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紀念「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反映拜登積極與中共爭奪華裔認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拜登總統領導下的美國軍方,選擇陳瑞鈿、朱安琪與呂超然為亞裔典範人物,自然是希望今天的華裔美國人以他們為榮,繼續為增加美國社會的多元與包容做出貢獻。
5月不只有星際大戰紀念日,而且還是美國一年一度的亞洲-太平洋裔美國人傳統月(Asian Pacific American Heritage Month),目的是要向現今定居美國的2140萬亞太裔人口致敬。就如同每年10月份的黑人歷史月(Black History Month)一樣,於1978年10月通過立法的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是為了表揚亞太裔美國人在過去200年來為美國的歷史、社會與文化帶來的貢獻。
起初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只是為期七天的亞太裔美國人傳統周,僅限於每年5月份第一個周末後的七天。不過隨著從亞洲-太平洋地區,尤其是包括台灣在內的東亞地區人口移民美國越來越多,亞太裔在美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亞太裔美國人傳統周自1990年開始擴大為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此一只紀念,不放假的紀念月,代表著美國變得更加多元與寬容。
身為華裔美國人,這個傳統月對筆者而言當然也是深具意義,至少代表來自亞洲-太平洋地區的我們被接納為美利堅大家族的一員,能驕傲訴說自己先祖的歷史還有對美國的貢獻。無論是從非洲裔、拉丁裔還是亞太裔的角度出發,美軍永遠都是促進族群融合的先鋒,在紀念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上不落人後,各軍種都推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
比如美國空軍推出了抗戰期間加入中華民國空軍,投入對日作戰的華僑飛行員陳瑞鈿。陳瑞鈿雖然不曾參加過美國空軍,卻因為具有華裔美國人身份,而且又在美國正式參戰前就成為擊落超過5架敵機的王牌飛行員,從而被視為美國首位二戰空戰英雄。美軍陸戰隊推出的,則是韓戰期間在朝鮮戰場上與中國人民志願軍對峙的華裔陸戰隊少校呂超然。
之所以如此彰顯亞太裔英雄,尤其是彰顯亞太裔的抗日反共英雄,顯然是為了讓世人知道亞太裔美國人同樣可以為了美國的價值而戰。拉高亞太裔英雄的地位對內能促進美國團結,對外則能與這些亞太裔英雄的「父祖之國」建立更為緊密的合作關係,更有效率壓制中共的崛起。而在中國已經為美國所針對情況下,陳瑞鈿與呂超然的「父祖之國」自然只可能是以台灣為代表的自由中國。
與川普不同的反共戰略
從美國對外政策來看,如果川普對中共的圍堵是採取「單邊主義」,在把所有盟邦都得罪的情況下反共,那麼目前拜登總統對中共的圍堵就是採取「多邊主義」,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盟國來反共。川普在面對內部問題的時候,同樣也是以煽動內部矛盾來做為對抗中共的手段。比如去年爆發Covid-19危機,川普就以稱呼Covid-19為「中國病毒」的方式,煽動針對華裔的族群仇恨。
此舉造成針對華裔,甚至於亞裔、亞太裔的暴力事件不斷傳出。根據停止仇恨亞太裔美國人組織(Stop AAPI Hate)統計,自2020年以來已經爆發3795針對亞太裔美國人的攻擊事件,其中包括口頭羞辱與暴力相向。光是在2021年2月到3月間,就有500起投訴被統計出來。而且根據流傳到網路上的影片,對亞太裔族群暴力相向者,絕大多數又是其他膚色的少數族裔。
顯見川普總統操弄黑白衝突與移民問題,導致平常被白人歧視欺壓的非洲裔美國人、中東裔美國人或者拉丁裔美國人選擇找亞太裔出氣。在Covid-19的侵襲之下,美國的團結遭遇到南北戰爭以來的前所未有挑戰。許多遭受自家人敵視的亞太裔美國人對美國失去信心,輕者選擇返回自己的「父祖之國」,重者則將寄望中華人民共和國崛起後替自己「討公道」。
拜登總統顯然看到了對亞太裔美國人的暴力相向,會導致這群以往在美國被視為「模範少數族裔」的族群倒向美國的戰略競爭者。所以他在參選的時候,就透過在華文媒體《世界日報》上發表政見,強調美國新政府的任務是團結所有的族裔共同面對挑戰。等到拜登總統上台後,他也是說到做到的提名了諸多華裔進入聯邦政府服務,他們當中不少人還有台灣背景。
專門負責與兩岸進行貿易談判的貿易代表戴琪、和中共進行太空競賽的美國太空總署噴射推進試驗室工程師嚴正、劉登凱、同中共開展外交戰的駐聯合國改革與管理事務代表盧沛寧,還有在軍事上推展印太戰略的國防部政策次長徐若冰。值得一提的是,戴琪、嚴正、盧沛寧以及徐若冰都出自台灣的外省家庭,而且與大陸時期的國民政府都有極為密切的淵源。

加入中華民國空軍的美國英雄
首先是拜登總統比川普總統更瞭解,過去70年來與美國一起圍堵中共最積極的盟邦不是日本、南韓、南越、泰國或者菲律賓,而是被中共打到台灣的中華民國。尤其是中華民國空軍,不只在歷次台海空戰中重創解放軍空軍或者海軍航空兵,還派遣黑蝙蝠中隊和黑貓中隊飛往大陸替美國執行特種作戰任務。此一歷史淵源,就連日本航空自衛隊也沒有辦法輕易取代。
更何況早在美國參戰前,就已經有為數不少的華裔美國人返回中國投入對日抗戰。當年的美國政府基於「中立法案」,並不鼓勵華裔美國人回國參戰,甚至還剝奪了部份華裔美國人的國籍。後來因為美國參加太平洋戰爭,這些華裔美國人才得到平反,並加入美國陸軍航空軍繼續協助國民政府抵抗侵華日軍。華人在美國的地位,也在《排華法案》被移除後獲得大幅度的提升。
然而根深蒂固的種族觀念,卻不是那麼容易在白人主導的美國社會裡根除。所以創下擊落8架日機擊落後,因為負傷而回到美國的陳瑞鈿少校仍擺脫不了種族歧視,他一生都只能在波特蘭的一家小郵局服務,主流社會更不願意承認他是第一位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空戰英雄。直到經過60年代的民權運動洗禮之後,美國社會對陳瑞鈿的態度才出現改變。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