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大爆發,台灣短期得留心四個負面因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人經過SARS的洗禮,對於戴口罩和自發性限制活動範圍的接受度高很多,是現在危機爆發後阻斷傳播鏈、快速弭平疫情的有利因素。但另一方面,有4個負面因素讓人暫時還無法太樂觀。
文:趙君朔
全世界已歷經一年四個月左右的疫情肆虐,已可以開始進行這場浩劫對於人類生活影響的初步評估。然而很詭異的是,就在疫苗於先進國家廣泛施打、生活漸漸恢復正常的當下,對於疫情的控制可以說是滴水不漏的台灣卻因為華航機師大意不守規矩而引發了最麻煩的社區感染,造成確診數量從5月15日起連續3天都跳升到100例以上。
這也讓之前都是冷眼旁觀其他國家人民承受封城、親人離逝苦難的台灣人民一下子變成不是局外人,要設法在參考他國痛苦經驗下盡快突圍,壓平感染數曲線。台灣能順利做到、再創奇蹟嗎?若台灣真能做到,接下來又要面對什麼來自後疫情世界的挑戰就是本文要探討的兩大主題。
疫情在大部分國家一旦進入社區或是群聚感染,這個病毒的特性就會造成確診人數呈指數性上升。美國和西歐國家的許多民眾在第一波疫情爆開後還是不願意犧牲個人自由戴上口罩或是取消多人集會就讓疫情雪上加霜。
為了防止疫情徹底失控這些歐美國家只好實行嚴厲的封城,但除了中共這種罔顧人權的流氓國家能徹底的將民眾關在家裡而有效的控制疫情外,在其他國家其實非常難以完全防堵群聚。在法國就屢次發生封城期間有年輕人偷偷辦電音舞會甚至在一場違反限聚令的豪華秘密聚餐中,還曾有政府官員也參加的傳言。在美國更是在封城初期,就發生民眾聚集抗議的鬧劇。
即使經過一段時期的嚴厲封城後疫情趨緩,只要人群重新開始大量聚集,某些封城末期染疫但無症狀的人就變成重新散播病毒的大戶。印度總理莫迪在1月的時候還很驕傲地宣布印度已經取得了抗疫的成功,但在4月宗教盛會大壺節和西孟加拉邦地方選舉執政黨為了勝選拚命舉辦大型造勢遊行後疫情迅速失控,變成現在世上疫情最嚴重的國家,這就是慘痛的例子。

台灣得留心四個負面因素
相形之下,台灣人經過SARS的洗禮,對於戴口罩和自發性限制活動範圍的接受度高很多,是現在危機爆發後阻斷傳播鏈、快速弭平疫情的有利因素。但另一方面,有4個負面因素讓人暫時還無法太樂觀。
第一是本次社區感染是發生在萬華的茶藝館,這是典型出入人士多且雜,肢體接觸頻繁,而且因為怕被汙名化,有些和確診者同期間出入該區域的人不願意出來篩檢或是即使願意也對疫調的問題回答有所保留,讓傳播鍊無法徹查,加大疫情散播的風險。
第二個是台灣的醫療體系因為健保的預算有限,為了維持營利大部分醫院都是處在接近滿載的狀況下運轉,現在忽然要空出資源處理雙北湧入的確診病患與等待篩檢的潛在感染者會是個挑戰。很不幸亞東醫院已經傳出有7名院內病患遭到感染的新聞。因此如何不讓處理疫情的醫院本身因為資源緊繃反過來爆發院內感染,引爆另一波疫情,也是一向受人讚譽的台灣醫療體系的一大考驗。
第三個因素則是台灣獨有的:要面對引用對岸防疫「成果」去刻意營造政府無能輿論的資訊戰。雖然還無法確認這樣的資訊戰究竟是否有中共的宣傳部門在背後操控,但自從上周五有壞消息傳出後,不斷有親中的政治人物、台商開始在網路上傳遞對岸防疫有多嚴密,台灣是如何輕忽的洗腦文。還大力鼓吹其實根本沒必要馬上執行的封城、普篩、建方艙醫院、效果存疑的健康碼與盡速接受中共製的疫苗。
甚至開始質疑政府之前是存心隱瞞疫情,現在是瞞不住了才被迫公開,目的是要徹底打擊政府施政的合法性。如果是疫情嚴重失控出現這樣的言論也罷,但台灣之前贏得舉世讚譽、讓所有人生活保持正常的防疫成果也要遭受這種無腦的抹黑就可看出台灣現在面臨的挑戰絕對不只在醫療公衛面而已,如何防止民間的抗疫士氣不被干擾也是重要課題。
最後一個則是因為台灣當下擁有的疫苗數不夠充足,已經施打疫苗的人數也還太少。雖說之前是因為確診數太少而造成政府不急於迅速訂購大量疫苗、民眾也感受不到接受注射的迫切性。但如今忽然出現破口,網路上的疫苗注射預約馬上爆滿變成無法再接受新的預約,這讓台灣早點達到集體免疫的目標遙遙無期。

別躁進,穩步求解封
所以總體來看,目前網路上很多使用者表達希望能在兩周內解除三級防疫的願望恐怕難以達成。
比較合理的預測是台灣人大部分自發性的配合防疫、不受資訊戰擾亂心情、醫療體系經過調整逐步能有效處理確診病患和後續更多等待篩檢的疑似病患、新訂購的疫苗能提早在6月份到達並且快速施打後,每日確診數避開指數型爆增的慘劇,並且在一到兩周後從高原期逐步下降到接近個位數,同時對經濟活動與社會生活的影響也僅限於1個月左右便恢復到爆發前的正常狀態。
只是從此要學習和少量的每日新確診數共存並維持一定的警覺心避免如印度般的第二波大爆發。
如果真能照上述的劇本走,對台灣來說已經是很大的福氣,因為到5月中傳出壞消息前,台灣因為是世界上少數幾乎不受疫情任何影響的主要經濟體,因此維持了相當亮眼的經濟成長,還反過來吸引不少從矽谷回來避疫甚至定居的華裔科技菁英。
還有一些外國商務人士短期內也都選擇留在台灣發展職涯。只要大幅調整生活作息與醫療體系應對的時間在一個月左右就結束,並在6、7、8月全力施打進口與之後能問世的國產疫苗,那麼接下來更大的挑戰便是為疫情後的新世界局勢開始做準備。

全球化受重擊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1-05-20 給中學生的防疫學習指南:掌握六大技巧,在家也能自律學習
- 2021-05-20 【專訪】紀駿輝:台灣忽略了絕大多數的新冠病毒是由無症狀感染者所傳播的
- 2021-05-20 面對疫情大爆發,台灣短期得留心四個負面因素
- 2021-05-19 新加坡不滿新德里首席部長「新加坡變種病毒」 言論,印度外交部長急滅火
- 2021-05-19 本土新增267例、確診分布逾一半縣市,指揮中心宣布即刻起全國升至第三級警戒
Tags: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