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落水只為工程做環評?香港水下考古的困難與建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透過在香港積極推動水下考古的香港海事博物館、HKUHG成員,與及香港水下考古總會主席胡名川先生的專訪和資料搜集,嘗試分析現時香港水考下古的困難,並且提出可行建議。
4)參考中國大陸水下考古近年的進程
香港雖然不能以國家名義加入國際公約,但亦可參考中國大陸的保育政策和方針,制定相關政策、修定條例或將香港海事博物館的計劃付諸實行,方能與中國和國際接軌。[37]
結語
香港沿海而立,過去在海上絲綢之路上扮演一個東南沿海貿易和走私中心的重要角色。其所衍生的水下遺產反映古代商船往來的商業活動和生活文化,這不但對研究香港歷史文化有重要幫助,而且亦有助增強文化聯繫與身份認同。故此香港的水下考古與陸上考古一樣,對本土歷史釋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香港現時急速發展,對水下考古帶來的迫切性,以及中國以至全球的水下考古發展的大趨勢下,為推動香港水下考古締造了契機。在專才方面,香港有海事博物館的專業知識和網絡、HKUHG的培訓經驗、香港水下總會胡名川先生在世界各地的資深潛水和考古經驗,以及本港達七萬名潛水員,為香港水下考古和培訓香港水下考古學家提供非常重要的基石和資源,因此香港應該努力進取,為未來發展做好準備。
參考資料:
[1] 劉智鵬、劉蜀永編,《屯門》(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頁10-11,30。蕭國健,〈唐代及五代時期屯門在軍事及中外交通上的重要性〉,教育局,頁1。
[2] 香港海事博物館底層,載於〈風險和回報〉。
[3] 香港海事博物館,《糧船灣志.「活」地方志》研究計劃,香港海事博物館。擷取日期:2020年11月11日,Special Exhibitions 專題展覽 (hkmaritimemuseum.org)
香港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信託 x 香港海事博物館:糧船灣志.「活」地方志展覽,香港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擷取日期:2020年11月2日,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 – 最新消息 (lordwilson-heritagetrust.org.hk)
[4] 據香港水下文化遺產資料庫(Hong Kongˈs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database,簡稱HKUCHD)的數字顯示,282項中主要為沉船201項,當中包括未確認的沉船149項﹔非沉船40項,包括未確認的非沉船32項﹔另外不知名物體38項。HKUHG. (2015). Treasures of the deep. Surveying and documenting the underwater heritage of Hong Kong. Hong Kong Maritime Museum, pp. 20-21. treasures_of_the_deep.pdf (hkuhgroup.com)
[5] HKUHG, Treasures of the deep. Surveying and documenting the underwater heritage of Hong Kong, pp. 20-21, 41. HKUHG海洋考古學家謝菲表示有考古價值的地點多達500-600個。奇奧,(2016年8月10日),擷取日期:2020年11月2日,《奇奧香港遊》#3《香港水下考古新發現》,10:20 – 11:50〔影片〕,YouTube。
[6] Hong Kong Maritime Museum and Bill Jeffery. (2014). A proposal for Hong Kong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programme. Hong Kong Maritime Museum, pp. 3. Microsoft Word – Report for HKMM about UCH Strategy v6 (hkmaritimemuseum.org) 〈港發現最古老沉船部件南海一號同款錨桿西貢海底撈出〉,《蘋果日報》(香港),2016年7月17日。擷取日期:2020年11月2日
[7] 電子出版香港法例,《古物及古蹟條例》第53章,電子出版香港法例。擷取日期:2020年11月3日,第53章 《古物及古蹟條例》 (elegislation.gov.hk)
[8] 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程序的技術備忘錄〉,環保署,1997年6月,頁70-71。擷取日期:2020年11月3日,TM.pdf (epd.gov.hk)
[9] SDA Marine Archaeologists. (2016). Project Experience. SDA Marine Archaeologists. Marine Archaeologists – International Specialist Consultancy SDA Marine SDA Marine Archaeologists. (2016). Clients. SDA Marine Archaeologists. Marine Archaeologists – International Specialist Consultancy SDA Marine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