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式前瞻】線上會議可以取代實體活動嗎?重新思考「面對面討論」的意義

【參與式前瞻】線上會議可以取代實體活動嗎?重新思考「面對面討論」的意義
Photo Credit: 台大風險中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學院提供的如果只是片面、單向的知識傳遞,那這波疫情引起的線上課程浪潮,已經可以沖垮大學學院富麗堂皇的高牆。但是如果學院提供共造知識、建構式知識的場域,提供現場面對面才能給予的「專注力」、「創造力」、「凝聚力」活動,那麼面對面討論,仍然無可取代。

文:王瑞庚(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疫情管制最嚴的那段時間,我去購買錄製線上課程的設備,店家表示,這設備供不應求,賣的數量是以往同月的20倍,而且很多是學校老師來買的。他問我:如果疫情繼續下去,會不會以後老師都在線上授課就好了?

台灣在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奇蹟地守住國民健康防線;但是在抗疫過程中,台灣和全世界一樣,為了「保持安全距離」,線上會議在普及性和功能性都有革命性的進步,「線上會議」、「線上聚會」蓬勃發展起來。

在疫情前,「開會」和「學院」,恐怕是守住「面對面」的最後堡壘了,因為面對面提供了「討論」的「臨場感」。儘管已經有相當多的線上會議和線上課程,但不能否認「見面三分情」更是跨文化地,代表了一種更為禮貌、正式的溝通方式。其實虛擬會議技術「早已」成熟,或說那些在電影裡提早出現的虛擬會議場景,很長一段時間未能動搖「開會」和「學院」中「面對面溝通的渴望」和對於「臨場感」討論的追求。

早在上個世紀晚期,Jean Baudrillard的擬像論(Simulacres)早已經看到了「超真實」(hyperréel)的未來,「在場」(présent)與「不在場」(absent)的區隔早已經模糊了。2020年的人們早就習慣用數位資訊看到的「形象」、「符號」、去認識、建構和互動。而且弔詭的是,面對面所認識的「這個人」,和網路肉搜所獲得的「這個人」,哪個才是真的?面對面都不見得比虛擬來得有意義,而「這個人」努力經營的「虛擬(假)形象」也許才是這個人「自我展現的真實認同」!

當前鉅量豐富的線上知識和互動介面,已經足以挑戰大學學院許多的功能,唯一較難取代的部分就是面對面互動,具體來說是學院提供的「面對面討論」的知識流動、溝通、產製與傳播功能方面,尚有優勢。

然而,疫情的海嘯,沖垮了人類面對面文化的牆垣,「隔空喊話」成為期間的「新常態」。攻破「開會」和「學院」的堡壘後,我們還需要面對面討論嗎?當面對面授課的「實體老師」大量在錄製課程,為早已海量的課程增添一筆影片時,當線上授課軟體,可以保留學生問題、回放、編輯,事後再討論時,學院的面對面真的有必要嗎?或者說,學院面對面討論真的沒有辦法被線上討論取代嗎?

遇見,那些「面對面參與」才能創造的知識

他們是一群台灣最有活力、創造力的人,我們稱之為台灣的青年與新創族群。

台大風險中心承接科技部台灣2050前瞻計畫,我們邀請了台灣三大前瞻方向「全球數位化永續轉型」、「氣候緊急與永續發展之治理革新」「人口老化下的科技、健康與社會」從事相關領域工作或具備該領域專業的青年與新創,參與2020年8、9月舉辦的「參與式前瞻工作坊」。

工作坊對我們意義深遠,正是因為這個工作坊的存在,讓已經差不多半年習慣於虛擬、線上、授課、討論與互動,彷彿已經習慣「超真實(hyperréel)學院」的我們,重回、重溫「面對面討論」的知識創造的真正價值(以前習以為常);讓我們真正挖掘了、體驗了那些「面對面參與」才能創造的知識。

1
Photo Credit: 台大風險中心

工作坊目的是讓台灣新創與青年代表在4天32小時的密集討論中,激盪出「高度跨領域、創新與前瞻性的原創知識」。因此透過工作坊的討論設計,以面對面方式產生為共同目標努力的凝聚力,在馬拉松式討論中,主持者和小組營造的現場氛圍,說話者和傾聽者的語氣、姿勢和態度,成為激勵士氣、推動思想流、知識流之間反覆辯論的動力。

不少與會者以「從未有的體驗」來形容這樣的工作坊;他們談到,本次工作坊讓他們感受到設計良好的在場互動,營造出現場討論氛圍;這種氛圍最重要的影響,是帶來群體共造、生產創新知識的興奮感,因此與會者能夠持續地、透過跨領域交流刺激出過去未曾有的想法、思考之前沒有想過的問題並且提出之前沒有想過的解決方案。

也許「在場」(présent)與「不在場」(absent)的區隔早已經模糊了,但這並不表示,兩者創造知識的素材也跟著混淆;借引社會學大師Bourdieu的場域(field)論點 [註];「參與式前瞻工作坊」4天32小時的密集討論營造出一種在場、面對面參與的場域(field),場域提供了「專注力」、「創造力」、「凝聚力」,是線上課程和會議不能給的。

  • 專注力

我們很訝異,第一天討論的專注,讓大家「廢寢忘食」,午餐都不用、休息時間都自願繼續討論(以致於第二天我們必須強制要求休息用餐)。

由於參與者需要共同完成心智圖或議題樹,因此仔細聆聽彼此的發言成為必須。正是因為面對面討論,不會像是線上會議那樣「有規則而禮貌」,會有人插嘴對話、有人整理,即便最少發言的人,也被迫專注於那個當下的情境。而他們又必須記下整個「討論流」以完成心智圖或議題樹。

1
Photo Credit: 台大風險中心
現場討論讓參與者無比專注,甚至利用午餐時間討論
  • 創造力

在那樣的熱情的討論場域,如果人的想法能夠被視覺化,我看到有無數飄浮在空中的知識流,在大家的腦袋上面連來連去。

工作坊的方式,產生了即時回饋而疊加的「知識迴盪」。大家討論到未來台灣的離岸風機,有人關切大量的風機本身如何回收、會不會更污染?眾人「七嘴八舌」可以用大亂鬥來形容;議題意外的發展(不確定)為鋼材的循環經濟、再生能源本身的碳足跡,也甚至開始討論我們「在學界、專家訪談中」都沒有提到的,用生質材料做葉片或回收義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