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展覽】《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國際藝壇之星如何以線代筆,繫住千絲萬縷的回憶?

【展覽】《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國際藝壇之星如何以線代筆,繫住千絲萬縷的回憶?
Photo Credit: Claire Chu攝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當代藝術家塩田千春創作生涯中規模最大的個展《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已於5月1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順利開幕。藝術家在記者會上對於此次台北站的呈現,表示「非常滿意,經過沈澱之後的作品,甚至比2019年東京森美術館首展時更加完整。」

日本當代藝術家塩田千春創作生涯中規模最大的個展《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已於5月1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順利開幕。曾說過「展覽結束就像是風暴過後,只是重複著嚼蠟般的生活」,歷經2020一整年無法如期舉行的展覽,藝術家在記者會上對於此次台北站的呈現,表示「非常滿意,經過沈澱之後的作品,甚至比2019年東京森美術館首展時更加完整。」包含六件大型裝置在內,展中共集結100多件作品,不僅創作年份橫跨25年,以洋裝、行李箱和窗框等現成物為媒材的經典創作,也都可以在展中看到。

表象不在之後,還剩下什麼?

穿過一樓左側長廊的白色紗線裝置作品後,便來到第一間深灰色展間,這裡是塩田千春意識的洞穴。錄像、照片和大量親撰的文字,紀錄了那些位於轉捩點的作品,也為日後反覆出現的主題「缺席的存在」、「皮膚的記憶」和「個人災難與創傷」等進行鋪陳。

IMG_4118
Photo Credit: Claire Chu攝影
藝術家早期的創作歷程以錄像、照片和文字等形式展出

入口處六歲時畫下的水彩作品旁,並置著大學時期的最後一張油畫,好似上下括弧,將塩田短暫的平面創作經歷放入括號。出生於大阪市一個經營漁箱工廠的家庭,塩田自幼便看著生產線壓製出一個個整齊規矩、卻面目模糊的成品。「不想像機械一樣工作」的強烈心情,使她在12歲便立志成為藝術家。

IMG_4128
Photo Credit: Claire Chu攝影
〈蝶倚向日葵〉,1977年、水彩、紙本 54x39cm
IMG_4127
Photo Credit: Claire Chu攝影
無題,1992年、油彩、畫布 166x134cm

然而進入京都精華大學油畫系後,她卻逐漸感受到平面繪畫的限制,自畫像更為她帶來龐大挫折感。對她而言,運用技法塗抹的形狀總帶著一股彆扭,自己真實的樣貌,唯有在閉上眼時才能看見。因此,1994年在澳洲坎培拉大學交換期間,塩田在牆面和身體分別掛上純白畫布,當頭灌下大量紅色瓷漆,象徵性地讓畫框後的觀察者缺席,帶著滿身滿臉鮮紅的色彩,從畫布的子宮裡誕生,從此〈成為畫〉問世。這件作品的紀錄照被展示在上述兩件平面畫作不遠處,標示著「缺席的存在」(不在のなかの存在)成為藝術家往後的重要命題之一。

IMG_4122
Photo Credit: Claire Chu攝影
〈成為畫〉,1994年、行為藝術、裝置(紅色瓷漆)

表演過程中黏附在身上的紅漆,整整經過三個月才完全剝除,但皮膚的記憶卻永遠留下。19歲時,波蘭纖維藝術家瑪格達蓮娜.阿巴卡諾維奇(Magdalena Abakanowicz)空具皮囊的無頭雕塑「Abakans」,開啟了塩田對皮膚的想像。古巴裔美國藝術家安娜.門迪埃塔(Ana Mendieta)將肉身揉進泥土裡的行為藝術,更影響了其在1999年創作的〈浴室〉。畫面裡,塩田坐在浴缸中「試圖一次次把泥土倒在自己臉上,聽身體呼吸的聲音,以重獲意識」。透過不斷覆蓋與除去、再製與剝落材質各異的「皮膚」,是否就能在某個瞬間觸碰到靈魂與物質世界接壤之處?

以皮膚為主題的哲學思考,在接下來的展間中持續延伸。〈時空的反射〉(2018年)和〈內與外〉(2008/2021年)是兩件彼此相鄰的作品。前者將「衣服」視為第二層皮膚,白色長洋裝被侷限在立方體框架中,好似在社會規則下備受束縛的女性身體。塩田以黑色絲線傳達活在男性眼光中的焦慮不安,卻讓身體輕巧地從漂浮的裙裝逸脫,以「不在」與其抗衡。

IMG_4099
Photo Credit: Claire Chu攝影
〈時空的反射〉,2018年、白洋裝、鏡子、金屬框、Alcantara黑線 280x300x400cm

一旁的〈內與外〉則將「牆與門窗」假想成第三層皮膚。東西德分裂的歷史和拆毀柏林圍牆的記憶,與塩田前往德國留學的時代相距不遠,曾住在昔日東柏林的監視塔上,她從該區建築物廢墟中收集了約1500枚舊窗戶,這件作品以其中一小部分為創作媒材,將木窗拼成一道半開放式圍牆。無數窗戶的堆疊彷彿無限擴充了這道牆的觸覺感知,和從窗內往外望的人們心裡那股跨出牆外的渴望。

IMG_4104
Photo Credit: Claire Chu攝影
〈內與外〉,2018 / 2021年、舊木製窗,尺寸依空間而定

私密災難和「沈默的雄辯」

不斷追尋皮相底下的真實之外,塩田對災難性事件也近乎執著,〈靜默中〉和〈外在化的身體〉以一牆之隔內外呼應,將幼時鄰居家的火災、和罹癌後身體的病痛,以絲線架構出抽象形體,形成私密情感的紀錄。比起遺忘之後安然度日,她選擇帶著強烈意志和慾望,去直視這些無從消解的創傷感受,透過創作將其轉化、昇華,以此深掘生命的韌性。

進入黑色絲線收束而成的時光隧道,便來到記憶中的災難現場,展間化作音樂教室,無人的觀眾席邀請來訪者駐足聆聽一場無聲音樂會。九歲時塩田的鄰居家發生火災,鋼琴在逐漸燃燒殆盡的同時,不再按照琴譜乖巧的歌唱,而是以琴之姿、懷抱琴鍵的記憶,在崩毀之際哼鳴出自己的音符。無生命物件在承受災難的同時,偶然產生的生命力和主動性,以及在那之後永久的沈默,深深潛入塩田心底。

IMG_4096
Photo Credit: Claire Chu攝影
〈靜默中〉,2002 / 2021年 燒焦鋼琴、燒焦椅、Alcantara黑線,尺寸依空間而定
IMG_4097
Photo Credit: Claire Chu攝影
〈靜默中〉,2002 / 2021年 燒焦鋼琴、燒焦椅、Alcantara黑線,尺寸依空間而定

〈外在化的身體〉則將癌症治療過程中的疾病感具象化。2019年接到森美術館片岡真實館長的展覽邀約後數天,塩田被醫生診斷出癌症復發。她曾形容:「治療時,身體經過一個個物理性的過程,彷彿自己的靈魂也被機械支配了。」和片岡館長經過一年多的討論後完成的這件全新作品,相較於早期作品〈睡眠之間〉以病床代替消失的身體,久違地讓身體重新出現。

破碎的皮革是內臟的隱喻,血管般紅色細網底下,放置著用藝術家手腳翻模而成的青銅雕塑。而在病中意識到肉體的脆弱易逝,她也為年幼的女兒特別創作了展中另一件作品,〈靈魂的對話〉,在錄像中訪談德國的孩童們,一同談論「什麼是靈魂?」

IMG_4089
Photo Credit: Claire Chu攝影
〈外在化的身體〉,2019 / 2021年 牛皮、青銅,尺寸依空間而定

旅人、旅程及陰性空間

從柏林藝術大學畢業之後,塩田便久居德國。在不斷搬遷的日子裡,她拿起絲線,在工作室和公寓中,像蜘蛛一樣織起自己的網。彷彿手握這些熟悉的紗線,就能在陌生環境下重新打造出舒適的巢。走進塩田的裝置作品裡,身體感官輕易被喚醒,美術館白盒子一般的空間,也被她用釘子和絲線重新度量、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