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面對疫情大爆發,台灣短期得留心四個負面因素

面對疫情大爆發,台灣短期得留心四個負面因素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人經過SARS的洗禮,對於戴口罩和自發性限制活動範圍的接受度高很多,是現在危機爆發後阻斷傳播鏈、快速弭平疫情的有利因素。但另一方面,有4個負面因素讓人暫時還無法太樂觀。

這場疫情讓原本已經出現停滯的全球化又受了重重一擊。事實上,在2019年1月出刊的《經濟學人》雜誌就曾有長文探討全球化步調的放緩。從貿易與服務占全球GDP比例、跨國公司收益占全球GDP比例、對外投資數量占全球GDP比例、人均收入和美國人均收入拉近的國家數目、標普500公司國外收入占總收入比例等指標來看都是下滑的。

這去全球化的起因是美國2008年的次貸風暴,在一些指標下滑的趨勢才開始減緩不久,川普發動的貿易戰和國內稅法改革讓資金回流又延續了這個現象。

在全世界還在消化、應對川普新政帶來的衝擊時,疫情的急速擴散讓全球化必備的人員頻繁交流戛然而止,連很多製造業的供應鏈都差點斷掉。而醫療用品和其他有國安疑慮的產品到這時很多國家才發現過度依靠中共或是是一件多麼危險的事情。

按照目前先進國家施打疫苗的速度相當快的情況來看,首先只要民眾的生活逐步恢復正常,很多消費性的需求會復甦,也包括餐飲、娛樂之外的製造業商品,這對台灣的出口商來說會是一個利多,也能延續經濟高速成長的力道。

另一方面,經過疫情的洗禮,特別是在服務業占GPD比例大的先進國家,許多人已經意識到傳統的所有人集中於辦公室的工作型態不需要固守,反而可以運用各種線上的服務來維持工作上的聯繫。只要人有更多的時間待在家裡,一定會衍生更多對各類線上服務的需求。

台灣傳統上一直是強於製造業,這一波的晶片荒更讓全世界意識到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性,但反過來說先進國家也想逐漸擺脫對台灣這種過度的依賴,因此台灣的政府和產業應該在後疫情時代正式開啟前需要好好思考如何讓台灣經濟轉型,結合目前意外滯留台灣的矽谷創投台籍菁英還有新一代的擁有大數據專長的台灣年輕世代去增強數位經濟這種服務業上的軟實力。

另外一個隱憂是這場疫情惡化了兩個層面上的不平等,一個是先進國家內的富人和一般中下階級民眾的貧富差距。一個是先進國家和受到疫情嚴重衝擊、但還沒有足夠疫苗可打的發展中國家的差距。

前者已經造成對中共態度最強硬的川普意外連任失利。目前態度對中共越見強硬的法國總統馬克宏在各項民調中也無法拉開和極右派國民聯盟領導人勒龐女士的差距,加上左派這次有可能不願意在第二輪的決選中無條件的投票給馬克宏,他會不會成為終於推動成功改革法國僵化的勞動體系卻依然無法連任的第三位現任總統值得關注。

馬克宏除了在國內改革有成,也是極力想促進歐盟進一步整合的推手,他如果不幸因為疫情影響落選,對於法國、歐盟和整個世界的未來都會有不好的影響。

再來一個對台灣會有重大影響的是日本的政情,如果菅義偉首相因為被迫取消已經延期一年的奧運,加上疫情持續惡化而意外丟掉政權,那麼日本當前的強硬抗中外交政策可能會失去動力,這對台灣的安全會是一大利空。

最後中共的經濟表面上是出現了復甦,但其實僅限於出口和政府強力拉抬的基建部門,民間和中下階層其實還深受衝擊,為了轉移民間對生活水準下滑的風險與面對各國包夾,習近平有不小的機會可能鋌而走險在東亞挑釁、生事來鞏固自己想執政終身的權力。

總之當前台灣在短期、中期都面臨著多重不可測的風險,除了靠一般民眾頗高的道德水準團結抗疫外,政府也該好好思索未來疫情如能迅速趨緩,針對萬一國際政經情勢開始出現對台灣不利的各種跡象時,如何運用台灣現有的獨特優勢有效應對,因為接下來的變化會是又急又猛。

延伸閱讀

本文經思想坦克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