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定人性基本面貌的三個演化生物學法則:親屬選擇、互惠式利他、親代投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三個中層演化理論分別清楚交代了血親關係、朋友關係和兩性親密關係的演化的根基和大方向,闡明了親情、友愛以及愛情的存在的合理性,同時也點出家庭中的衝突和友情中的背叛,都是在所難免的。
文:甘浚義(哈佛大學心理學研究生)
著名遺傳學家暨東正教徒費奧多西多布然斯基(Theodosius Dobzhansky)說過:「若離開了演化論,生物學的一切均說不過去」。這一句話簡潔地概括了演化學說,對了解人類以及其他生物那根本的重要性。
達爾文在19世紀中期提出的演化論,無疑打開了現代生物學研究的大門,然而他的論述遠遠未能解開所有的生物謎團,所以其他學者一直致力憑藉基本的演化原理探索更高層次、得以更具體解釋生物行為與心理的法則。其中生物學家在上世紀60到70年代發現的以下三個演化原則,可算是對人類(以及其他動物)的天性和社會行為的研究,帶來了最為重大的啟示。
物競天擇?是在競什麼?
要了解這些又被稱為中層演化理論(middle-level evolutionary theories)的演化原則,我們就必先要搞懂演化的底層基本原理。
我們肯定都有聽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句源自赫伯特史賓賽(Herbert Spencer)的名句。這句話可說是演化學中,最廣為人知也是最具爭議性的話,經常被用於合理化商業世界中的惡性競爭和算計,或是推廣優生學說與種類主義。但其實這類充滿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 Darwinism)色彩的偏頗概念,跟演化論的原意大相逕庭。
首先要明白的是,演化其實並不是一個要選出最強大、最自私或是最聰明的個體的機制,而僅僅是一個簡單地由基因異變與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推動的物種演變過程。每當個體進行繁殖,它的基因將會遺傳到其後代;而遺傳的過程中,基因材料會視乎物種與個體的身體狀況好壞,出現一定程度的複製錯誤(也就是異變),以致下一代的軀體可能出現功能上的異常。
既然是錯誤而致,這些功能性異常大多都會是負面的,但就如買樂透一樣,某些基因材料上的抄寫錯誤,也會引致該異變的擁有者/載體(vehicle)得到非負面的功能性差異(例如更密集的性激素受體,或是些微不同的腦部結構和迴路,即brain circuit)。
假如那個差異碰巧能夠有利它的載體生存,或是更美妙地,它能直接促進載體在其身處的環境繁殖,那造成此差異的異變基因,將很可能會隨時間推移下散播並廣傳。而導致負面影響以及被新異變基因比下去的基因們,必然會在該物種中慢慢減少並在最後徹底消失。原理就是如此簡單。
正因如此,杜克大學的穆罕默德諾爾(Mohamed Noor)教授,以及許多其他生物學家,都會說演化交替是一個「數學上的必要結果」(a mathematical inevitability)。
環境中的風險和機遇
說演化不是在盲目選擇最強、最大,是因為這些特徵不見得一定最有利生存和繁殖,不然世界上不可能有植物或微生物等存在。更大的大腦有可能在某些情景是一個有利的異變方向,但不要忘記喔,大腦可是一個能量消耗極高的器官,在食物(獵物)有限的情況下,將過多的資源花費在大腦,很可能不是最有效的生存/繁殖方案。
所以,要了解人性的演化由來,必然要由我們的遠古祖先們的獨特生存環境,以及環境內的適應性問題(adaptive problems)出發。因為這些要點,才是真正得以塑造人類生理、心理與行為傾向的共性的決定性因素。
簡單來說,適應性問題可分為兩大類:風險(hazard)和機遇(opportunity),兩者同等重要。

風險指會直接威脅到生存以及繁殖的問題(例如三億年前提塔利克魚Tiktaalik要適應淺水環境低氧氣的問題,或是,食物鏈中的自營生物以及低級消耗者會被有更高段位的動物捕食),任何能使該生物更有效避開威脅的軀體異變(例如提塔利克魚的四足和類肺組織)和行為傾向異變(例如昆蟲綱中常見的假死行為和蜜獾的兇猛反擊傾向),都能直接幫助該生物存活與繼續繁衍並使那異變相對應的基因廣傳。
而機遇類適應性問題,則是指某生物能在同一條件下更有效益地應用資源,以最大化生存/繁殖可能的改善空間。這種適應性問題也能繼而使有利的異變普及,並影響物種的演化方向(例如人類在約160萬年前學會用火以後,演化隨即選擇了縮小消化道的異變方向(因為煮熟的食物較易被吸收),使寶貴的熱量得以被應用到其他地方)。
好囉,搞懂了演化的底層基本原理,我們現在正式開始探討中層理論。

演化法則1:親屬選擇(Kin selection)
從基礎演化原理引申出來的首個社會行為演化法則,是威廉漢彌爾頓(William D. Hamilton)在60年代中期提出的親屬選擇。
當時在倫敦念博士的漢彌爾頓驚覺既然血親與血親之間,也有一定比例的基因相同(例如就人類而言,父母和兄弟姊妹,與我們自身各有50%相同基因;而表兄弟姊妹和堂兄弟姊妹,則與我們有12.5%基因相同),基因實則上不但能憑載體自身繁殖來達到自我複製,它更可以鼓勵生物自我犧牲來幫助血親(繁殖),從而達至複製效益最大化——只要該行為符合以下條件:
C(Cost你的代價)< r(Relatedness你們的血親系數) * B(Benefit受益者的收益)
簡單來說,假如你已經吃飽了,多吃下一塊肉也不能為你增加太多的好處,但如果你的兄弟姊妹還沒飽,而你把你的那塊肉肉無條件地送給他們,很可能會為你(的基因)帶來更大的繁衍好處。同樣道理,假如你的子女、父母或是兄弟姊妹的生命受威脅,如果你甘願冒一定的風險去拯救他們,很可能會比不救帶來更大的繁殖好處。
Tags:
飛宏科技打進全球低軌衛星市場,以高性能電源技術布局新時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市場正開創令人振奮的新時代,不僅提供更低延遲、更高效率的通信服務,且小型化的設備,大幅降低安裝與製作的成本,因此成為眾多應用領域的首選。而在終端應用中,電源供應的高效能、長壽命、對抗惡劣環境等產品技術更是不可或缺。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應用廣泛,解決了過去因地形限制而無法架設基地台,導致收訊不良等難題。現在無論在山區、海上、偏鄉,甚至是飛機上,都能隨時隨地接收到衛星網路訊號,補足行動網路的不足。隨疫情結束,全球陸續解封,2022年後低軌衛星通訊市場需求逐步升溫,更在俄烏戰爭中成為通訊需求的關鍵角色,也使低軌衛星應用瞬間受到全球的注目。
此外,Starlink、Oneweb等新興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積極推動商業應用相關服務,UCS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提到,全球2022年總共發射約5500顆衛星,其中低軌通訊衛星更佔八成以上。資策會MIC預估,低軌衛星數量將從2023年7,500顆,成長至2030年17,350顆。可見低軌衛星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飛宏科技在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終端接收裝置的電源供應技術表現優異,可供應數據機、路由器、衛星設備之間的所需電力並成為媒介串聯彼此間資料輸。全球最大的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美國全球寬頻衛星網路服務供應商等指標大廠,亦與飛宏科技維持穩定供應合作關係,針對企業、政府與個人用戶提供低軌衛星網路與服務,且飛宏科技的相關產品皆已通過多國安規認證及客戶端嚴峻系統測試規範,將於2024年逐步放量,與全球低軌衛星廠商一同攜手實現高效、低延遲的通訊願景。
飛宏科技期待透過安全、高效的電源技術,推動全球低軌衛星市場持續發展和演進,為未來的科技和太空應用敞開嶄新的大門,滿足世界各地的使用者需求!
本文章內容由「飛宏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