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漫在台發展史(上):摸索期(1950~2000年)-興趣領進門,後續看原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臺灣的美漫閱讀族群雖然小眾,卻一直有著從未間斷過的活力,且可以從其中看見臺灣獨有的出版及閱讀文化歷史軌跡。
文:Masayo(本名鄭雅芝。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系學士,紐約電影學院藝術創作碩士,尚在奮鬥中的編劇、書評及小說家,花一半以上的人生在看漫畫看電影追番追劇傳教推坑的同人女)
在如今日漫占漫畫市場九成以上的台灣,美漫讀者是個相對小眾的族群,由於各種原因,台灣的美漫中文代理市場一直未能興盛,就算美漫改編的影視大紅到全民運動的等級,其原作在台灣的市場卻很少得以受惠。
即使如此,若是細細觀察與回顧,可以發現台灣的美漫閱讀族群雖然小眾,卻一直有著從未間斷過的活力,且可以從其中看見台灣獨有的出版及閱讀文化歷史軌跡。以下為了綜觀台灣自二戰後到今日的美漫閱讀族群生態發展,自1950年代至今劃為三個時期:
- 摸索期:網路時代之前,以及網路尚未普及的2000年前。
- 社群期:網路開始普及的2000-2012年,至2012年漫威電影《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上映。
- 發展期:2012年漫威電影《復仇者聯盟》上映,讓超級英雄共演以及IP/共通宇宙家喻戶曉至今。
要注意的是三個時期的台灣美漫閱讀生態雖然有所不同,但時期與時期之間的更迭並非一朝變色,而是循序漸進地改變,讀者的基本習慣也受最初接觸美漫的時代影響,例如網路時代之前入門的讀者,常會更執著於實體書。
摸索期(1950~2000年)
此一時期的閱讀以實體書為主,由於語言隔閡及資訊取得困難,大多數讀者只能依靠中文代理或非正規出版接觸到美國漫畫,除了出版業者、美術相關工作者等職業人士外,較少人能直接閱讀或購入原文美漫。
寓教於樂的連環漫畫
自19世紀末期開始在北美流行的連環漫畫(Comic strip),是提到美漫時,除了超級英雄題材以外人們最容易想到的類型。連環漫畫通常原本在報紙及雜誌上連載,受到歡迎方集結成冊,早年台灣引進時亦採用相同的連載和出版方式。
二戰後台灣對美國連環漫畫的正式引進,可以追溯到1951年《國語日報》社長何凡(夏承楹)為《國語日報》引進《小亨利》(Henry)的每日連載,之後何凡又在1978年為《國語日報》引進了《淘氣的阿丹》(Dennis the Menace)。
這兩套漫畫在《國語日報》的連載不單單只是為了娛樂讀者,也有對學齡孩童推行國語教育的目的,例如《小亨利》原文版中主角小亨利並沒有台詞,就算有文字也多半是招牌、告示或其他角色在說話,但何凡的翻譯版每格圖片下方都會加上一段描述小亨利想法的文字,並附上注音,「希望小讀者能夠收到『看圖識字』和『讀文學話』的功效」。直到今日,在台灣這類經典連環漫畫依然常被當作語言學習的課外教材,以中英對照版鼓勵讀者邊看漫畫邊學英文。
除《國語日報》的這兩大頑童外,《中央日報》副刊的《白朗黛》(Blondie)與《中華日報》副刊的《大力水手》(Popeye the Sailor Man)亦是許多台灣人的童年回憶。在1968年時,擔任《大力水手》翻譯的柏楊(郭衣洞)因一段台詞被指為影射兩位蔣總統,最終入獄九年多的遭遇,則成了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著名事件。
與超級英雄的神奇初會
早在二戰期間,超級英雄漫畫便時常被改編登上其他媒體,從上世紀起至今,人們常常是透過電影、電視影集、動畫或是周邊產品,初次認識某位超級英雄。不過,1960至1990年代的台灣讀者還是有機會從紙上開始認識超人、蝙蝠俠、蜘蛛人等超級英雄,除了透過極少數的正式代理外,盜版以及仿作也是管道之一。
當時的盜版漫畫雖然以日漫為大宗,但美漫也沒有缺席,除此之外,桑田二郎版《蝙蝠俠》和池上遼一版《蜘蛛俠》[1],這兩部美方授權的日本版超級英雄漫畫,在60、70年代的台灣相當受歡迎,還引發了大量仿作。
除了照著原作修改重繪的仿作在當時相當常見,還有不少「二次創作」的類型,例如逸夫的「飛金剛」(蝙蝠俠)系列,在當年相當火紅,追隨效仿者眾多,甚至還有與其他人氣漫畫角色「夢幻共演」的作品。
雖然這些仿作並非真正的美漫,但確實是將超級英雄的概念介紹給那一代讀者的功臣。在超級英雄大片當道之前,蝙蝠俠、蜘蛛人等角色在台灣就有一定的知名度,也跟盜版時代的這些漫畫多少有關。




另一方面,也不是沒有出版社嘗試過正式代理,例如1977年時世橋出版社便代理了《蝙蝠俠》和《無敵超人》(即《超人》),採美漫單回常用的16開(約26cmx17cm),每期20至30頁的形式發行,除內頁為黑白印刷外,可說盡力做到原汁原味。
另外還有全彩印刷的「世橋彩色漫畫系列」,包括《太空家庭飄流記》(Space Family Robinson)、《小露露》(Little Lulu),以及《星空探險》(Star Trek)、《粉紅豹》(Pink Panther)、《兔寶寶》(Bugs Bunny)、《小飛象》(Dumbo)等改編自知名影集或動畫的美漫。
同樣是在1977年,「神奇出版社」也取得了漫威漫畫(當時譯為「美孚公司」)和DC漫畫(當時仍為National Comics Publications,譯為「國家公司」)的授權,引進了《蜘蛛俠》、《2001:外太空》(2001: A Space Odyssey,改編自庫柏力克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寇能勇士傳》(Conan the Cimmerian,即《蠻王柯南》)、《四異人》(Fantastic Four,即《驚奇四超人》)四部作品,此外《2001:外太空》還附贈了數頁《雷神帥爾》(即《雷神索爾》)的內容。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