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大爆發,台灣短期得留心四個負面因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人經過SARS的洗禮,對於戴口罩和自發性限制活動範圍的接受度高很多,是現在危機爆發後阻斷傳播鏈、快速弭平疫情的有利因素。但另一方面,有4個負面因素讓人暫時還無法太樂觀。
文:趙君朔
全世界已歷經一年四個月左右的疫情肆虐,已可以開始進行這場浩劫對於人類生活影響的初步評估。然而很詭異的是,就在疫苗於先進國家廣泛施打、生活漸漸恢復正常的當下,對於疫情的控制可以說是滴水不漏的台灣卻因為華航機師大意不守規矩而引發了最麻煩的社區感染,造成確診數量從5月15日起連續3天都跳升到100例以上。
這也讓之前都是冷眼旁觀其他國家人民承受封城、親人離逝苦難的台灣人民一下子變成不是局外人,要設法在參考他國痛苦經驗下盡快突圍,壓平感染數曲線。台灣能順利做到、再創奇蹟嗎?若台灣真能做到,接下來又要面對什麼來自後疫情世界的挑戰就是本文要探討的兩大主題。
疫情在大部分國家一旦進入社區或是群聚感染,這個病毒的特性就會造成確診人數呈指數性上升。美國和西歐國家的許多民眾在第一波疫情爆開後還是不願意犧牲個人自由戴上口罩或是取消多人集會就讓疫情雪上加霜。
為了防止疫情徹底失控這些歐美國家只好實行嚴厲的封城,但除了中共這種罔顧人權的流氓國家能徹底的將民眾關在家裡而有效的控制疫情外,在其他國家其實非常難以完全防堵群聚。在法國就屢次發生封城期間有年輕人偷偷辦電音舞會甚至在一場違反限聚令的豪華秘密聚餐中,還曾有政府官員也參加的傳言。在美國更是在封城初期,就發生民眾聚集抗議的鬧劇。
即使經過一段時期的嚴厲封城後疫情趨緩,只要人群重新開始大量聚集,某些封城末期染疫但無症狀的人就變成重新散播病毒的大戶。印度總理莫迪在1月的時候還很驕傲地宣布印度已經取得了抗疫的成功,但在4月宗教盛會大壺節和西孟加拉邦地方選舉執政黨為了勝選拚命舉辦大型造勢遊行後疫情迅速失控,變成現在世上疫情最嚴重的國家,這就是慘痛的例子。

台灣得留心四個負面因素
相形之下,台灣人經過SARS的洗禮,對於戴口罩和自發性限制活動範圍的接受度高很多,是現在危機爆發後阻斷傳播鏈、快速弭平疫情的有利因素。但另一方面,有4個負面因素讓人暫時還無法太樂觀。
第一是本次社區感染是發生在萬華的茶藝館,這是典型出入人士多且雜,肢體接觸頻繁,而且因為怕被汙名化,有些和確診者同期間出入該區域的人不願意出來篩檢或是即使願意也對疫調的問題回答有所保留,讓傳播鍊無法徹查,加大疫情散播的風險。
第二個是台灣的醫療體系因為健保的預算有限,為了維持營利大部分醫院都是處在接近滿載的狀況下運轉,現在忽然要空出資源處理雙北湧入的確診病患與等待篩檢的潛在感染者會是個挑戰。很不幸亞東醫院已經傳出有7名院內病患遭到感染的新聞。因此如何不讓處理疫情的醫院本身因為資源緊繃反過來爆發院內感染,引爆另一波疫情,也是一向受人讚譽的台灣醫療體系的一大考驗。
第三個因素則是台灣獨有的:要面對引用對岸防疫「成果」去刻意營造政府無能輿論的資訊戰。雖然還無法確認這樣的資訊戰究竟是否有中共的宣傳部門在背後操控,但自從上周五有壞消息傳出後,不斷有親中的政治人物、台商開始在網路上傳遞對岸防疫有多嚴密,台灣是如何輕忽的洗腦文。還大力鼓吹其實根本沒必要馬上執行的封城、普篩、建方艙醫院、效果存疑的健康碼與盡速接受中共製的疫苗。
甚至開始質疑政府之前是存心隱瞞疫情,現在是瞞不住了才被迫公開,目的是要徹底打擊政府施政的合法性。如果是疫情嚴重失控出現這樣的言論也罷,但台灣之前贏得舉世讚譽、讓所有人生活保持正常的防疫成果也要遭受這種無腦的抹黑就可看出台灣現在面臨的挑戰絕對不只在醫療公衛面而已,如何防止民間的抗疫士氣不被干擾也是重要課題。
最後一個則是因為台灣當下擁有的疫苗數不夠充足,已經施打疫苗的人數也還太少。雖說之前是因為確診數太少而造成政府不急於迅速訂購大量疫苗、民眾也感受不到接受注射的迫切性。但如今忽然出現破口,網路上的疫苗注射預約馬上爆滿變成無法再接受新的預約,這讓台灣早點達到集體免疫的目標遙遙無期。

別躁進,穩步求解封
所以總體來看,目前網路上很多使用者表達希望能在兩周內解除三級防疫的願望恐怕難以達成。
比較合理的預測是台灣人大部分自發性的配合防疫、不受資訊戰擾亂心情、醫療體系經過調整逐步能有效處理確診病患和後續更多等待篩檢的疑似病患、新訂購的疫苗能提早在6月份到達並且快速施打後,每日確診數避開指數型爆增的慘劇,並且在一到兩周後從高原期逐步下降到接近個位數,同時對經濟活動與社會生活的影響也僅限於1個月左右便恢復到爆發前的正常狀態。
只是從此要學習和少量的每日新確診數共存並維持一定的警覺心避免如印度般的第二波大爆發。
如果真能照上述的劇本走,對台灣來說已經是很大的福氣,因為到5月中傳出壞消息前,台灣因為是世界上少數幾乎不受疫情任何影響的主要經濟體,因此維持了相當亮眼的經濟成長,還反過來吸引不少從矽谷回來避疫甚至定居的華裔科技菁英。
還有一些外國商務人士短期內也都選擇留在台灣發展職涯。只要大幅調整生活作息與醫療體系應對的時間在一個月左右就結束,並在6、7、8月全力施打進口與之後能問世的國產疫苗,那麼接下來更大的挑戰便是為疫情後的新世界局勢開始做準備。

全球化受重擊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1-05-20 給中學生的防疫學習指南:掌握六大技巧,在家也能自律學習
- 2021-05-20 【專訪】紀駿輝:台灣忽略了絕大多數的新冠病毒是由無症狀感染者所傳播的
- 2021-05-20 面對疫情大爆發,台灣短期得留心四個負面因素
- 2021-05-19 新加坡不滿新德里首席部長「新加坡變種病毒」 言論,印度外交部長急滅火
- 2021-05-19 本土新增267例、確診分布逾一半縣市,指揮中心宣布即刻起全國升至第三級警戒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