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落水只為工程做環評?香港水下考古的困難與建議

潛落水只為工程做環評?香港水下考古的困難與建議
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透過在香港積極推動水下考古的香港海事博物館、HKUHG成員,與及香港水下考古總會主席胡名川先生的專訪和資料搜集,嘗試分析現時香港水考下古的困難,並且提出可行建議。

事實上,傳統的側掃聲納等測量儀器本來就有不少限制,例如聲納會受水深、水流和水質影響、測量船要不斷航行來取得不同地區的數據、假如缺少適當的感應器便難以獲取原生數據,又或者會影響所獲取數據的質量等,[22]故這樣對海洋考古調查當然會造成一定影響。

3)水下考古培訓不足

目前,全港分別有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香港考古學會和工聯會提供考古陸上課程,但水下考古課程就只有HKUHG和香港水下考古總會籌辦。[23]由於本地缺乏修讀途徑,因此在香港進行水下考古都需要外聘水下考古專家,例如2014年和2016年的謝菲、2015年灣仔添馬艦調查的Dr. David Parham和2020年糧船灣SDA的Sarah Weaver。[24]

4)近年香港與中國大陸水下考古進程脫軌

中國於1982年才定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起步雖然比香港稍晚,但中國卻在水下考古事件例如英國職業撈寶人麥克哈徹(Mike Hatcher)於1987年於中國水域撈出大量古物後開始正視水下考古,[25]並於1989年定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下稱《水下條例》)。繼2007年至2011年,中國進行最全面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現了108處水下文物後,[26]由2010年起,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簡稱「中心」)不僅在寧波、青島、武漢、福建成立了四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區,並於廣東、福建、浙江、湖北、遼寧等11個沿海及內陸省份開展了20餘項包括「南海I號」、「南澳I號」等的水下文化遺產考古項目。加上中心為水下遺產編寫的《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十二五」規劃》,而且近年亦不斷有加入《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的研究,[27]因此中國的水下考古發展已遠遠超越香港,可以成為香港水下考古的借鑒。

5)開支和其他

與陸上考古不同,水下考古的開支非常高昂。除了測量儀器,水下考古需要潛水衣、潛水儀器、船、燃料等。此外,水下考古須要集天氣、水流等不同的天然條件才能決定是否適合下水;即使萬事俱備,但水質和水溫亦是影響搜尋結果的重要因素。胡名川先生表示,即使在水質較好的西貢,能見度一般也只有一米,加上天氣和水溫太低亦不適合潛水,因此在缺乏先進儀器的前提下,香港水下考古困難重重;加上香港在《古物及古蹟條例》和《環評條例》生效前已一直不斷擴大填海範圍,相信很多水下古蹟已經在發展中消失,特別是在九龍灣啟德機場發現宋代出土文物後,實在難言該水域在發展機場時有多少古物被毀。[28]

建議

1)參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以提高本港對水下遺蹟的保護意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01年通過並於2009年1月生效的《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旨在促使各國更好地保護其國內水下文化遺產。直至今年11月,《公約》已有66個締約國。[29]就提高對保護水下遺蹟的意識方面,《公約》第二條目標和總則的第一至四款提到為確保和加強對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締約國應根據該公約和國際法,按具體情況和能力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和運用各自最佳的可行手段來保護水下文化遺產。[30]

除了政府,市民大眾對保護水下遺蹟的意識亦需要提高。《公約》第20條指出,締約國應採取一切可行措施,提高公眾對水下文化遺產的價值與意義的認識。由於香港普遍對於水下古物古遺的起步較遲,因此對水下考古的概念相對不清晰,為了提高市民對文化遺產的價值與意義的認識,政府可以帶頭推廣,多辦講座及相關活動。[31]此外,政府應該盡快進行全港的水下考古調查,並設定水下古物評級機制,讓港人以至外國人對香港水下古物古蹟有更多認識。

2)添置新儀器

即使目前海洋考古調查多在水下面進行,在科技一日千里的今天,事實上在水面也能夠精確探測水下遺蹟。為提高測量準確度,現在水下考古採用安裝在遙控無人潛水器(Remote Operated Vehicle,即ROV)上的測深光學雷達(Bathymetric Lidar)來掃瞄海床。優點是準確度高、覆蓋率廣、速度快和成本低,將這技術應用於海洋考古調查或其他水下考古遺蹟測量更可減低經濟和安全成本。例如美國一間名為3D at Depth的公司近年研製出以光學雷達為核心技術的測量產品,能夠精確測量達3000至4000米深的海床。只要將潛水器設定後放進海裡,水面用者戴上3D VR眼鏡後便能夠即時目視海床狀況,[32]而無人潛水器就即時繪製3D圖像,[33]聯同其他所收集到的數據傳送至使用者。不過測深光學雷達也有其缺點,即測深光學雷達同樣會受到水質影響。[34]

italysinvisiblecities_vr_01-502931524071
Photo Credit: 3D at Depth官方網站。
在那不勒斯巴亞(Baia, Naples)水面戴上3D VR眼鏡後可即時目視其水下古城。
13-src_3532-159501545927382
Photo Credit: 3D at Depth官方網站。
3D at Depth.

3)水下考古的人才培訓

《水遺公約》第21條水下考古培訓指出,締約國應提供水下考古、水下文化遺產保存技術方面的培訓。這點與提高認識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

就著《水遺公約》第21條,香港政府可以參考是項合約宗旨,資助香港各大院校開辦本地或能與海外課程銜接的水下考古課程,定期在海事博物館或歷史博物館開設相關講座,[35]提高大眾對水下考古的認識和興趣,這除了能夠為將來全港水下考古調查提供考古專才,並可以為現時香港水下接近300個個沉物遺蹟和其他沉物進行詳細測量和考察,協助海洋考古調查。事實上,NAS多年前已透過謝菲在香港教授水下考古課程,目前持有證書的合資格學生約有一百名,加上香港現時已經有七萬位合資格潛水員,[36]為香港水下考古發展提供了優良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