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式前瞻】台灣想要數位轉型,得先做好社會與政治轉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台灣有轉型為數位經濟的雄心壯志,但面臨整個公共和私部門都缺乏數位素養培訓、過度依賴使用傳統的結構來教授素養的挑戰。要加強台灣的數位專業知識,還需要更多的創新方法和教育改革。
文:Roy Ngerng( 國立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他研究永續數位化和對台灣2050年未來的展望研究,也就社會保護問題發表文章)
在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期間,台灣最廣為人知的刺激經濟計畫之一,就是「振興三倍券」。然而這並不是唯一向民眾提供的疫情相關振興措施,文化部也另外推出了藝Fun券,來鼓勵台灣公民在博物館或類似的機構消費。
儘管這些券背後的立意良善,但民眾就得使用不同的手機App來取得政府機構發行的各種券。
不同的App及各異的介面設計,對民眾(尤其是那些不算是科技達人的)造成不必要的混亂和時間耗費;而可以緩解這一問題的方式就是——數位素養培訓(digital literacy training)。
數位素養(digital literacy),是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下文簡稱風險中心)在去年籌備的工作坊討論的主要論題之一,約有60名台灣人被邀請至該工作坊,對2050年台灣的未來進行熱烈討論。這些工作坊在2020年8月和9月進行,將年輕人、學者和新創企業創辦人召集起來,共同為台灣的數位化、永續性和長期照護發展廣泛的策略。
參加者指出:若要實現台灣的數位化目標,亟需在台灣強化數位素養。我們也發現這不僅僅是修正技術官僚主義,在台灣的數位素養培訓計畫,如果沒有徹底的社會與政治轉型,便無法實行。

什麼是數位素養?
歐盟委員會將數位素養納入數位能力架構2.0,其中包括批判性地評估資料和資訊、使用數位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他還包括利用不同的數位工具進行有效溝通和協作的能力。數位素養意指在使用數位科技時,對於資料隱私保護以及身體、心理與環境健康的意識。
台灣不彰的數位素養方案
V-Dem的資料顯示:台灣是最容易受到外國政府(主要是中國共產黨)傳播「誤導性觀點或虛假資訊」的國家。這在被認為得到了親北京媒體支持的韓國瑜競選總統期間,是一個特別顯著的擔憂。
儘管如此,風險中心的一個附屬單位——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於去年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32.8%的台灣人「經常」參考其他來源來證實他們所讀到的新聞,而有22.6%的人從不這樣做。
在2019年的一項LINE研究還發現,只有四分之一的台灣人會在把資訊發送給其他用戶之前,主動對他們在LINE聊天室收到的資訊作事實查核。
大眾不僅僅是消費者
為了打擊假消息,教育部已將 「在所有年齡層中擴展媒體素養、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使大眾不會對假消息信以為真」作為其目標的一部分。
數位政委唐鳳在開拓台灣的媒體素養課程上發揮了作用,她指出,該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在使用社群媒體時發展批判性思考」並辨別真相。該課程還聚焦於「能力」,而不是「識讀」,唐鳳解釋說,這超越了將人們僅僅視為「內容的讀者、觀眾(或)消費者」,而也是生產者。
唐鳳解釋說:「孩子們必須學習他們身為資料生產者、媒體生產者;唯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理解架構與其他效應的涵義,並成為協作式事實核查的貢獻者。」
「從長遠來看,這是對抗假消息的真正方法。」唐鳳表示。

雖然設立素養課程受到歡迎,但風險中心工作坊的參加者認為,政府的舉措仍有不足。
台灣的學生提出:新的能力教育是如何「名存實亡」的。因為,國立台東大學講師蕭福松解釋說,新課程只教給學生「為了通過能力測試他們應該做什麼」,而不是實際的能力技能。
此外,參加者還強調了科技發展的快速變化環境,以及數位素養培訓需要跟上步伐——數位素養以及法規應每隔幾年更新一次。
數位素養應包含社會心理技能
一項2019年的調查顯示,台灣有30.58%的國高中學生曾經歷過霸凌,要麼是作為受害者,要麼是看到或聽到過;其中有18%發生在網路上。去年7月的另一項調查發現,超過47%的國高中生和高職生曾參與網路霸凌——其中18.1%為受害者、10.7%是霸凌者、18.2%是兩者都有,59.2%的學生擔心會被霸凌。
最常見的網路霸凌形式是「在玩手機或電腦遊戲時被攻擊、嘲笑或欺負」(94.4%)、私人資訊「未經同意被他人公開分享」(61%),以及「收到惡意、敵對或冒犯性的私人訊息」(49.9%),這導致學生感到「對人際交往的焦慮或緊張」(24%)、有睡眠問題(12.4%),甚至進行自我傷害(7.9%)和有自殺的念頭(7.6%)。
因此,與會者表示,數位素養應該包括提供學生社會和心理應對機制,以應對網上的侵害。

將社區帶入
幾位參加者建議不採用單調的課程,而是教授實作技能,如採用沙盤體驗式的培訓,讓學生經歷模擬的霸凌或被霸凌的經歷,從而制定應對其情況的策略。練習不僅需要透過數位媒體,也可以透過角色扮演和匿名的方式進行,學校也可以與擁有相關專業和資源的現有人權組織合作。
然而,還有一個問題是:教師是否有能力教授數位素養?2013年對2821名台灣教師的研究發現,教師往往高估了學生報告網路霸凌的意願,同時教師對處理網路霸凌事件也沒有信心;因此,與會者強調,數位素養不僅要教給學生,也要教給教師。為此,在澳大利亞等國家也對教師實施了沙盤體驗,教導他們數位和素養學習。
Tags:
休閒路跑最佳拍檔!跑步教練的百搭經典推薦──adidas史上最輕Ultraboost Light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didas推出經典跑鞋Ultraboost Light,將品牌經典BOOST中底科技再進化。本次邀請專業跑步教練實穿評測、細緻分析,帶您深入認識BOOST能量膠囊與各種跑鞋科技如何引爆能量,賦予它極致緩震性、舒適度與腳感回饋。
現代社會中,養成運動習慣、追求健康永續的生活,已成為許多人理想生活的想像。若仔細觀察,當清晨太陽沿著建築稜線緩緩升起,就能看見不少人換上輕便服裝,在健身房、公園或是馬路上,展開屬於自己的慢跑行程。不過,隨著越來越多人加入跑步運動的行列,網路上也越來越多關於「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跑鞋」的討論。看著市面上從品牌、機能到產品定位琳瑯滿目的跑鞋產品,隨便一數都可以區分出十幾種類別,細緻的產品分類也反應出跑鞋多樣的使用情境。究竟跑步入門的初學者在選擇跑鞋時需要注意哪些部份呢?
談到跑鞋的挑選,這次我們邀請曾帶領過上千位跑步學員的跑團教練梁哲睿(Jerry),來和大家分享挑選時的細節與觀念,「不過就跑步入門者而言,從外型是否對眼、機能泛用與否,其實就能夠挑選出一雙適合於日常、運動場景來回轉換的全方位跑鞋。」哲睿教練說。這次,教練將從他多年的經驗出發,分別從中底科技、跑鞋性能、應用情景等不同角度,為大家體驗評測近期由adidas推出的經典跑鞋──史上最輕的Ultraboost Light!

BOOST科技10週年:承襲經典再「勁」化
「你實際上手,第一個感覺是變輕了。」哲睿教練說。Ultraboost Light不只是歷代Ultraboost中最輕的一雙,也是adidas十年來各項跑鞋科技的心血結晶;其中,一顆顆酷似保麗龍的能量膠囊「BOOST顆粒」,更在這一代迎來輕量、回彈的全方位突破。關於BOOST科技的發展歷史與創新效能,這篇讓你一圖看懂adidas Ultraboost Light打造輕盈腳感的秘密,可以讓大家更深入了解BOOST科技的迭代歷程。
話說回來,10週年的「Light BOOST」技術到底多厲害?首先得從Ultraboost系列的中底談起。「從Ultraboost 21開始,它就變成這種超胖的加厚中底。」哲睿教練分析,「BOOST顆粒增量加厚有效提升了腳掌落地後的緩震與支撐性能,但也讓整體跑鞋的重量及存在感受到不小影響。」不過,這一代的Light BOOST減輕了30%的重量,讓Ultraboost Light同時保留極厚中底的Q彈效能,又不會造成雙腳的負擔,大幅降低長跑後期跑鞋的存在感,讓跑者能更加專注於步伐、配速與呼吸節奏,提升非常有感。
另一方面,Ultraboost Light和過去Ultraboost系列強調緩震和舒適有些不同,Light BOOST技術在輕量化的同時還提升了4%的回彈性,明顯提升中底回彈的推進效果,就像在緩震的同時稍稍推你一把,讓腳跟有種被「往前帶動」的循環感受。再搭配使用Primekint+技術針織的細緻鞋面,整體跑動的腳感不只極度貼合腳背,更舒適包覆所有種類的腳板輪廓,創造輕盈穿戴感與傑出的緩震、回彈效果。

經典就是無畏挑戰:細數Ultraboost Light細節表現
除了中底技術的進化,Ultraboost Light在輔助機能方面也透過其他項目的突破,證明了它作為經典跑鞋的底氣。首先,adidas更新了鞋底上的L.E.P.抗扭系統,將原先放置於中底內層的彈性塑膠片由X型轉為U型,連貫落腳後的支撐性與回彈力道;接著,再透過「船型」的外觀設計,仿造船底圓弧狀的力學設計製作鞋底,讓外觀顯得圓潤討喜,還能藉由鞋型的自然滾動,提供跑者下一步的推進感,讓跑者不需要為穩定腳踝而分心,踩穩漫漫長路上的每一步。

這一代Ultraboost Light依然使用Continental™馬牌橡膠作為大底材質,並透過豆莢式的重點貼法,針對雙腳離地之前實際使用到的摩擦點加強。如此一來,既能減輕整體重量、又能維持跑動時前掌的抓地力,維持與前代相同的推進效果,並達到整體輕量化的目標。

應用場景隨心所欲:亮色搭配、低調穿搭都適合
挑選跑鞋重要的可不只是性能,還有一個生活層面的喜好考量──外觀。「因為外觀會很直接的決定,我會不會想要這雙鞋。」哲睿教練說。無論鞋子的性能再好,如果跑鞋外型本身不對眼,不管功能性再好,還是有很高的機率在挑選跑鞋時被排除──因為就是不喜歡嘛。
但說到這裡,我想熟悉adidas的鞋友們可以肯定地說,Ultraboost系列的鞋款不太會在這關敗下陣來。除了圓潤討喜的鞋型以外,配色也是Ultraboost Light最吸睛的亮點。
這次Ultraboost Light推出多款配色,其中主打色款「活力紅」以高亮度的白橘配色亮相,非常適合作為平常休閒穿搭的單品搭配,增加整體穿著層次感;或是像經典純色系鞋款,adidas也別具匠心加入螢光色點綴,讓本來低調的外觀多了些亮點。
「我常常裡面穿一些運動用的機能服飾,外面就是一般日常穿的衣服,鞋子就搭配它,這樣不只上下班切換方便,而且它也像是你穿搭的第二主角,既不會給別人『你是來運動』的休閒印象,也不會過度正式而失去骨子裡身為跑者的運動氣質。」哲睿教練分享。

極輕超彈、舒適無感,適合休閒入門跑者
「一雙好的跑鞋應該會幫助你、輔助你,讓跑者只需專注在這一步和下一步上面。」這是哲睿教練認為一雙「好的跑鞋」所應具備的條件。當我們將這些條件對應在Ultraboost Light上,便會發現無論緩震、包覆、輕量化及推進感受等,它都有滿全面的平衡性;甚至其亮眼的外型及應用場景的多元性,還為它增添許多便利之處,不只可以搭配日常穿搭,也可以拿來作輕度訓練,提供支撐、推進、抗扭轉等性能支持,滿足種種跑步運動所重視的訴求。
訪談最後,哲睿教練再一次細數Ultraboost Light的超強「輕」功:
- 單位密度減輕30%的Light BOOST顆粒帶來前所未有的輕盈腳感。
- 跑鞋科技革新減少10%的碳足跡,讓Ultraboost Light成為減輕地球負擔的環保跑鞋。
- 外型時尚亮眼、配色活潑吸睛,情境切換隨心所欲。
- 重量輕盈、支撐穩定、抗扭回彈,泛用性能適合剛接觸跑步,或是想入門的跑者。
「如果今天你只有一雙鞋的預算,我推薦這雙鞋子,它的泛用性對跑步入門者而言就是非常好的選擇。」哲睿教練誠懇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