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台東創生基地七年之路:到最被需要的地方,做最被需要的事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何號召更多年輕人回台東,而青年回鄉如何留下與流動這件事情,就是邸台東這七年在做的事。在地發展這件事是「堅持了,就會看到希望」,而不是「看到希望才堅持」。
「舉例來說,在大圈圈計畫中,我們都是長期陪伴業者,一起討論每一年要做什麼樣的事情。像是今年合作的業者,前年挖掘了70年的金龍神紙行,近期建立了120坪的金紙文化館,在這之中我們就協作包含陳列擺設和金紙文化內容策展。也像是陪伴粨發粨粽舉辦在101的品牌發表會。」劉誥洋談著多年顧問支持系統經驗下的機制與作法。

在地顧問陪伴公司與公家單位、教育單位的補位角色
作為一個在地顧問,在這一段陪伴公司成長的「陪跑」過程當中,「有人質疑、有人嘲諷、有人看熱鬧、有人觀望,但當然也有很多人支持、可以實際上在行動上相挺。」邸台東的兩位創辦者分享了每一個創業者可能遇到的狀況,遇到困難不要怕,如何從中學起經驗更為重要。
他們認為公家機關有公家應該做的事情,稱為正增強,例如給創業者所需的資源,像是補助課程行銷空間貸款等等,政府的力量很重要;而民間可以做什麼?就是負增強,幫創業者商業合作的方式、經驗分享、打群架等補位協作方式去與台東做連結。
此外,不同於幫大公司做系統顧問時,那時遇到的阻力其實比較大-因為第一線想的跟管理層想的未必相同,面對轉型或是改造大家可能會認為「這會不會對我有影響?」;而在台東常見的創業型態是微型創業,像是一對夫妻、一家人,這樣的顧問角度是不同的,比較容易同心齊力,因此切入點及陪伴的角色需要有所因應。
近幾年劉誥洋也開始更廣泛地跟學校合作,包括義守大學,也在台東大學兼課教授創業相關課程,而也有與台東大學的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等系所合作在課程中導入產業合作,像是產品設計、包裝識別設計、以及邸台東的暑期實習計畫。
面對正陪伴的網絡,「過去大家會覺得回台東要幹嘛?有些業者都會跟我們說他們很久之前就想回來了,但看不到支持創業的系統在哪裡。然而他們現在也都會說原來都已經有相關資源。另外他們也看到越來越多人返鄉、越來越有創業的風潮,他們才有勇氣返鄉或換環境移居。」怡萍談起社群的反應。「一開始透過課程或活動來看邸台東在幹嘛,然後會發現這裡有一群人,再加上現在邸台東的新地點空間,更能讓大家看。」

第六年開始,邸台東開始規劃下個五年在台東的角色,以空間帶動創業願景
在第五年時,陳甫彥董事長認為邸台東要思考未來五年的定位和規劃,便帶著團隊去了大地藝術季考察,看了越後妻有里山現代美術館空間,看了北京的創業大賽後,回來著手面對新承租的台糖150坪空間規劃課題。
課題的一開始,首先是回答空間的主軸和定位是什麼-一定要有展覽、展售空間,再來有吧台作為創業實驗的區域、有co-working的辦公空間、團隊辦公室、討論空間、開放教室。在定義完空間後,接著是空間的營運的項目,包括:創業規劃就是原先的孵化器、培力工作坊服務,還有空間營運提供租借服務,良倉選品以及訂製路線四大服務。
如此一來能將在地的需求、空間的規劃和邸台東團隊累積的能量濃縮在一個既是共同工作空間,又是遊客可以自由逛的體驗場域;對孵化器業者來說,可以直接將產品透過空間來訴說品牌理念;對消費者來說可以一次透過產品來認識台東,邸台東2.0創生基地誕生了。

然而,這一路上邸台東也做了取多取捨,像是到底要不要自己開發產品?要不要與業者一同合作開發品牌或是開民宿?而這中間的考量點是一旦創業了,中介輔導者的角色就跑掉了,就無法用輔導者的角色去協助業者、甚至去做與產業競爭的事情。邸台東用複合式空間型態去解決輔導者角色的課題,而有了這個空間後,其實在空間內容面、協助創業者爭取資源等的工作業務也變大。邸台東也體認到產業輔導要更務實、更有廣度。
「政府的資源是正增強,很大的力量放在那邊,只是大家不知道如何使力。我們在理解政府的同時,要做台東需要的事情,而不是單純漂亮的事情。在經濟面、教育面、和社會面,甚至心理層面,都是需要多方陪伴。」在成果分享當下,邸台東希望陪伴業者一起成長。

做最被需要的事情、到最被需要的地方,移駐台東計劃與點亮達仁鄉圓夢計畫
在台東的第六、七年,邸台東團隊的下一步是什麼呢?他們希望能一直幫台東尋覓人才,不少人把到台東工作視為Gap Year,而非無論到海外還是到台東都是保有同一種創業精神,甚至台東的商業環境下創業,會有更多挑戰。
邸台東自力發起了移駐台東計畫,提供工作機會,在移住計畫的宣傳面上,運用山海、交通、市場、工作者樣貌帶出台東和台北工作型態。在去年首屆於台北活動招募時有70多位報名者,現場參與者有50多位,一一談話後收到30多份履歷。接著選出6-8位到台東試住7至14天,提供時薪並協助找住宿,最後有3位加入團隊。第二屆也串連宜蘭、花蓮和台東的業者一起參與移駐計畫,一起為東部吸入人才。
到台東的最南端,也是台東人口最少只有3500人的鄉鎮去也是這些年邸台東努力的事情,在承接達仁鄉公所圓夢計畫至今也三年,計畫原先是希望促進在地產業發展,並透過微電影來行銷達仁創業家。邸台東提出計畫中沒有要求圓夢金,希望在地的團隊能運用獎金創業,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將資源導入到台東最南端。
「如何號召更多年輕人回台東,而青年回鄉如何留下與流動這件事情,就是邸台東這七年在做的事。在地發展這件事是『堅持了,就會看到希望』,而不是『看到希望才堅持』。」邸台東看到在青創、新創、旅創後的下一步,為東移人才鋪一條在地扎根創業的路。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地方創生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21-06-07 五招強化在地品牌的話語權,打造後疫情時代的一線生機
- 2021-05-31 福島災後的復興國家總動員:沒有東北復興,就沒有日本再生
- 2021-05-24 邸台東創生基地七年之路:到最被需要的地方,做最被需要的事情
- 2021-04-26 「Talem」是排灣族語的種植,也是「卡路風工坊」不斷循環的圓夢種子
- 2021-04-12 島內散步執行長邱翊:連結夢想與產品服務的最重要關鍵,是尋找「How」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