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面對疫情大爆發,台灣短期得留心四個負面因素

面對疫情大爆發,台灣短期得留心四個負面因素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人經過SARS的洗禮,對於戴口罩和自發性限制活動範圍的接受度高很多,是現在危機爆發後阻斷傳播鏈、快速弭平疫情的有利因素。但另一方面,有4個負面因素讓人暫時還無法太樂觀。

文:趙君朔

全世界已歷經一年四個月左右的疫情肆虐,已可以開始進行這場浩劫對於人類生活影響的初步評估。然而很詭異的是,就在疫苗於先進國家廣泛施打、生活漸漸恢復正常的當下,對於疫情的控制可以說是滴水不漏的台灣卻因為華航機師大意不守規矩而引發了最麻煩的社區感染,造成確診數量從5月15日起連續3天都跳升到100例以上。

這也讓之前都是冷眼旁觀其他國家人民承受封城、親人離逝苦難的台灣人民一下子變成不是局外人,要設法在參考他國痛苦經驗下盡快突圍,壓平感染數曲線。台灣能順利做到、再創奇蹟嗎?若台灣真能做到,接下來又要面對什麼來自後疫情世界的挑戰就是本文要探討的兩大主題。

疫情在大部分國家一旦進入社區或是群聚感染,這個病毒的特性就會造成確診人數呈指數性上升。美國和西歐國家的許多民眾在第一波疫情爆開後還是不願意犧牲個人自由戴上口罩或是取消多人集會就讓疫情雪上加霜。

為了防止疫情徹底失控這些歐美國家只好實行嚴厲的封城,但除了中共這種罔顧人權的流氓國家能徹底的將民眾關在家裡而有效的控制疫情外,在其他國家其實非常難以完全防堵群聚。在法國就屢次發生封城期間有年輕人偷偷辦電音舞會甚至在一場違反限聚令的豪華秘密聚餐中,還曾有政府官員也參加的傳言。在美國更是在封城初期,就發生民眾聚集抗議的鬧劇。

即使經過一段時期的嚴厲封城後疫情趨緩,只要人群重新開始大量聚集,某些封城末期染疫但無症狀的人就變成重新散播病毒的大戶。印度總理莫迪在1月的時候還很驕傲地宣布印度已經取得了抗疫的成功,但在4月宗教盛會大壺節和西孟加拉邦地方選舉執政黨為了勝選拚命舉辦大型造勢遊行後疫情迅速失控,變成現在世上疫情最嚴重的國家,這就是慘痛的例子。

photo
雙北地區疫情三級警戒,台北市萬華區剝皮寮快篩站19日有許多民眾前來篩檢,國軍化學兵全面消毒,嚴防疫情擴散|Photo Credit: 中央社

台灣得留心四個負面因素

相形之下,台灣人經過SARS的洗禮,對於戴口罩和自發性限制活動範圍的接受度高很多,是現在危機爆發後阻斷傳播鏈、快速弭平疫情的有利因素。但另一方面,有4個負面因素讓人暫時還無法太樂觀。

第一是本次社區感染是發生在萬華的茶藝館,這是典型出入人士多且雜,肢體接觸頻繁,而且因為怕被汙名化,有些和確診者同期間出入該區域的人不願意出來篩檢或是即使願意也對疫調的問題回答有所保留,讓傳播鍊無法徹查,加大疫情散播的風險。

第二個是台灣的醫療體系因為健保的預算有限,為了維持營利大部分醫院都是處在接近滿載的狀況下運轉,現在忽然要空出資源處理雙北湧入的確診病患與等待篩檢的潛在感染者會是個挑戰。很不幸亞東醫院已經傳出有7名院內病患遭到感染的新聞。因此如何不讓處理疫情的醫院本身因為資源緊繃反過來爆發院內感染,引爆另一波疫情,也是一向受人讚譽的台灣醫療體系的一大考驗。

第三個因素則是台灣獨有的:要面對引用對岸防疫「成果」去刻意營造政府無能輿論的資訊戰。雖然還無法確認這樣的資訊戰究竟是否有中共的宣傳部門在背後操控,但自從上周五有壞消息傳出後,不斷有親中的政治人物、台商開始在網路上傳遞對岸防疫有多嚴密,台灣是如何輕忽的洗腦文。還大力鼓吹其實根本沒必要馬上執行的封城、普篩、建方艙醫院、效果存疑的健康碼與盡速接受中共製的疫苗。

甚至開始質疑政府之前是存心隱瞞疫情,現在是瞞不住了才被迫公開,目的是要徹底打擊政府施政的合法性。如果是疫情嚴重失控出現這樣的言論也罷,但台灣之前贏得舉世讚譽、讓所有人生活保持正常的防疫成果也要遭受這種無腦的抹黑就可看出台灣現在面臨的挑戰絕對不只在醫療公衛面而已,如何防止民間的抗疫士氣不被干擾也是重要課題。

最後一個則是因為台灣當下擁有的疫苗數不夠充足,已經施打疫苗的人數也還太少。雖說之前是因為確診數太少而造成政府不急於迅速訂購大量疫苗、民眾也感受不到接受注射的迫切性。但如今忽然出現破口,網路上的疫苗注射預約馬上爆滿變成無法再接受新的預約,這讓台灣早點達到集體免疫的目標遙遙無期。

疫情升溫 萬華警分局長率同仁施打疫苗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國內疫情升溫,台北市警察局萬華分局16日表示,萬華區為防疫重點區,為鼓勵局內員警踴躍施打疫苗、增強免疫,萬華分局長張隆興(左)親率同仁前往和平醫院施打疫苗,以持續維護治安、協助防疫、穩定社會。 (台北市警察局萬華分局提供) 中央社記者黃麗芸傳真 110年5月16日

別躁進,穩步求解封

所以總體來看,目前網路上很多使用者表達希望能在兩周內解除三級防疫的願望恐怕難以達成。

比較合理的預測是台灣人大部分自發性的配合防疫、不受資訊戰擾亂心情、醫療體系經過調整逐步能有效處理確診病患和後續更多等待篩檢的疑似病患、新訂購的疫苗能提早在6月份到達並且快速施打後,每日確診數避開指數型爆增的慘劇,並且在一到兩周後從高原期逐步下降到接近個位數,同時對經濟活動與社會生活的影響也僅限於1個月左右便恢復到爆發前的正常狀態。

只是從此要學習和少量的每日新確診數共存並維持一定的警覺心避免如印度般的第二波大爆發。

如果真能照上述的劇本走,對台灣來說已經是很大的福氣,因為到5月中傳出壞消息前,台灣因為是世界上少數幾乎不受疫情任何影響的主要經濟體,因此維持了相當亮眼的經濟成長,還反過來吸引不少從矽谷回來避疫甚至定居的華裔科技菁英。

還有一些外國商務人士短期內也都選擇留在台灣發展職涯。只要大幅調整生活作息與醫療體系應對的時間在一個月左右就結束,並在6、7、8月全力施打進口與之後能問世的國產疫苗,那麼接下來更大的挑戰便是為疫情後的新世界局勢開始做準備。

陳時中:防疫不可能沒破口 如何合作圍堵才重要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全球化受重擊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