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然獨」到「小紅書」世代,不想被統的台灣與拒絕文化的距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曾幾何時,台灣的軟實力也曾深深影響中國的一代人,但隨著兩岸實力的消長,中國大陸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許多年輕人覺得就是「哪裡有趣,就往哪瞧、就往哪學」,而這樣沒有包袱的態度卻讓上一代戒慎恐懼。
但與馬英九時期同樣弔詭的是,若台灣社會真有如蔡英文等人所言的「天然獨」世代存在,但現實中,不論是所謂的太陽花世代、甚至包括比太陽花世代更年輕的一輩,在他們的生活中,卻充斥著民進黨政府最抗拒的「中國元素」,其中又包括許多日常用語、網路APP、寫簡體字還成為某種「流行」,一切的一切,似乎與民進黨近年追求的方向、與「天然獨」「背道而馳」。
親不親中與統獨不存在必然關係
台灣實驗新聞媒體READr以30歲以下年輕群體常用的網路論壇「Dcard」數據觀察,發現以2020 年為標準,包括「閨蜜」、「立馬」、「網紅」、「顏值」等中國社會的流行用語,同樣被台灣年輕世代運用自如。
此外,該新聞專題更指出,從台灣年輕人的日常生活分析,部分年輕人看陸綜、追陸星、對「微信」使用並不陌生,更不用說玩的手機遊戲、網購的產品,許多都是「來自中國」。也因此,部分綠營民代與輿論認為,這是對岸對台灣進行的「文化滲透」、甚至要求蔡英文政府重視並提出解決之道。
不過,若要說蔡政府沒有一丁點「警覺心」,這似乎又「錯怪」了蔡政府,畢竟近年來,民進黨政府不僅要求中國OTT平台如「愛奇藝」必須退出台灣,就連在對岸出版、台灣獲得授權的童書也都遭濫指有「統戰疑慮」,進而遭到文化部「勒令」從各圖書館與販售平台下架,
但於此同時,伴隨中國經濟成長及軟實力的增強,在台灣社會一片「反中氛圍」下,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卻反而與日俱增,在上一代的視角會認為年輕一代太過「親中」。禁了愛奇藝,卻看到另一網路串流平台Netflix中的陸劇一舉高居觀看量前列;台灣年輕人談論的戲劇與節目,不再是台灣偶像劇或周杰倫,而是《陳情令》、肖戰與王一博;禁了童書《等爸爸回家》,才發現台灣童書市場中,引介自中國的童書並非少數,甚至在博客來等購書平台上,由對岸作者撰寫之書籍亦常位列排行榜前茅。

曾幾何時,台灣的軟實力也曾深深影響中國的一代人,但隨著兩岸實力的消長,中國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對某部分的台灣人來說,被日本、被美國文化入侵都沒關係,但被中國影響太多,就事涉「國家安全」,但其實許多年輕人最素樸的想法,只不過就是「哪裡有趣,就往哪瞧、就往哪學」,而這樣沒有包袱的態度卻讓上一代戒慎恐懼。此外,這也映射出台灣在文化領域與軟實力層面長期以來不進反退的嚴肅問題。
過去,國民黨的兩岸政策無法全面性解決台灣社會所遭遇到的問題,間接催生出所謂天然獨的「太陽花世代」;民進黨則是以「去中化」、訴求「台灣主體性」等方式希望可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但民進黨時期面對中國硬實力與軟實力驟增的現實,在講究台灣主體性的同時,民進黨認為面對的是中國似乎有意為之「無孔不入」的滲透,但或許已是兩岸實力差距拉大的寫照。
民進黨政府只會以「保護台灣主體性」、保衛「自由民主」等口號提出「防禦性民主」,但是不論是禁止愛奇藝、淘寶或者是陸資、出版品的審查,卻在切割與中國關係的同時,發現兩岸間的盤根錯節業比想像中來得深。
本來,不論是天然獨或是威權時期國民黨的大中國思維或天然統,都是被建構出來的,這與執政者的統治方式、與社會的內外部因素都具有相關性,因此絕非「不可逆」。也因此,當我們去問一個在台北街頭的年輕人時,他或許仍會說出不願兩岸「統一」,但「統獨」與願不願意學習或接受中國文化,對他們來說是兩回事。
2020年3月政大做的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偏獨比例曾有近四成,但該年12月最新資料,偏獨者下滑至29.8%,是蔡英文政府2020年「抗中保台」浪潮後,首度低於三成。雖然民調無法解釋所有事情,但依然可透露出社會氛圍微妙變化。就連兩岸間經貿往來數字,在蔡英文時期更是逐年攀升,但蔡政府卻說「這顯示出對岸不能沒有台灣」,一貫阿Q式的「內宣」,成為許多人口中的笑談。
馬英九時期兩岸高層的水乳交融,催化了太陽花一代的「天然獨」,但這是經過時間的建構,而非只是因為「黑箱服貿」;同樣的,蔡英文時期出現的「小紅書」一代,也是受到兩岸實力對比日益擴大與中國軟實力提升的長期影響,這是自然而然的,但亦提醒著蔡英文政府:遇事只會禁絕、只會想著靠美國,絕非「自由民主」的真諦,也永遠無法解決台灣所面對的難題。
本文獲《多維TW》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多維TW》月刊066期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