隊的拼搏表現,都讓台灣民眾們重拾起對於籃球運動的熱愛。在球類運動的團隊項目裡,成敗或許會因個人如英雄般的表現而影響輸贏,但藉由團隊凝聚眾志成城的力量與態度,更可讓球隊中的每一位球員都互相砥礪與交互成長,所展現出共好、共榮的團隊精神遠比隊伍能否奪牌的成果還更值得我們感動與學習。

另一方面,步出競技場外,運動員也能夠在社會中發揮其影響力,藉由不同方式來啟發更多新世代,感受運動的正向力量,進而創造更好的社會良性互動,這何嘗不也是一種運動的勝利呢?空手道競技場上的「小清新」文姿云,就曾在Nike與Teach For Taiwan團隊的邀請下前往花蓮,陪伴當地8所偏鄉小學的62位學童們,擔任一日老師,親自寫教案、帶領學童們上課、進行分組競賽,而文姿云也希望透過個人對於空手道運動的執著及拚勁,讓更多孩童們能體驗運動精神的重要性,進而對自我人生產生更多的決心與動力。
而身為中華男籃主控的陳盈駿,如同他控球後衛的角色,在籃球場外更是完美的詮釋「分享」的精神。陳盈駿攜手Nike,以他的生活口號「Have a nice Ray」,走訪偏鄉從事公益活動,透過籃球運動,教育基層孩童,更分享身為籃球運動員會面臨的挫折與挑戰,鼓勵偏鄉孩童勇於挑戰自己不設限。讓運動的成功定義不僅侷限場上的勝負,反而將運動的精神扎根全民心中,亦是一種廣義的勝利。
屬於未來的勝利,全世界共享

透過運動所彰顯出的成功,更可能是屬於全人類的。馬拉松界知名的Breaking 2計劃,就是一項無關世界排名與競賽輸贏的範例。挑戰人類在體能上的極限,當那1:59:40的紀錄終於達成,勝利並不僅屬於Eliud Kipchoge一人獨享,而是全人類共同努力的成就。
文化上的成就更可以透過運動的表現形式,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3年9月即將舉行的第19屆亞運,首度將Breaking(霹靂舞)列入正式競技比賽項目,同時亦將於2024年首次登上巴黎奧運,體壇人士更積極倡議將其延續至2028年洛杉磯奧運。目前正努力進行亞運培訓的台灣Breaking(霹靂舞)國手孫振就曾表示:「正因有著長達50年的嘻哈文化來支撐,才能孕育出Breaking如此獨特的競技舞蹈,進入奧運殿堂。」

更多女性投入運動領域的未來,也是全球體壇發展上的一大成功。身處變革最前線的全球女性,正重新定義著運動的意義,Nike全球女性品牌副總裁Liz Weldon曾說到:「在過去的50年裡,我們在展現了反叛精神的同時,也引領著進步的方向—Just Do It。我們一直鼓勵世界各地人們只管放手去做。」女性透過競技體育、健身等不同形式的運動,為體壇注入一股充滿靈魂、齊心團結,以及不受框架約束的感動。無分性別族群、人人皆能動起來的下一代,相信必將是運動的一大成功。

運動場上的贏與輸或許是運動成就的光與影,但頒獎台上的光榮僅僅只是一位運動員生涯的驚嘆號。但背後無數動人的運動故事與運動員展現的不服輸的精神,是一個接一個的逗號與未完待續。正如Nike持續支持各領域頂尖好手追求卓越,秉持Just Do It的精神,鼓勵運動員放手一搏,成就屬於自己定義的成功。
漫畫設計:劉若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