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參與式前瞻】氣候組:未經妥善規劃的能源轉型政策,將成為台灣未來30年的風險

【參與式前瞻】氣候組:未經妥善規劃的能源轉型政策,將成為台灣未來30年的風險
Photo Credit: 台大風險中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制定永續治理不宜再以過往針對單一領域、地區、面向的模式去思考,而該考量2050年國家願景中,各議題目標之間相互作用、交織的關係,並認知到,即便同是邁向永續發展目標,政策與政策之間仍存在著無法同並進的可能性,並溝通與協調來得到一個解決之道。

文:胡祐瑄(台大風險中心助理研究員)

兩梯次的「2050參與式前瞻工作坊—The Taiwan We Want」的規劃中,有超過一半的時間為小組討論 ,依照參與者的專業領域與關注議題,工作團隊將其分成數位科技(數位組)、人口結構變遷(人口組)以及氣候緊急事件(氣候組)三組,每組一桌,每桌分別安排三位工作人員,在準備過程中,各組工作人員根據各主題上應處理的議題以及組員名單設計合適的討論模式,在工作坊當天則分別擔任討論紀錄、機動支援,以及桌長的角色。

在這兩場次的工作坊中,我擔任氣候組桌長。小組桌長的主要使命是按照活動流程、扣合工作坊宗旨去推動討論,這包含了促進來自不同背景、原先互不相識的組員在小組中願意開口發表自己在議題上的觀點,並傾聽其他立場不同的聲音;同時,每桌桌長須適時歸納與總結一個階段的討論。猶記得在瀏覽組員名單後,發覺無論是青年或新創場次,大家皆是在氣候政策、再生能源、循環經濟等相關領域深耕有時的佼佼者,這使過往幾乎沒有主持經驗的我,起初不免有些緊張,更不禁質疑自己是否能勝任這樣的角色。

很幸運地,在工作夥伴們的支持以及參與者們熱烈的反應之下,兩梯次的氣候組討論都形成了相當精彩的跨界交流,屢屢回憶起,對於大家有滿滿的敬佩與感謝。身為台大風險中心的助理研究員,在主持了兩場次的氣候組討論後,我有以下的觀察和啟發。

圖片1
Photo Credit: 台大風險中心

在兩場次的工作坊的討論內容中,可以看見一個有趣的對照。雖然都是圍繞氣候變遷議題討論,在同一個議程下,青年場與新創場的討論焦點有所不同,青年場的參與者較強調政府對於氣候危機評估的準確度與對應政策的合理性,新創場則是帶出相關能源轉型與物質循環等主題在主流論述中較不常檢討到的問題。相似的是,兩場次的參與者都相當關注再生能源在20至30年後各面向上的發展,並間接引出潛在其中的系統風險。

台灣青年看國家氣候調適政策

系統風險一:氣候政策,治療急於預防。除平時政府與媒體經常提及的「節能減碳」,在2050年的情境中,若未妥善制訂調適政策,極端氣候不僅將威脅國民健康與環境,更可能全面性衝擊社會與經濟發展。

青年場中有政治工作者指出,在未來數十年間,升溫帶來的影響並不僅侷限在環境層面,而是會全面性地影響社會。舉例而言,在最劣情境RCP8.5 [註] 中,台灣的增溫在本世紀末可能升溫超過攝氏三度,而因為海平面上升,臺灣本島面積約4%即將消失,這將衝擊約120萬的人口(許晃雄等人,2017;Chen and Wang,2019)。

圖片2
暖化情境下臺灣海平面上升衝擊分析(RCP8.5和升溫4.0C) | 資料來源:Greenpeace 綠色和平,筆者重新繪製

在這樣的情境下,許多經濟活動可能無法順利進行,因為太熱,農夫一天當中可以工作的時間會一再縮短;一年當中需要開冷氣的月份增加更將導致能源需求持續增加;因為被淹沒而消失的土地亦牽涉國土規劃的調整,而土地稀缺。同時,青年場參與者也意識到,氣候緊急狀態正一點一滴侵蝕著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連結自身處境,他們設想自己在2050年前後將陸續步入中老年,屆時極端氣候可能導致更多疾病,加劇健康風險,亦是一大未解的隱憂。

青年場參與者強調,對於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衝擊應該做出更適切、準確的評估,應檢視國家是否有投入足夠的資源與人才進行相關研究,其中不只應規範合理的中長程減碳途徑、減緩未來災害,更是應該為最劣情境做好萬全的準備。

台灣新創產業看企業環保行動

系統風險二:未經有效規範定義的永續目標存有高估減碳進程之風險,被高估的減碳量將使台灣未來30年越來越偏離減碳路徑。

新創場次中,有參與者認為,政府與公眾應注意各式商業行為中是否有漂綠(greenwashing 或 green sheen)的現象。

所謂漂綠,係指企業營造自身環保永續的形象,商業運作本質卻非如此,這個概念最早是美國的環保人士Jay Westerveld在1986年一篇檢視酒店業環保政策的文章中提出,常見手法有像是標示無效的環保認證、使用過於專業的敘述或是刻意隱藏部分不環保的真相等等。(Pearson, 2010;董書吟,2020)而在台灣,漂綠議題早在十幾年前就有人討論,然而,相關的情形在今天的社會中仍層出不窮。

工作坊參與者以鹵素燈為例,指出許多標榜環保的鹵素燈商品,實際耗電量遠高過功能與規格相似的LED燈泡,使用壽命更是比LED燈泡短了許多。早在五年多前,就有智庫揭露這個情形,但在許多歐盟境內的商店中,卻仍有許多鹵素燈產品卻以「Eco」等暗示性詞彙來誤導消費者。(LEDinside,2015)

目前,許多西方國家包含澳洲以及歐盟已經逐步淘汰鹵素燈。在我們看得見、摸得到的有形商品中,就已存在著許多漂綠的情形,而在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金融商品中,更是隱藏著大量似綠非綠的現象。放眼台灣金融界的永續轉型進程,我們也時常可以看見一些社論質疑台灣企業在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ESG)上的表現沒有確實實踐環保的意涵。

對此,金管會在2020年8月表示計劃在2021年推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表示在今年(2021年)年底前將訂出統一的綠色金融定義,推出永續金融數據整合平台。金管會在2017年首次推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其中著重在鼓勵對綠能產業的投融資、發展綠色債券等;在本次推行的「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則是將綠色金融的範疇擴及如綠色建築、綠色運輸等永續發展產業,並且強化ESG相關的資訊揭露。近期,金管會已在行政院院會報告以上相關內容,計畫透過金融機制推動,驅動企業管理ESG相關風險並培養韌性。

圖片3
Photo Credit: 台大風險中心
氣候組參與者盤點台灣氣候政策問題

氣候永續轉型在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