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台東創生基地七年之路:到最被需要的地方,做最被需要的事情

邸台東創生基地七年之路:到最被需要的地方,做最被需要的事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何號召更多年輕人回台東,而青年回鄉如何留下與流動這件事情,就是邸台東這七年在做的事。在地發展這件事是「堅持了,就會看到希望」,而不是「看到希望才堅持」。

近年來全台灣各地有許多優良的在地創育中心,他們扮演的角色是陪伴地方的創業家成長。在協助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這樣的顧問育苗角色是如何開始?在公部門與私部門間遭遇什麼樣的挑戰?七年之中又是如何落地生根呢?本篇帶讀者一探邸台東創生基地的七年之路。

由零開始,高雄夫妻下決心留在台東

「前陣子我在臉書貼了一篇七年前的回顧貼文,2013年的12月25號晚上我和怡萍決定了移居台東,那晚我們去了常去的熱炒店慶祝,乾杯和高雄說再見,結果朋友的留言都是喝到一半遇到梁靜茹嗎、到底喝幾瓶之類的」,邸台東的創辦人劉誥洋邊笑邊說,「更多留言是謝謝我們、感佩我們的勇氣啦!」共同創辦人陳怡萍補充說著。

這個多年後笑著輕鬆寫意說著的決定,在當年可是夫妻倆拋下了熟悉的高雄故鄉與生活圈、已經穩定的主管職與待遇做下的困難選擇,但他們對於台東也不是全然不認識,剛好就在這年之前,連續三年他們都選擇了金崙,做為從一個年跨到下一個年的地點,跟部落一起度過。

「真的要去台東了這個緣分,是我們跟包括現任高雄科技大學商業智慧學院院長李一民等幾個老師和好朋友一起承接了縣府的觀光旅遊服務人員的訓練計畫後,從高雄搬到台東,可以說人生重要的轉捩點」。原先在高雄擔任顧問的劉誥洋和陳怡萍兩人談起進駐移居台東的契機,就在承接台東政府案件後,夫妻倆開始思考人生與職涯下半場的可能性

「那個案子成了我們開業的第一個案子,抱著一邊工作一邊玩的心情來。然而在一開始便發現在西部和東部做案子有許多不同,像是宣傳課程,我們認真跑了好多鄉公所貼海報,結果沒有什麼人來聽課程,我們發現在活動宣傳面上,著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非僅是張貼海報就有人會來參加。」怡萍回憶起第一次在台東辦計畫課程時的經驗,與原先在高雄時的經驗大相徑庭。

「在宣傳方式上可能需要找一些領袖代表,透過他們來傳達訊息,或是要靠課程的口碑呼朋引伴。大家看到法規的課都會卻步,所以要包裝課程。計畫每一年都有重新設定課程目標,第一年是很理論的課程,但其實旅宿業者很多都是很有經驗的人,理論對他們來說可能太過枯燥,因此後續也有開設應用類、工具類的課程,像是:整理房務、製作餐點、染布製作再利用、社群經營等課程。

2020年開始也有技能課程,希望能讓旅宿業者可以考認證,像是提供吳神父的腳底按摩認證,讓業者能提供相關服務。」怡萍補充在第一次計畫中學習調整執行課程的思考方式,一次又一次精進課程安排與在地需求。「就在第一年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單純用課程沒辦法解決地方創業者的困難,他們需要更多的支持與引導,而我們的經驗和知識好像是地方夥伴需要的。」

圖片2
Photo Credit: Nori
劉誥洋和陳怡萍談起創業移居台東初期的甘苦

邸台東正式誕生,用空間換取時間和創業社群

「台東的土地很黏,小心被黏住。」當時夫妻倆想說計畫只有一年,應該就是在移地台東工作一年租房子,套房還身兼工作室、接專線;但開始有了要留下來的念頭後,夫妻倆於隔年2015年成功承接了台糖老廠長宿舍的標租案,把第一年的盈餘全數投入,修整了老房子,成立了宜花東第一個共同工作空間。

圖片3
Photo Credit: 邸 Tai Dang - 創生基地
邸台東共同工作空間

「這個工作空間的原型是我們在泰國曼谷看到,咖啡廳中有辦公空間,我們想把這樣的模式帶回來。」然而一開始都沒有人來。台東可能不需要這樣的共同工作硬體空間,進而開始思考軟體的空間,像是辦小聚活動。在這些活動當中我們發現大家可以彼此互相分享資源。」也有當時在做台東好物的團隊,一直跟著邸台東的空間走。

劉誥洋認為,每一年的計畫案是會很重要的累積,像是邸台東第一個案子一年要開400個小時的課程。在大量的跑動下,更深刻認識台東的山線、海線、南迴、還有綠島,台東的課題、現況以及困難,從中也知道該要用什麼觀點切入台東。

「我們遇到大部分的計畫團隊大約一年,最多三年就離開了。我們會成立co-working,也會因為客戶可能會直接來工作室找我們,當時也不好意思約在小工作室,只能約縣府大廳或咖啡廳,所以認為可能會有創業者跟我們一樣有共同辦公室的需求。另一個是在上山下海半課程時,觀察到台東多數的公共上課場地狀況都不佳,因此我們認為應該要有一個比較舒適的上課空間。」

圖片4
Photo Credit: Mori
邸台東共同創辦人陳怡萍

而在這個期間,遇上了尼伯特颱風,台東受災嚴重。對掛心空間安危的邸台東來說,當時第一時間便前去查看小白屋的狀況。劉誥洋看到當時台東市區的商家招牌幾乎全部在颱風肆虐下被吹落,因而萌生發起街角名片計畫,集結了數十位設計師,著手媒合招牌廠商和店家,甚至也到台北街頭募款。

站穩腳步後,開始與中央創育資源結合,建構返鄉者的支持陪伴系統

經過兩年洗禮後,邸台東申請了文化部第二屆青年村落計畫,在申請三年間,導師黃正德給了很多建議。

在那之後也申請社企聚落的進駐輔導,在當時也參與了行政院社企聚落接受輔導,而邸台東的導師是易遊網的陳甫彥董事長。也是在那之後,邸台東團隊更了解什麼樣的創業陪伴計畫是好的陪伴方式。因此,邸台東接著嘗試申請了中小企業處的創新創業育成計畫,正式成為東台灣的創業基地,串連中央與地方的創業資源。

「我們慢慢發展出的策略是左拳和右拳,右拳像是大圈圈機制,是深度協作;而左拳像是廣度的產業相關的政府案子,這樣的機制實踐邸台東這一個品牌。一方面可以在台東做事,一方面我們發現大台東也需要這樣的轉變。」


“地方創生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