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領悟〉和〈陰天〉編曲皆出自大馬音樂人,就連李宗盛都要跨海邀請合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Mac Chew(周國儀)與 Jenny Chin(陳愛珍)是馬來樂壇炙手可熱的音樂人。兩人善於將他們鐘愛的古典與爵士樂,結合流行音樂,制造出層次豐富的流行作品。臺灣音樂教父李宗盛為與他們合作而常赴馬來西亞家。
文:PM WANG 王彪民(馬來西亞988廣播電台DJ)
Mac Chew(周國儀)與 Jenny Chin(陳愛珍)是馬來樂壇炙手可熱的音樂人,善於將他們鐘愛的古典與爵士樂,結合流行音樂,製造出層次豐富的流行作品。但不諳中文的他們不熟悉中文音樂,接到李宗盛的合作邀約時,曾因不認識此人而興趣缺缺……
近代馬來西亞原創中文音樂,是在九十年代登陸台灣。光良品冠可說是這一波風潮的先鋒,也令台灣樂壇掀一陣雙人男團風潮。
當年,原本以合輯形式出輯的王光良與黃品冠,除了正式以「無印良品」組合名義在台灣發片,台灣企劃將他們重新定位;從文案到MV、編曲到歌詞,無一不依據台灣風格調整。即使在大馬發片時期的光良品冠,已被指太「台味」;然而事實是,各地中文樂迷的確鐘愛台灣流行歌曲。
大馬中文音樂自此與台灣模式貼得更緊,歌手與創作人都以攻進台灣市場為目標。不少大馬音樂人都尋求機會,將音樂事業重心移到台灣,打開國際中文樂壇市場。
許多人看到台灣對於大馬音樂在企劃方面的單向影響,但實際上,大馬音樂在編曲、製作、混音領域中,同時對台灣音樂起著改革性影響。
一切,從當時發展蓬勃的大馬馬來樂壇說起。
馬來流行樂壇的樂迷對於不同音樂類型的接納度很廣,抒情、輕搖滾、重金屬、舞曲、拉丁、騷靈、藍調、爵士、世界音樂,都備受愛戴,滋養了許多各類風格的實力樂手。馬來音樂的影響力,除了在同樣語系的印尼得到空前成功(Sheila Majid於1986年拿下印尼從無外國人奪下的BAFTA最佳R&B女歌手獎) ,在國際舞臺也得到世界級認可(Sudirman在1989年憑原創曲〈One Thousand Million Smiles〉擊敗同臺演繹〈無心睡眠〉的張國榮拿下亞洲最佳男歌手獎)。相較風格較單一的中文流行樂壇,馬來樂壇的音樂人的風格更多元。
當時李宗盛已經是中文樂壇神級製作人。有一次接觸到Zainal Abidin個人專輯《Hijau》,對於其豐富的音樂層次非常欣賞。看見編曲人欄目裏有兩個像是華人的名字,輾轉取得聯系尋求合作。
Mac Chew(周國儀)與 Jenny Chin(陳愛珍)是馬來樂壇炙手可熱的音樂人。兩人善於將他們鐘愛的古典與爵士樂,結合流行音樂,製造出層次豐富的流行作品。作為天後天王級歌手Shiela Majid、Zainal Abidin等的禦用編曲人,不諳中文的他們對於中文音樂完全沒有認知。接到台灣教父級製作人的邀約,兩人曾因不認識此人而興趣缺缺。
李宗盛為顯誠意,答應兩人不必將事業重心移向台灣。從那個時候開始,吉隆坡就成為了李宗盛的第二個家。李宗盛接下來的作品,與兩人合作得最多。
辛曉琪的《領悟》,1994年成為家喻戶曉的歌,大家聽的就是在大馬錄音室裏完成的編曲。這一首歌的編曲方式,對於台灣抒情流行歌的影響極大。尤其讓人津津樂道的,是Mac Chew用了「停頓,變奏」的技巧製造歌曲的戲劇張力,Jenny Chin用幾近與歌者對話式的弦樂編曲建立層次,成為當時台灣歌曲的編曲楷模。
李宗盛和兩人的合作成品,讓他幾乎將音樂事業中最重要的作品都交到Mac和Jenny手中。林憶蓮《Love, Sandy》裏的〈傷痕〉,是先有Mac的編曲、隨後才鋪上李宗盛詞曲的作品;也是李宗盛第一首R&B創作。對於當時流行樂壇來說有點前衛的〈夜太黑〉作曲人欄目中,除了李宗盛,還有周國儀,據說也是編曲與詞曲同步創作的成品。
李宗盛1995年的作品集《不捨》,也由Mac與Jenny全權負責。不難發現,在樂手名單中,出現了許多台灣樂壇陌生的名字。這些名字,都是大馬馬來樂壇中的頂尖樂手。Mac與Jenny的編曲模式,也常選擇與樂手live jam的方式推敲,並適時凸顯樂手個人特色,將編曲輪廓勾勒得更立體。雇傭樂手現場彈奏的風潮,同時期在台灣逐漸取代合成器音樂。
2000年,Mac與李宗盛合作完成的《12樓的莫文蔚》專輯,可說是台灣流行專輯中首張以「編曲包裹人聲」的方式進行混音。繼兩人合作為Karen寫的的《陰天》成為當年熱門單曲後,此專輯再度聯手應用的製作手法也是許多新世紀中文音樂人的參考楷模。
許多大馬樂手,在過去三十年中,成為中文樂壇舞臺上的常客。除了在專輯中出現,在許多港臺歌手的演唱會中,都見到他們的蹤跡。他們擅長的live jamming曲風,在華語流行樂中也成為極為推崇的音樂類別。
戴佩妮於2005年推出的《愛瘋了》專輯,獲得多項金曲獎提名的肯定;她自己憑專輯裏的〈愛瘋了〉一曲拿下最佳作曲人獎。此專輯全程以live jamming的爵士、搖滾、民謠等混搭編曲元素錄製。這也是不知不覺中反向影響著台灣樂壇的大馬音樂人,在吉隆坡的錄音室裏完成的作品。
《愛瘋了》專輯中最後一曲,是大馬樂手自由jam的成品。當中奔放的旋律,仿佛描繪著這一片土地豐富精彩的音樂文化,默默在國際舞臺上激起的漣漪。
本文經《台灣東協造音行動》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台灣東協造音行動》,是由台灣文化部和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主辦,大馬音樂人和媒體人共同組成的“Roar Media”團隊策劃執行的音樂交流平台,將發揮促進台灣與東南亞音樂交流的橋梁。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