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邸台東創生基地七年之路:到最被需要的地方,做最被需要的事情

邸台東創生基地七年之路:到最被需要的地方,做最被需要的事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何號召更多年輕人回台東,而青年回鄉如何留下與流動這件事情,就是邸台東這七年在做的事。在地發展這件事是「堅持了,就會看到希望」,而不是「看到希望才堅持」。

「舉例來說,在大圈圈計畫中,我們都是長期陪伴業者,一起討論每一年要做什麼樣的事情。像是今年合作的業者,前年挖掘了70年的金龍神紙行,近期建立了120坪的金紙文化館,在這之中我們就協作包含陳列擺設和金紙文化內容策展。也像是陪伴粨發粨粽舉辦在101的品牌發表會。」劉誥洋談著多年顧問支持系統經驗下的機制與作法。

圖片7
Photo Credit: Mori
邸台東共同創辦人劉誥洋

在地顧問陪伴公司與公家單位、教育單位的補位角色

作為一個在地顧問,在這一段陪伴公司成長的「陪跑」過程當中,「有人質疑、有人嘲諷、有人看熱鬧、有人觀望,但當然也有很多人支持、可以實際上在行動上相挺。」邸台東的兩位創辦者分享了每一個創業者可能遇到的狀況,遇到困難不要怕,如何從中學起經驗更為重要。

他們認為公家機關有公家應該做的事情,稱為正增強,例如給創業者所需的資源,像是補助課程行銷空間貸款等等,政府的力量很重要;而民間可以做什麼?就是負增強,幫創業者商業合作的方式、經驗分享、打群架等補位協作方式去與台東做連結。

此外,不同於幫大公司做系統顧問時,那時遇到的阻力其實比較大-因為第一線想的跟管理層想的未必相同,面對轉型或是改造大家可能會認為「這會不會對我有影響?」;而在台東常見的創業型態是微型創業,像是一對夫妻、一家人,這樣的顧問角度是不同的,比較容易同心齊力,因此切入點及陪伴的角色需要有所因應。

近幾年劉誥洋也開始更廣泛地跟學校合作,包括義守大學,也在台東大學兼課教授創業相關課程,而也有與台東大學的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等系所合作在課程中導入產業合作,像是產品設計、包裝識別設計、以及邸台東的暑期實習計畫。

面對正陪伴的網絡,「過去大家會覺得回台東要幹嘛?有些業者都會跟我們說他們很久之前就想回來了,但看不到支持創業的系統在哪裡。然而他們現在也都會說原來都已經有相關資源。另外他們也看到越來越多人返鄉、越來越有創業的風潮,他們才有勇氣返鄉或換環境移居。」怡萍談起社群的反應。「一開始透過課程或活動來看邸台東在幹嘛,然後會發現這裡有一群人,再加上現在邸台東的新地點空間,更能讓大家看。」

圖片8
Photo Credit: Mori
邸台東創生基地糖廠空間入口

第六年開始,邸台東開始規劃下個五年在台東的角色,以空間帶動創業願景

在第五年時,陳甫彥董事長認為邸台東要思考未來五年的定位和規劃,便帶著團隊去了大地藝術季考察,看了越後妻有里山現代美術館空間,看了北京的創業大賽後,回來著手面對新承租的台糖150坪空間規劃課題。

課題的一開始,首先是回答空間的主軸和定位是什麼-一定要有展覽、展售空間,再來有吧台作為創業實驗的區域、有co-working的辦公空間、團隊辦公室、討論空間、開放教室。在定義完空間後,接著是空間的營運的項目,包括:創業規劃就是原先的孵化器、培力工作坊服務,還有空間營運提供租借服務,良倉選品以及訂製路線四大服務。

如此一來能將在地的需求、空間的規劃和邸台東團隊累積的能量濃縮在一個既是共同工作空間,又是遊客可以自由逛的體驗場域;對孵化器業者來說,可以直接將產品透過空間來訴說品牌理念;對消費者來說可以一次透過產品來認識台東,邸台東2.0創生基地誕生了。

圖片9
Photo Credit: Mori
邸台東內部陳列販售台東產品

然而,這一路上邸台東也做了取多取捨,像是到底要不要自己開發產品?要不要與業者一同合作開發品牌或是開民宿?而這中間的考量點是一旦創業了,中介輔導者的角色就跑掉了,就無法用輔導者的角色去協助業者、甚至去做與產業競爭的事情。邸台東用複合式空間型態去解決輔導者角色的課題,而有了這個空間後,其實在空間內容面、協助創業者爭取資源等的工作業務也變大。邸台東也體認到產業輔導要更務實、更有廣度。

「政府的資源是正增強,很大的力量放在那邊,只是大家不知道如何使力。我們在理解政府的同時,要做台東需要的事情,而不是單純漂亮的事情。在經濟面、教育面、和社會面,甚至心理層面,都是需要多方陪伴。」在成果分享當下,邸台東希望陪伴業者一起成長。

圖片10
Photo Credit: Mori
邸台東空間中的辦公室

做最被需要的事情、到最被需要的地方,移駐台東計劃與點亮達仁鄉圓夢計畫

在台東的第六、七年,邸台東團隊的下一步是什麼呢?他們希望能一直幫台東尋覓人才,不少人把到台東工作視為Gap Year,而非無論到海外還是到台東都是保有同一種創業精神,甚至台東的商業環境下創業,會有更多挑戰。

邸台東自力發起了移駐台東計畫,提供工作機會,在移住計畫的宣傳面上,運用山海、交通、市場、工作者樣貌帶出台東和台北工作型態。在去年首屆於台北活動招募時有70多位報名者,現場參與者有50多位,一一談話後收到30多份履歷。接著選出6-8位到台東試住7至14天,提供時薪並協助找住宿,最後有3位加入團隊。第二屆也串連宜蘭、花蓮和台東的業者一起參與移駐計畫,一起為東部吸入人才。

到台東的最南端,也是台東人口最少只有3500人的鄉鎮去也是這些年邸台東努力的事情,在承接達仁鄉公所圓夢計畫至今也三年,計畫原先是希望促進在地產業發展,並透過微電影來行銷達仁創業家。邸台東提出計畫中沒有要求圓夢金,希望在地的團隊能運用獎金創業,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將資源導入到台東最南端。

「如何號召更多年輕人回台東,而青年回鄉如何留下與流動這件事情,就是邸台東這七年在做的事。在地發展這件事是『堅持了,就會看到希望』,而不是『看到希望才堅持』。」邸台東看到在青創、新創、旅創後的下一步,為東移人才鋪一條在地扎根創業的路。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地方創生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