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式前瞻】少子化、老化、移工,如何為2050年的超高齡台灣做準備?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想像未來之前,青年們顯然對現狀有諸多不滿。「很難想像三十年後的我在哪裡做什麼、會是什麼樣子……因為現在就已自顧不暇。」在談到人口變遷關鍵趨勢前,現場就瀰漫著一股焦慮感。
文:許令儒(台大風險中心助理研究員)
五年後,台灣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現在的青年如何想像三十年後的自己、想像2050年的台灣?
暑假的尾端,一群約莫二、三十歲的有為青年們,聚集在大學校園一角的討論空間,共同腦力激盪想像未來三十年,他們會如何面對台灣(即將在2025年進入的)超高齡社會。他們有的已在職場奮鬥打拼數年,有的還在就學中,有的已結婚生子,有的是科技業者,有的是政治、媒體、文化或教育工作者,他們的社會身份是創業者、是醫生、是記者、是編輯、是老師、是學生、是導演、是政治幕僚、是社福單位、是倡議團體、是為人父母、也是子女、是老闆、是員工。
他們有多重身份,也各有其專業背景。他們關注台灣的教育、社福、長照等社會政策,也關注移工、原住民、性少數等多元族群團體權益,他們關心數位科技發展趨勢及隱憂、也關心空氣污染及氣候變遷等環境議題。他們或許不是知名、權威的專家學者,但都身處第一線工作場域,瞭解社會現場。因此,這些人被我們找來,關在同個空間兩天,透過面對面的交談,分享各自一則則的故事與看法,寫下一張張的便利貼與海報,在白板上擘畫出(異質的)我們與台灣的未來。

不過在想像未來之前,青年們顯然對現狀有諸多不滿。「很難想像三十年後的我在哪裡做什麼、會是什麼樣子……因為現在就已自顧不暇。」現場瀰漫著一股焦慮感。
當談到人口變遷關鍵趨勢,包括少子化、超高齡社會、人口負成長、國際遷移、性別差距等趨勢,都有其價值、文化、制度、政策、科技與環境的因素與影響層面,且環環相扣。而「少子化」是被便利貼貼最滿、寫最多的一張,各種不同層次的成因與影響,夯不啷當貼了整張海報,討論熱烈。也難怪,當社會上說現代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小孩,年輕人說沒有人給年輕人勇氣,只有幹話。
「一個小孩由六個大人帶」,曾用以形容中國計畫生育(一胎化)政策 [1] 下的獨生子女景象。但台灣在低薪、高工時、高房價、性別不平等、職場不友善、女性教育程度提高,甚或現代化及環境污染導致文明病等等多重因素,十數年來無需政策推行,早已達到超低生育率。[2]
無論是晚婚、晚生、不婚、不願生、不敢生或不能生,結果就是新生兒越來越少,2020年受疫情影響,新生兒數量創新低僅有十六萬多,死亡數量卻破十七萬,首度人口負成長。[3]
少子化現象難以在短期內逆轉,超高齡社會已迅速到來。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亦即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超過六十五歲的老人。相較於獨生子女,「獨老」可能是更緊迫的問題,且因男女平均壽命差異,高齡女性人口占大多數。參與者一邊瀏覽官方發表人口推估簡報提供的宏觀統計數字,也一邊分享各自的經驗。
傳統人口統計將六十五歲以上(高齡)、十五歲以下(幼年)視為依賴人口,十五至六十四歲則為工作年齡人口,將依賴人口對工作年齡人口的比率定義為「總扶養比」=扶老+扶幼比,而台灣的扶養比將在三十年後成長一倍,從2020年的40增長到2050年的80。但就台灣職場「晚進早退」[4] 與世代財富分配情況,至少在經濟層面上,老人不一定是所謂依賴人口。
老人只能被照顧嗎?
「老人只能被照顧嗎?」參與者也意識到,在現代科技與醫療進展及生活形態下,僅以年齡來區分人們的身心靈與社會狀態,過於偏頗狹隘。
如今年3月聯合國首度發布年齡歧視(ageism)全球報告,研究指出態度影響實際生理健康,而維持正向的態度與社會參與,有助於身心健康。也有學者認為,與其擔憂以年齡定義的扶養比問題,更應關注的是勞動參與率,真正參與勞動市場、能扶養他人的勞動者需面對的性別平等、所得分配、身心健康、延後退休與職場安全等問題,若能提升勞參率,對個人有益也可減緩財政負擔。
另一方面,人均壽命增長同時,不健康平均餘命也延長了,這表示照顧需求只會更多。有參與者分享他們身為職場女性兼顧家庭奉養長輩養育子女的甘苦談,若家中有需被照顧的長輩要如何尋求公共(社區長照)資源、協調子女兒媳等家庭照顧責任的分配?怎麼維持被照顧者的尊嚴自主降低依賴?如何建立看護者的專業形象與對其的信任?最終面對親愛的家人驟然離世該如何調適?
個人經驗分享外,對相關政策的討論是工作坊後半場的重點,參與者對勞動人力尤其是照顧人力缺乏很是憂慮。
曾有調查 [5] 指出在照顧責任分配態度上,大部分人認為「為需要的老人提供照顧」有「(一半)是政府的責任、一半是家庭」(64.3%),優先選擇老人照顧方式以「雇用看護或移工」(47%)為多數,再則是「送社區日照機構」(22.8%)。[6]
參與者皆認同,在未來趨勢是家庭支持功能式微、角色改變,需轉換思維與觀念,由新的社會制度與公共政策來分攤過去主要由家庭承擔的照顧責任。
參與者討論到其中一項重要政策,為符合高齡者在地安老(aging in place)的期望,「長照2.0」以拓展社區化的公共照顧為目標之一,自106年開始對全台約80萬失智失能人口的照顧服務覆蓋率從10%提升到109年超過50%,然而這僅是最基本的服務協助,即使預算年年增,但資源投放是否到位?對應不同障別、不同族群文化地區等細緻而多元的需求仍有待努力及突破。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