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從「天然獨」到「小紅書」世代,不想被統的台灣與拒絕文化的距離

從「天然獨」到「小紅書」世代,不想被統的台灣與拒絕文化的距離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曾幾何時,台灣的軟實力也曾深深影響中國的一代人,但隨著兩岸實力的消長,中國大陸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許多年輕人覺得就是「哪裡有趣,就往哪瞧、就往哪學」,而這樣沒有包袱的態度卻讓上一代戒慎恐懼。

但與馬英九時期同樣弔詭的是,若台灣社會真有如蔡英文等人所言的「天然獨」世代存在,但現實中,不論是所謂的太陽花世代、甚至包括比太陽花世代更年輕的一輩,在他們的生活中,卻充斥著民進黨政府最抗拒的「中國元素」,其中又包括許多日常用語、網路APP、寫簡體字還成為某種「流行」,一切的一切,似乎與民進黨近年追求的方向、與「天然獨」「背道而馳」。

親不親中與統獨不存在必然關係

台灣實驗新聞媒體READr以30歲以下年輕群體常用的網路論壇「Dcard」數據觀察,發現以2020 年為標準,包括「閨蜜」、「立馬」、「網紅」、「顏值」等中國社會的流行用語,同樣被台灣年輕世代運用自如。

此外,該新聞專題更指出,從台灣年輕人的日常生活分析,部分年輕人看陸綜、追陸星、對「微信」使用並不陌生,更不用說玩的手機遊戲、網購的產品,許多都是「來自中國」。也因此,部分綠營民代與輿論認為,這是對岸對台灣進行的「文化滲透」、甚至要求蔡英文政府重視並提出解決之道。

不過,若要說蔡政府沒有一丁點「警覺心」,這似乎又「錯怪」了蔡政府,畢竟近年來,民進黨政府不僅要求中國OTT平台如「愛奇藝」必須退出台灣,就連在對岸出版、台灣獲得授權的童書也都遭濫指有「統戰疑慮」,進而遭到文化部「勒令」從各圖書館與販售平台下架,

但於此同時,伴隨中國經濟成長及軟實力的增強,在台灣社會一片「反中氛圍」下,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卻反而與日俱增,在上一代的視角會認為年輕一代太過「親中」。禁了愛奇藝,卻看到另一網路串流平台Netflix中的陸劇一舉高居觀看量前列;台灣年輕人談論的戲劇與節目,不再是台灣偶像劇或周杰倫,而是《陳情令》、肖戰與王一博;禁了童書《等爸爸回家》,才發現台灣童書市場中,引介自中國的童書並非少數,甚至在博客來等購書平台上,由對岸作者撰寫之書籍亦常位列排行榜前茅。

愛奇藝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曾幾何時,台灣的軟實力也曾深深影響中國的一代人,但隨著兩岸實力的消長,中國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對某部分的台灣人來說,被日本、被美國文化入侵都沒關係,但被中國影響太多,就事涉「國家安全」,但其實許多年輕人最素樸的想法,只不過就是「哪裡有趣,就往哪瞧、就往哪學」,而這樣沒有包袱的態度卻讓上一代戒慎恐懼。此外,這也映射出台灣在文化領域與軟實力層面長期以來不進反退的嚴肅問題。

過去,國民黨的兩岸政策無法全面性解決台灣社會所遭遇到的問題,間接催生出所謂天然獨的「太陽花世代」;民進黨則是以「去中化」、訴求「台灣主體性」等方式希望可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但民進黨時期面對中國硬實力與軟實力驟增的現實,在講究台灣主體性的同時,民進黨認為面對的是中國似乎有意為之「無孔不入」的滲透,但或許已是兩岸實力差距拉大的寫照。

民進黨政府只會以「保護台灣主體性」、保衛「自由民主」等口號提出「防禦性民主」,但是不論是禁止愛奇藝、淘寶或者是陸資、出版品的審查,卻在切割與中國關係的同時,發現兩岸間的盤根錯節業比想像中來得深。

本來,不論是天然獨或是威權時期國民黨的大中國思維或天然統,都是被建構出來的,這與執政者的統治方式、與社會的內外部因素都具有相關性,因此絕非「不可逆」。也因此,當我們去問一個在台北街頭的年輕人時,他或許仍會說出不願兩岸「統一」,但「統獨」與願不願意學習或接受中國文化,對他們來說是兩回事。

2020年3月政大做的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偏獨比例曾有近四成,但該年12月最新資料,偏獨者下滑至29.8%,是蔡英文政府2020年「抗中保台」浪潮後,首度低於三成。雖然民調無法解釋所有事情,但依然可透露出社會氛圍微妙變化。就連兩岸間經貿往來數字,在蔡英文時期更是逐年攀升,但蔡政府卻說「這顯示出對岸不能沒有台灣」,一貫阿Q式的「內宣」,成為許多人口中的笑談。

馬英九時期兩岸高層的水乳交融,催化了太陽花一代的「天然獨」,但這是經過時間的建構,而非只是因為「黑箱服貿」;同樣的,蔡英文時期出現的「小紅書」一代,也是受到兩岸實力對比日益擴大與中國軟實力提升的長期影響,這是自然而然的,但亦提醒著蔡英文政府:遇事只會禁絕、只會想著靠美國,絕非「自由民主」的真諦,也永遠無法解決台灣所面對的難題。

本文獲《多維TW》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多維TW》月刊066期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